計劃從逾300份申請中,遴選出32名來自海內外不同院校的學生,安排他們到港滬頂尖醫療、製藥、風險投資和生命科技公司實習,以親身體驗行業的創新發展。
啟明創投希望通過暑期訓練營,推動生命科學和醫療健康領域的人才交流,加強內地和香港的科技合作基礎,也讓香港的同學切身感受內地的創新成果和企業文化。
雖然數十年來颱風24小時位置預測的誤差逐步下降,但是至今仍然動輒超過50公里,因此在颱風差不多直指香港時,希望在24小時前斷定中心在香港以南或以北掠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艱難任務。
去年公布的《施政報告》以及《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已對本港發展為國際創科中心訂立了路線圖;在這個基礎之上,還需要不少進一步加強、補足的措施。
在過去幾個月裏,看到網上一些IT專家的提問示範,發現給ChatGPT適當的「提示」,比提問更重要!筆者有幸在這裏與大家分享。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認為,下一步,香港以及深港科技創新合作開發區,能夠充分利用好國家給予的利好政策,儘快落實區內的各種規劃,力爭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成具中國特色的國際科技創新新區。
隨着當今技術的發展,解決方案不再僅限於單一學科。 許多實例表明,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管理風險和適應環境,包括綠色金融融資、技術創新解決方案和可持續治理。我們為何不接受各種可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呢?
各國都好像在科創上你追我趕,不願落後於人,似乎大家都以行動去認同「落後就要挨打」的見解。大國博弈,競爭的不再只是經濟、軍事及科技,更重要的是科研及人才。
本年度比賽項目豐富,包括機械人、遊戲編程、無人機、擴增實景、人工智能、物聯網及數碼藝術項目,是本港唯一一個同時舉辦7個比賽類別,共12個項目的大型創科比賽。
香港科技大學於8月26日舉行衛星發射慶祝典禮,宣布「香港科大──雄彬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運行。科大與長光衛星將共同建設多模態遙感衛星星座,以及打造一個全面的環境監測與災害預報系統。
人工智能(AI)在全球各地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儘管經濟增長放緩令人擔憂,但人工智能賽道相對保持速度。
人工智能正急促發展,人類視人工智能為彰顯人類智慧成功的里程碑。在日常生活努力利用人工智能幫助人類工作,但卻不知不覺地取代着自己。筆者從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作品《人工智能》中探討人工智能與愛。
香港醫療和教育在運用人工智能上比較保守,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大幅運用人工智能系統,應對醫護人手不足,以及師生比例過高的現實問題。
何建宗教授是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退休後花了幾百萬元開設香港首個北極科研站、造訪南北極達20次、60歲才組隊創業,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的故事。
加強大眾對環保及相關挑戰和機遇的認識和意識,是實現碳中和目標及邁向淨零經濟的必要步驟,而環境教育是最重要方法之一。通過環境教育,大眾可以學習如何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並促進可持續發展。
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公布2023年獲獎名單。今屆共有8位內地科學家獲殊榮,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代表特區政府祝賀。
人工智慧技術在環境、社會、管治(ESG)研究領域大有作為,全球有許多不同應用場景,與此同時香港政府亦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因此這正是大學與產業界研究合作的大好良機。
香港的影視產業,過去極之輝煌,但國家這方面的成就早已超越。香港在硬體上,難像青島那樣建設佔地約170萬平方米的影視產業園。但要推動影視產業發展,政府可以加大力度培訓人才,另外要善用科技。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港府能否攜手大灣區將其打造為「港版矽谷」,成為全球科創人才的「綠洲」?一起聽聽香港理工大學理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的分析。
面對不斷變化的外圍環境挑戰,我們要辨識大勢,發揮好自身的優勢和國家政策的支持,銳意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開闢更多的新賽道,在挑戰中擁抱新的發展機遇,堅定前行,同時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大家很容易感受到人工智慧的發展潛力很大,帶來的問題應該還未浮現。我們期待的通用人工智慧也許不遠了,治理的方式可能還僅是個開始。
關鍵是最終成功或最終消亡取決於「數據的可用性」。 海量的數據、完整性數據、不同類型的數據、不同來源的數據,將增加人工智能的準確性;在商業智能趨勢、預測方面的準確性更高,並添加更好的判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7月14日宣布,將聯手成立「全球大流行病研究聯盟」,共同開展新發傳染病研究。後疫情時代,這些科學家們如何溯源究因、未雨綢繆?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它將如何影響香港的創科發展?政、商、學怎樣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展開合作?一起聽聽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分析。
港府作為新田科技城的開發主體,團結香港基金建議可以引入多種私人參與形式,例如將原址換地的適用範圍延伸至創科用途,並提供補地價優惠;而收地補償方面,土地業權人可選擇接受現金及「發展債券」組成的混合補償。
為何空間數據重要?地理位置是資訊的橋樑,能將架空、地面甚至地底設施位置及相關數據串連,支援各種智慧城市應用發展。海外學術研究指出,接近八成數據是跟地理位置有關。
青島港戳痛香港之處,是其貨櫃吞吐量早在2019年超越香港,成為世界第七大港,當年的吞吐量達2100萬TEU,同年本港只有其三份之二的吞吐量,即1422萬TEU。
數字經濟不斷發展,在職場需要配備這種新經濟技能,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觸到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可能會加劇不平等。因此在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中,政府要推動數字包容。
在香港書展「心靈勵志」的講座類別裏,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的新書分享是最曯目的講座之一,除了分享其新書《吾生有杏3 天涯何處覓吾醫?》外,也分享了他十年院長生涯所遇到的人與事,以及對未來醫療發展的願景。
人工智能工具獲取愈來愈多的數據,從而訓練及提供不同服務。但有專家警告,AI或會出版逐漸扭曲數據現象,那麼人類應該如何面對?人類的創作是否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