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由新冠埋單到不可思議的形勢
作者:張建雄2023-07-06
奧巴馬年代,2009年財政赤字才1.41萬億美元,特朗普和拜登,這兩位大花筒竟毫不費力就把美國赤字推至最高峰。面對中俄伊沙的種種崛起,美國能不怕嗎?
日方最快8月核廢水排海 中方斥違國際道義責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05
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強調「排放核處理水是日本政府的決定,報告既不推薦也不支持該政策」,但日本政府則繼續向國內民眾及周邊國家説明「安全性」,以啟動最快8月排海的計劃。
從《維也納日報》停刊所想──官媒為何也會辦不下去?
作者:施永青2023-07-05
若果《維也納日報》能發揮它作為官媒應有角色的話,奧地利政府再窮,也不至於每年連1,800萬歐元也拿不出的。很可能奧地利政府是有心叫這份歷史悠久的報紙壽終正寢。
陶傑:當「背叛」是一個社會的生存基礎
作者:編輯精選2023-07-05
「背叛」,在一個毫無道德土壤的國家,在被列寧和史太林曾經統治的國度,就有如漢堡包對於美國人,只是平時生存的基本概念。在那種環境長大,不會知道什麼叫公義,也不會信守承諾,且這場內戰不可能就此完結。
遠在非洲的家
作者:周延2023-07-04
常駐過非洲的朋友都明白,聚散原來是這樣的自然和順理成章。懂得這一點,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溫馨,別離便也歡喜。
中國借鑒美國經驗能否突破經濟冷戰?
作者:劉寧榮2023-07-03
面對美國和西方「去風險化」,實際上就是在全球供應鏈上「去中國化」,中國的反制策略也與美國的遏制策略相似,建立獨立於美國之外的經濟與安全合作體系,把美國排除在外,以便打破美國的圍堵。
韓戰模式
作者:陳文鴻2023-07-03
瓦格納事變,誰也不曾預料。在當前的空檔,美俄雙方將重新評估形勢,讓第三方可以進行斡旋。也許轉入韓戰模式,將會是最佳結果。
印度訪美也是利之所在
作者:張建雄2023-07-03
印度永遠只是印度。不是Anglo-Saxons的一部分。雖然也説英語,那只是精英那一群,為數不多。目前觀念和利益一致,演講大受歡迎,但能久嗎?
法國暴亂逾700人被捕 中國旅行團遇襲多人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02
法國警員開槍擊斃17歲青年引發的騷亂持續,內政部長達爾馬寧表示,截至當地星期日,共有427人被捕。一輛載有41名中國旅客的大巴在馬賽也遭受到襲擊。
布林肯的北京一夜
作者:中美聚焦編輯部2023-07-01
布林肯的一次訪問,根本無法改變美國對華戰略的軌跡,這也是美國國務院官員呼籲外界對此訪降低預期的原因。中美關係「低位震盪、邊打邊談」的新常態將會持續下去,防止戰爭以及擦槍走火引發的衝突升級成最大考驗。
2023年或將以「國際形勢分水嶺」載入史冊
作者:關品方2023-06-30
筆者認為,2023年或將以新時代國際形勢的分水嶺載入史冊,充分彰顯中國的戰略定力。當今世界缺乏的是和平合作,互動共贏。中國不反對合理和健康的國際競爭,但國際競爭應該有合理邊界。
印尼:不可忽視的明天
作者:陳鳳翔2023-06-30
傳統的金融中心,前進力度已見乏力。去年十大IPO(首次公開募股)美歐各僅有一筆,其他都是亞洲。冒起的新星是中國和中東,它們包辦了大部分名次,是印尼這個海洋中心的輻射地。
THE亞洲大學峰會|柯偉林:中美願維繫「鬥而不破」關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9
哈佛大學中國研究專家柯偉林(William Kirby)和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於峰會首日針對中美關係進行對談,會談氣氛輕鬆,兩位講者用輕鬆的語調,點破中美關係及未來發展趨勢。
美國全方位制衡中國 去風險難以真正落實
作者:劉寧榮2023-06-28
貿易武器化並非今時今日才有的現象,但日益頻繁的經濟脅迫與經濟制裁正在破壞以往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
瓦格納兵諌失敗 俄烏大戰後續變數多
作者:施永青2023-06-28
當普里戈任知道普京打算放棄他時,唯有揮兵直迫莫斯科,企圖清君側,逼普京繼續重用他。很可惜,他這次行動思慮不足,沒有作好足夠部署,實質上中了軍方的圈套。
娛樂多於實際的預測
作者:曾國平2023-06-27
信錯預測而投資失利,可以是輸粒糖,也可以是輸間廠。這些預測一錯再錯,實屬累街坊之舉,不是值得自豪有膽識的表現。不作沒有把握的預測,寧願沉默不去語出驚人,是公德。
李強:今年有望實現經濟增長5%目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7
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國周二(27日)在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首日發言提到,中國經濟今年回升向好的態勢比較明顯,預計第二季增速快於第一季。
中美分道揚鑣?──去風險下的半脫鈎與半球化
作者:劉寧榮2023-06-26
對歐美日等國家來說,儘管「去風險」所代表的含義並不相同,但可以成為他們在後新冠時代對華政策的最大公約數。
海難看世局 中國領科研
作者:陳鳳翔2023-06-26
海底神秘,為資源、為保育,都是人類探索和研究的世界,哪一國家為此努力不懈?
美國欺人 中國反彈
作者:劉銳紹2023-06-26
布林肯訪華不是先禮後兵,而是上門造勢,所以內地有人稱布林肯為「布局肯」──只要是布局針對中國,他什麼都肯,每一個行動都有其動機。
美國布卿訪華的虛實
作者:馮應標2023-06-26
布卿訪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美國2024大選作準備,大陸和香港KOL不要表錯情,以為美國佬央求與中共修復關係,這真是井蛙之言,中美關係愈差,對美國便愈有利,哪個政黨對中共愈強硬,便愈多選民支持。
俄羅斯「兵變」戲劇性落幕 僱傭兵返基地 首領同意去白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5
俄羅斯周末(24日)驚傳「兵變」,消息指僱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一度進入莫斯科州,迫近首都莫斯科。唯不足24小時,形勢有新變化。
警鐘長鳴:地球危機末日鐘的tik tok聲震耳欲聾
作者:關品方2023-06-23
氣候損害需要問責溯源,追究罪魁禍首。美國要帶頭主動賠償80萬億美元,核心是要低頭承認氣候變化是一個工業革命以來長期累積的問題,需要承擔歷史責任。
蘇丹內戰的背後
作者:周延2023-06-23
權力、戰爭、財富,是人最貪婪的慾望。這場內戰讓蘇丹再次經歷權力鬥爭和軍事政變,國家走向分裂。恐怕重返文人執政及實踐民主化的努力將再次落空。
失蹤潛水器「泰坦號」證實解體 5人全部罹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3
載有5人的「泰坦號」16日(周五)清晨從加拿大紐芬蘭出發,準備參觀鐵達尼號殘骸,18日(周日)在下潛過程中,與母船失去聯絡。美國和加拿大派出飛機和船隻搜索,最終確認泰坦號遇難。
布林肯帶着對抗去訪華
作者:陳景祥2023-06-23
美國的盤算,是國務卿訪華可以「增進了解、減少誤判」,起碼恢復雙方一個正規且高層的溝通渠道;而最主要目的是安排稍後的習近平、拜登高峰會議。在另一場中美元首會晤前,兩國之間的緊張局面都不會出現任何轉機。
黃錦輝教授:布林肯最終獲習近平接見說明什麼?中美惡鬥 中方如何用盡一切手段脫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2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最終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表示,布林肯訪華是好事,中國將會集合一群與美國疏遠的盟友,用盡方法脫險。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由基辛格到布林肯訪華的逸事
作者:張建雄2023-06-22
布林肯之行是實在的,他避免了成為1979年建交後第一個在任內未訪問中國的國務卿,還達成5個合作方向,有所交待,合符美國明和暗圍策略。至於習大大和拜登何時會面,還看時機,秦剛赴美之行看來也近了!
輕舟已過萬重山:布林肯與蓋茨訪華的啟示
作者:袁彌昌2023-06-21
布林肯與蓋茨訪華帶出了一個顯淺道理:究竟中國在國際體制內或體制外,對世界不會那麼危險?究竟企業繼續與中國交往或全面與華脫鈎,會對國家及人民更為有利?這足以說明與中國脫鈎的謬誤。
在中美博弈下孔子學院的未來
作者:彭泓基2023-06-20
觀微知著,看看最近微軟的比爾蓋茨也被中央領導人親自接見,而美國的國務卿布林肯卻苦苦「哀求」才能勉強去中國訪問,其中自有玄機。明乎此,孔子學院的未來發展將無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