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躉扣是大龍躉的胃部,煮食前要先用鹽粒擦洗過再汆水,把污物剪去,再用清水加薑4片煮1小時,放涼後撈出切件備用。
坊間菜館都以蠔油牛肉作為主打小菜,說明牛肉配蠔油是美味,現在再用蠔隻是更上一層樓的配搭。
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先生曾說:「到達一個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飲食不但是生活樂趣,更是人們感知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這個領域色香味俱全,更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很值得深入探討。
蜆蚧是瓶裝醬料,是用細蜆肉、酒、陳皮絲醃製而成,一般在酒樓吃炸鯪魚球會跟上作配,味鹹鮮,廚師會灒入熱油辟除腥味才奉客。
美食家朱振藩先生認為要達到「懂吃」境界。必須具備3個條件──「愛吃、能吃、敢吃」。對食物又愛又饞,才算愛吃。有的人對食物之要求不高,只求果腹,或者心思雜亂,食而不知其味,如此狀態可歸類為人生一大遺憾。
鮮猴頭菇不用汆水,是素食館最受歡迎的菜餚之一,但做法不難,適合家中烹調。
此菜是京菜,名為「流(音柳)松花」,炸了的皮蛋,第一口吃似炸了的生蠔,很特別。
著名收藏家、掌故作家鄭寶鴻繼出版《香江知味》一書後,新著《回味無窮》,細細道來香港百年美食佳餚背後的故事。日前,他於書展舉行講座,漫談飲食界的種種逸事。
煮這個菜除了用雞件,還可選用田雞、水魚等清淡滋味的食材,但不必加酒類、胡椒、辣椒、芫荽、青蔥等,因為怕會奪去荔枝菌的清高獨特香氣。
麻油薑母雞是寒冷季節時台灣坊間的保暖恩物,烹煮過程中不用加入水,主要是靠米酒煮開10分鐘,揮發酒精後留下的汁液為調料,可拌飯、麵同吃。
我最着迷的是深海下捕取的胭脂蝦,牠全身透紅,作刺身食用,比西班牙紅蝦更鮮甜,蝦頭的油脂更豐厚,吃完齒頰留香。但產量不多,一般在地已訂購一空,可列入死前必吃之物。
尹達剛師傅自言,能夠學習日本料理的理論,讓他受用一生。中日是鄰邦,兩國一衣帶水,因此他後來回到香港,推廣以中國菜的技術,來烹調日本出產衛生健康的優質食材,感到非常有信心,亦相信港人可因此受益。
豬肚一定要洗淨剪去肥油,燉出的湯便很鮮甜,加白胡椒粒、鹹酸菜、鮮雞,味道更上一層樓,夏日妙品。今次分量足夠10人飲用。
多年來海鮮舫也成為不少中外電影的取景熱點,為港爭光不少。但時移世易,這兩年多碰上世紀疫情,令不少國家封關,遊客來不了,導致珍寶海鮮舫出現嚴重虧蝕,海事牌照也到了限期,特區政府無力挽救。
川菜已到百菜百味、百廚百味的高超境界,怪不得已降伏了嘴饞的香港人,更走向成為全球美食的領頭羊。
佔據總人口約15%的潮汕籍移民及後代無疑使得香港成了潮汕之家,潮汕文化是香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潮汕味覺自然是香港味蕾上那一份不可或缺的記憶。
對我來說,大會堂演奏廳帶給無限歡樂及回憶。大型交響樂演出當然沒機會去欣賞,但是在70年代來了台灣歌星的演唱會,有名歌星青山、姚蘇蓉、李亞萍的歌演,我就躲在記者席聽得不亦樂乎。
屯門法庭以前有個頂樓社企飯堂,那間飯堂有點像一個家,大家自己加糖,自己計算好價錢,走去放下飯錢。難得師奶忙昏了頭,還是笑容滿面,聲線溫柔。
美加桶蠔裙邊不易消化,廣島蠔個子雖小但鮮甜,沒有渣滓,適合脆炸,酥化美味。
紅貝肉是來自挪威深冷的海藏,味鮮又不易烹調過火,比北寄貝好得多,而且色彩脂紅吸引食客。
月前從老報人手中接過於1984年出版、一套9冊的《中華名菜集錦》,趁這段空檔,誠邀行內有興趣大廚,相約來個看書聚會。這套書由日本人進行攝製,共花4年光景才完成,一點都不簡單。
吃一隻法式油封鴨髀在餐廳要100多元,我試試用中式臘鴨髀來做,看看能不能做到港式價錢、法式味道。
這菜餚是用川菜演變過來,口感別緻,豬腰不過火,爽滑可口。如湯水夠燙熱薄腰片,3分鐘也可以,不妨一試。
現在既然港九都有這樣一條風光美麗的海岸走廊,可否讓垂死的美食車經營者嘗試一下,讓他們無停泊管制的自由時段營運,看看能否起死回生。
為支援面臨經濟困難家庭、失業及低收入人士,大家樂集團推出首個食物援助計劃「大家開飯」,合資格人士可於8個星期內憑「開飯咭」到大家樂快餐分店兌換飯餐。
上世紀90年代我跟一哥師父到台北做阿一鮑魚金輝夜的美食表演訪問稿,這天竟飄到我手上,告之各友人,他們嘖嘖稱奇!有緣份,無得恨!
印刷精美的硬皮書《中國名菜雜錦》,1981年由中日友好交流協會協製,菜餚包括有北京、上海、四川、廣東傳統名物,就連盛載菜式的碗碟都是古董器皿。真是驚為絕世,內有幾款貢餚,今天往哪裏找呢?
《中國名菜集錦》是1982年中日友好合作的巨著,這亦是中日建交10周年出版盛事。沉甸甸的圖錄今天展現眼前,相隔40年,其製作的精美仍然令人驚嘆不已。
廣東人口頭禪說水蟹代表並非好東西,但時移世易,到過不同地方,認識不同飲食文化後,才發現有天淵之別!
蘋果跟泡菜,甜加酸辣,兩者十分合拍,加上花腩片的油香,大家可以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