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改革
作者:陳文鴻2022-05-19
民心回歸只能依靠教育,但是香港不能矯枉過正,教育不能用政治宣傳的方法推行,否則的話,會傷害學生的學習,影響一代年輕人的思想、人格發展。
科研創新 城大精神
作者:胡孟青2022-05-19
即將於明年5月接任城大校長的梅彥昌,是一位在高等教育界具有才華的領導者及傑出學者,更是一位充滿熱誠的發明家,把高性能生物材料應用到醫學器材上。
第三次世界大戰vs第四次工業革命
作者:何劍輝2022-05-19
事情總有正反兩面,人類的工業化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財富和生活素質得以提升,但武器的發展也愈來愈精良,武器的款式也層出不窮,潛在損害大。作為世界領袖,應帶領人類作出一個最佳的未來發展選擇。
試談教育領導理論的發展
作者:劉煦元2022-05-18
香港有3個教改浪潮,第一波教改浪潮是追求內部效能;第二波教改浪潮是追求外部效能;第三波浪潮是追求未來效能。面對第三波浪潮,有哪些領導行為最能切合學校領導所需呢?
中大校董會發表聲明 反駁段崇智續任爭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17
段崇智教授獲續任中大校長一事惹起爭議。中大校董會於周一發表聲明澄清,續聘完全遵照固有程序,與本地及國際大學一致,又批評有關過早續任的言論並不合理,因為招聘工作需時且大學持份者已經過充分諮詢。
港大發展蒲飛路校園 倡建行人通道連接堅尼地城與西半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16
香港大學(港大)正在重建目前位於薄扶林道及蒲飛路交界的舊體育及住宿設施,港大希望透過蒲飛路校園發展,能同時為居民提供連接薄扶林道和堅尼地城的園景通道,鼓勵民眾多步行、享受步行,達至雙贏。
以多元化策略推動年輕人「善亮人生」的生命教育
時代瞬息萬變,環境急劇變化,年輕人正面對各種的挑戰。如何協助年輕人裝備自己,迎接時代的機遇,值得各方重新思考。推行生命教育,讓年輕人學懂愛護、珍惜並尊重生命,強化生命素質勢在必行。
通識教育科試題去政治化?
作者:黃家樑2022-05-16
通識科以往爭議最大的就是考問內容,是否有同時和均衡地考問六大單元內容,或過分偏重有關香港社會的議題。今年的試卷能顧及香港、中國、全球的不同背景,算是合情合理。
中大古生物學家首驗證 史前鳥類主食無脊椎動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14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古生物學研究團隊,發現1.2億年前恐龍時期的鳥類以無脊椎動物為主食。文嘉棋博士表示,能夠得知和驗證史前鳥類的習性,特別是飲食方面的習性,將是了解古代鳥類以至整個地球生態的一塊重要拼圖。
如何糾正兒童「概念化」繪畫?
作者:林桂光2022-05-14
讓孩子逐漸積累和豐富社會經驗,使大腦中儲存、死板的繪畫概念,轉換成生活的記憶和自主感性表現。從遊戲中學習、從情境中認知等學習策略,在現代美術教育設計,都用得着。
減少不必要的恐懼
作者:彭智華2022-05-13
請從他們年幼時開始,讓他們有機會循序漸進地克服一些心理上的恐懼,擴闊他們的心靈空間;更需要引導他們解決不整潔或不衛生的問題,自小學習解決困難的方法,減少不必要的恐懼。
嶺大公布新發展策略 數碼時代拓博雅教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12
嶺南大學公布《2022-28年度策略發展計劃》,包括7個策略發展領域。校長鄭國漢教授相信,新的策略發展計劃將引導嶺大厚積薄發,在未來發展得更優秀而創造更高的學術成就。
留家暑假 「想當年」促進兩代溝通
作者:吳凱霖2022-05-12
小時候,我們可能覺得父母「想當年」長氣又囉嗦,只顧滔滔不絕地分享過往自己過往的光輝歲月。到自己長大後,現在卻愛聽他們的故事了。有研究發現,原來這有助提升孩子的自傳式記憶、敘事技巧和社會情感能力。
教育
作者:何漢權2022-05-12
2500多年來,仁義禮智信誠勤仍有說話的空間,正氣還可壓倒歪風,並非後現代亂序亂舞的自由自我使然,而是對教育信仰堅持的校長、老師及家長們的付出結果。
教師的廚師帽:擁有教育教練學思維的教師
作者:吳文軒2022-05-12
結合專業教育及專業教練的教育教練,就像專業的分子料理廚師,結合傳統高端的烹調手法及科學化的前瞻技術,把各種差異的食材按食者在特定情境的需要,製作為一道又一道良食。
曾建勳:STEM教育的迷思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11
STEM教育百花齊放,本是一件大家樂見的。但欠缺課程定位,給人雜亂無章的印象。到底科學素養如何培養?數學和科學有什麼分別、兩者如何定位?是否忽視了中英文的訓練?
同為香港開新篇:香港教育應該點?
作者:徐區懿華2022-05-11
期待新一屆政府的成立,能以衝勁及遠見,帶領香港為持續的疫情及後疫情時代,訂出合適的教育發展方向,以讓教育部門能相應地調整政策及施行措施,讓莘莘學子的青少年期學習時光不枉過。
佛誕、母親節、特首選舉與DSE倫理與宗教科的考試
作者:梁振威2022-05-10
對於DSE倫宗科被安排在佛誕假期舉行,筆者的第一個感覺是中國傳統的宗教該要回歸了,期望在特首選舉後,香港的教育,能切實的「開新篇」,開出具有新中國特色的新篇。
潘俊恩:文憑考試有善可陳,因材施教有跡可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08
文憑考試作為應試教育的一員,是現實社會追求形式主義的副產品。學子自幼便於成人設定的規則內學習,文憑考試只是社會諸多挑戰之一,掌握考試系統便等於掌握別人設立的生存系統。
疫情大流行100周後保持學校開放、投資於恢復學習的重要性
作者:黃顯華2022-05-06
學校停課的驚人影響超出了學習範圍。這一代兒童可能會損失總計17萬億美元的終生現值收入──與2020年估計的10萬億美元損失相比大幅上升。學校開放後,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讓所有兒童重新投入學習,並趕上進度?
文武雙全的狀元書院──香港拔萃女書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06
香港拔萃女書院歷史悠久,除了學業出色,也注重培育學生的藝術、體育、社會服務和靈性修養。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與拔萃女書院校長劉靳麗娟女士對談,分享拔萃女校的成功經驗。
如何讓亞洲世界級大學之都發光發亮?本港大學助力經濟轉型的路線圖
作者:段崇智2022-05-06
要充分釋放香港的創新潛力,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吸引頂尖學者及科研人員固然重要,但我們必須同時培育優秀的新一代科學家、從事創新創意的人才及企業家,確保本港的創新力量得以長久持續。
概括思維之重要
作者:程介明2022-05-06
今天的學校教育,概括性思維有它特殊的地位。近日接觸的很多學校,假如有特色,校長都有一套概括性的想法,除了校長自己堅信不疑,還把這些想法傳播到整所學校,甚至傳染到全校的學生。
姜濤是怎樣煉成的?──從小培養的品德教育
作者:卓王詠詩2022-05-06
現今父母着重子女學業的同時,品德教育及價值觀教育同樣重要,需要從小培養,這正正影響孩子個人成長及日後的發展。
推廣閱讀的幾點思考
作者:陳玉燕2022-05-06
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是每一位為人師者應有之責。每一科、每個課題都可以有延伸閱讀。而圖書館主任擔當連繫人角色,定立主題,通過跨學科活動,推動書籍。
古文學習如何促進學生掌握中華文化?從中文科公開試說起
作者:M. C. Chiang2022-05-05
文言文範文在公開試的比重日漸增加,是促進古文學習的一大契機,「我真的希望,範文能成為學生學習古文,乃至從中掌握中華文化的鑰匙和導引。」
校長
作者:何漢權2022-05-05
一校之長,是學校發展或成功或失敗的關鍵,是精神力量與靈魂所在。但用「教育信仰」檢測,段校長達到要用提前續約的優秀水準嗎?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推出 何漢權:歷史貴乎真實 活化吸引學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04
為進一步支援教師及學生使用多元化的教材教授及學習中國歷史,教育局與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合作,將100集《中國通史》紀錄片剪輯為數百段短片,並加上適合的學與教材料,以配合初中中國歷史科新課程。
港大發現疫下學生 數碼鴻溝擴大 影響學業身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04
中小學學生的整體數碼素養在2019至2021年期間有大幅進步,超越了在2019年時期同齡學生的表現,但是日益擴大的數碼能力差距,也非常令人擔憂。
探討香港STEM教育現況、不足、方向、重點及願景
作者:馮應謙2022-05-03
相比歐美多國,香港推動STEM教育起步不算晚。但歷經多年,香港學生的數理表現仍未有顯著成果,部分成績優異的理科生也捨棄報讀大學的STEM相關學系。到底當中出了什麼問題?有了願景,又如何啟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