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線得得B」擺設破碎事件,責任誰屬掀起爭議。網上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討論,其中一個論點是為人父母,是否需要考牌?究竟什麼是「家長教育」?誰該接受教育?
一張舊照片,滿載美好的回憶,那是2002年6月28日在英國劍橋大學拍攝的。20年了,照片記下的情景,記憶猶新,恍如昨日。
北京外國語大學最新發布2021年中國大學翻譯能力指數,其中在港澳台地區的大學中,嶺南大學在港澳台排名第2,而在香港的大學中名列第1。
廣州南沙的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將在今年9月開學。期望大灣區各地政府推動港人子弟學校的發展,香港教育局和考評局亦可探討DSE在內地發展的可能性,長遠提高其認受性。
校長透過個人品格、性向及行為方式可以有效建立信任與尊重的校園文化,這是建立教職員的「人力資本」的重要根基。而不斷積極推動同工持續發展時,教師在實踐中的知識必然增加,學校的智慧資本也相應地逐漸累積。
現時學校已全面復課,筆者觀察所知,大部分學生在經歷停課後更期待回校,亦更珍惜師生在校園共聚,如何安頓青少年的不安及焦慮,正是教師的最大挑戰。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成立「法律、創新、科技及創業精神實驗室」,研究利用創新科技來處理法律工作,榮獲企業法律運營聯盟頒發的2022年「法律創新運營項目獎」。
是次疫情為教育界帶來重大的啟示,學校要為新常態做好數碼化的準備,強化電子學習策略,老師須掌握網上教學和混合式教學,以培養下一代成為良好數碼公民為教學目標之一。
中國歷史科應否「一條龍」必修仍未有定案。何漢權校長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不斷圍堵中國,學生要知道國情就更加要了解國家的歷史,所以中史要成為一條龍必修科。
紫微斗數能做的,並不是改變兒童的本質,而是指出他們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做什麼活動,需要什麼人幫助來增強學習能力,以及改善性格。
人的壽數有限,要珍惜生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從容面對和處理各種未完的心願,學習在不斷超越中取得平安和喜樂,逝者安詳、生者安寧。在有限的人生路上,一齊喜悅地活出無限的信心、希望和愛吧!
雖然大家可能很着急青少年融入大灣區,但也不適宜使用強硬的態度。吸引青少年了解大灣區,可以先從普羅大眾的吃喝玩樂開始,然後再深入了解文化及歷史。
香港家庭福利會邀請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設計「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教育姻親共職携手培育下一代,對於提升家庭幸福度成效顯著,將為社福界安排更多專業培訓。
校企合作教育能提升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力,解決本地人才短缺問題,並降低青年失業率,起着穩定社會及提高經濟生產力的效用,為大學生、僱主及社會創造三贏局面,是為本港長遠發展注入動力的良方妙策。
成人具有許多經歷,吸收了不少他者的觀點,當中多是好的,但也會有壞的觀點,所以要清洗慣性思維中盲點、無知、錯誤的觀點、過時的價值觀等壞觀點。
怎樣帶給孩子、家長開始一個美好的一天,原來可以從自己站在門外開始。當等待孩子進入校園時,我又是什麼樣的站姿?
李嘉誠基金會在5月23日(周一)宣布,分別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提供總值等於3億港元的科研發展資金,以及向香港護理專科學院捐助500萬元,以支持醫療發展和推動專科護士持續教育。
在李家超帶領之下的特區政府,香港教育環境將會如何改變?今集《冷思熱話》請來何漢權校長及蔡世鴻校長探討,香港教育哪處需要「開新篇」、教育改革會否令本地學校出現競爭,以及教師如何裝備自己。
一個謙卑、恭和有禮兼教學經驗卓越的校長,愈能展現良好品德素養,虛懷若谷,用人為才,愈能取得同工的尊重和信任。不過,無論怎樣,我們需要在校長領導以外,建立一支能分享共同信念、願景和使命的教師領導團隊。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5月24日(周二)公布第19屆邵逸夫獎得獎者。今屆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數學科學3個獎項分別平均頒予兩位科學家,合共6位科學家獲頒獎項,他們分別來自瑞典、愛爾蘭、美國及英國。
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在創新科技方面,應該引領大學領導層作出適當、及時以及根本的調整,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不應被政治牽引。如果不及時改弦易轍,在研發方面不論怎樣增加撥款,都是徒然。
教育是一們專科的項目,在往後的25年,我們需要熟悉香港教育的局長,教育是未來的基石,一點也不能含糊。現在的楊局長擔任教育舵手多年,高瞻遠足,正反映教育局長的重要。
時代瞬息萬變,環境急劇變化,年輕人正面對各種的挑戰。如何協助年輕人裝備自己,迎接時代的機遇,值得各方重新思考。推行生命教育,讓年輕人學懂愛護、珍惜並尊重生命,強化生命素質勢在必行。
社會上並不缺乏資優而有理想的孩子,我們成人世界要珍惜他們, 栽培他們呢!
想起昔日媽媽在生時,我也是每星期都很忙︰忙事業、忙照顧孩子、忙跟朋友打交道……就是沒留太多時間陪伴母親,以為來日方長。至她猝然去世,方知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痛。
香港科技大學前副校長葉玉如教授獲任命為下任校長,接替即將卸任的校長史維教授,10月19日起生效。科大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相信,葉玉如帶領科大在跨校、跨地域的研究合作方面,應有一番作為。
DSE中文課程持份者的關注重點都放在技術上的致勝之道,迎合歷屆考核模式的教學取向,已成為相關行業的風俗常規,而一些蘊含深意或歧義的篇章如何解讀,不是隨波逐流,就是囫圇吞棗。
有人投訴今天的小孩在飯桌上顯示了自私、霸道的一面,愛吃什麼便吃光一碟,不看看人家有沒有機會吃。我孩子相反,膽子太小,還要勞煩各位阿姨為她夾,這算不算沒家教?
近年由於各地興起創業潮,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認為,創新與創業跟學位沒有必然關係,這個現象為大學帶來挑戰,這也是他訪問世界各大學校長後,希望從中得到的答案。
近年幼教發展漸漸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而透過推行環境教育活動、大自然教室和家長聯誼活動等,正是一種回復正軌的做法,亦能體現出理想教育的重現和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