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局面的呢?基因不是問題,文化也不是問題。中國學者到了西方可以獲諾貝爾獎,中國科技人員到了西方可以有原創,但是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很難實現這樣的目標。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教育秩序。
今時的父母,不單溺愛子女,也無視子女的不當行為,儘管孩子行為惡劣,父母總是視若無睹,不加制止,以為這就是愛。這些孩子長大後,會是社會的一份長期負擔,是以父母的教導是如何的重要。
由香港理工大學主辦、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及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協辦的理大中華文化節「錦綉中華──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及甌綉作品展」即日起至4月23日在校園中展出,歡迎理大學生、職員、校友及公眾參與。
出題範疇涵蓋中國文學、文化、歷史及哲學,初賽由60篇古典文學、成語和古文金句入門,希冀達致培養學生文化涵養第一、比賽第二之精神。
整個新中國發展歷史,一定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起起落落。每一個決定可能是對,可能是錯,但最重要的,是一切以民為主,以改善人民的生活為依歸,不斷改進、修正。
當局也可以考慮擴大IANG中「非本地畢業生」的範疇,容許香港職業訓練機構內地分校完成培訓的畢業生也有資格申請來香港就業,豐富香港的技術及專業人才庫。
有時種子並不知自己會落在何方,或許是身處於貧瘠的泥土,除了靠自己奮力衝出泥土外,更重要的是陽光能否照耀它?是否有充足的水和肥料,以及有否人可以拔去阻礙它成長的雜草?
澳洲政府從本年3月開始提高學生簽證及畢業生簽證的要求。這次的政策改變,筆者會理解成為一次提升員工效能及改善員工溝通的上佳機會。
2022年,自然學校踏入第15年,我們瞻前顧後,交流想法,感恩遇見過去至今的教職員、家長、學生,校董及公司董事,他們都是成就自校的一份子,同樣寶貴!
由香港坐車北上,到達今稱南海區之人民政府所在地桂城,雖然要用3小時左右,但並無疲憊的感覺,倒是近鄉情意上心頭,這是祖父母輩生長於斯之地。
香港珠海學院3月31日公布由常務副校長張珍女士出任署理校長一職,直至依《專上學院條例》有關規定遴選出新校長為止。
香港的學校正在迅速恢復正常,各種課後活動和比賽如雨後春筍般洶湧而出,讓學生們有機會追回失去的時光。筆者特別感動的是,無論是活動單位還是學校老師,都毫不計較地付出,希望陪伴學生成長。
港人子弟學校,無論在大灣區或者在中國其他大城市,仍然是需求甚殷的,要辦好港式教育,師資人才的培訓和儲備相當重要,這是高質量學校教育的重要條件。
看到新一代學子們在賽場上奮力拼搏,我不禁為他們的成長和進步感到欣慰。他們用汗水和努力,追逐自己的夢想,用青春和熱情,書寫屬於他們人生的精彩章節,這正是體育比賽的魅力所在。
最近幾年,香港科技大學、城市大學、理工大學等多間大學紛紛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辦學或設立機構,毫無疑問,到目前為止,採用香港辦學模式的港中大(深圳)是當中的佼佼者。
教師在線上討論區中擔當着更多的引導和支持角色,他們應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和情感需求。教師可以定期與學生進行小組會談,提供個別指導和心理支持。
筆者認為香港教育界肩負起培訓愛國愛港人才的主體責任,因此對教師的遴選、培訓及晉升之主體責任理應由官方主導,校內人員則負責恆常監察,香港的教育界才可恆久、穩定地發展。
教育的本事需要更多有心有力、有抱負的教育工作者的參與,他們必須要有自我更新、持續改善的本能,有自覺力和願意不斷自主學習。
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十周年發展論壇上,前特首林鄭月娥強調,加強院校合作的工作「已經不斷在做」,包括學生交流、共建實驗室、合作辦學,把香港國際化的特徵引進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在3月21日率先成為香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應科大),同日大學舉行都大基金晚宴及啟動儀式,答謝社會各界持續支持大學發展,為學生提供優質和全面的教育。
「名師高徒」導師計劃自2018年以來,已有近700名學生參與,而這個平台正好匯聚一批對培育新生代有抱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貢獻社會和科普教育而努力。3月24日,第六屆「名師高徒」導師計劃正式啟動。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3月23日(周六)在校園內新建的禮文堂舉行建校10周年大會暨發展論壇。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強調,中大(深圳)的立校之本是四個字──「融匯創新」,就是「包容」和「創新」。
「輸入重要,還是輸出重要?」這是我在這一屆屆中六啟航大會講話時,問中六同學的問題。現場投票,各佔一半。《OUTPUT》作者以心理學家實驗點出,如要二擇其一,輸出更為重要。
要小學生在六年的學習生活中培養成為國家良好的公民,除了整全6個學習範疇的知識點外,還要不斷在日常生活中滋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香港都會大學被認定為香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政府預留一億港元啟動資金,協助自資院校成立「應用科學大學聯盟」。都大校長林群聲教授表示,大學樂意牽頭推動成立聯盟,全力培育具備實用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專才。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這些知識、眼界、素養,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也在這些方面不斷發展與提升。他們不只是傳承,而是在創造未來,可以遠遠超過我們上一代。
中史教育實在需要兩條腿走路。初中獨立必修課堅守的同時,當要於教與學作具體優化;高中在已有中英數及公民4科獨立必修必考的壓境下,中史科不宜再加入這行列。另一方面,中史同時開設獨立必修科,毋須考試。
校長或學校管理層應多了解整體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及學校的師生關係,並了解有否個別教師對其工作及與學生的關係是否滿意。
大多數家長並非科學科技的專家,也未必擁有工程或數學的知識,藝術觸覺亦不一定很敏銳,故子女的STEAM學習上,家長應避免成為障礙。最好的支持可能是,協助他們勇於面對困難、從旁鼓勵。
政府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在北部都會區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衞炳江校長表示有興趣將部分或整個校園遷入北都教育城。浸大如能率先搬遷至北部都會區,大幅擴充校園發展空間,將會是香港高等教育又一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