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專訪香港演藝學院前校長、聾福會主席蔡敏志教授,聽她暢談其藝術人生、教育理念及對弱勢社群的關懷。她推動大灣區藝術融合,致力於香港與內地藝術交流,並呼籲年輕人保有善良和同理心。卸任演藝學院後,她將繼續服務社群,尤其關注香港聽障人士的福祉。

協助學生養成習慣,在學習科學或科技時,兼且留意其中內容與人和周邊社會的關連,尤其是歷史文化和哲學思辨,學習成效亦可變得更為立體。

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2025年亞洲大學排名,本港繼2017年再有六間大學躋身50強,浸大則由去年第63名躍升至第50名,衞炳江校長對結果感到開心,指近兩年浸大在THE排名有所上升是好事,反映上任後改革見效。

今天的美國,總統是特朗普,較世界標準的獨裁者更獨裁,目空一切,錯事必諉過他人,「朕」的一句話,就是國家政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一個好的成果展示,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模型的內涵,更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並展現他們學到的數學技巧。

霍去病出身低微,卻憑藉自身努力成為一代鐵將,說明英雄莫問出處、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念。

港大校長張翔今早(14日)電郵港大教職員及校友,公布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及數學學者汪揚教授於8月1日履新,將出任港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於3月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時分享科研理念,並認為AI和跨學科不僅是研究、也是大學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

兒童作為未來的主人翁和社會發展的希望,理應在自由、快樂、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因此,兒童友好城市不單是一句口號,更是匯聚集體行動的推力,促使整個社會關注和包容兒童的成長需求。

數年前有一間小學將學校的活動室更改為微型電影院,能讓一班學生同時觀看一套電影,學生在觀看完畢後要提交報告,就着電影內容或拍攝技巧撰寫。借用電影啟發乎學生思考。

都大基金晚宴以「夢想飛行 無限可能」為主題,逾360名嘉賓、校友及師生出席,席間設有由都大學生呈獻的多項精彩表演環節,冀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支持大學未來發展。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成立10周年,2014年推出的「Y-WE 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扶育基層青少年至今10年,一起聽聽六名年輕參加者對職場體驗有什麼感想。

究竟AI是亂世的?抑或是淑世的?筆者深信是淑世的,有益於人類福祉的,因為AI的生成,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人是善是惡,最深的決定因素,就是在家庭、學校、社會及國家教育的培育與塑造。

真正的尊重是雙向的,除了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孩子也應該尊重父母;也應該建立在責任和規範之上,孩子需要學會承擔後果,而不是只享受權利。

讀書,對跨境學童Zee來說,不覺得怎樣困難。「因為我喜歡知多啲,學習是樂趣無窮的。」Zee不是只顧讀書的,她參加超多課外活動。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CDIA)3月1日舉辦十周年紀念論壇,多位學者、商界領袖、慈善界人士、政府代表出席探討培育青少年的新方向,CDIA主席陳龔偉瑩呼籲大家攜手支援青少年生涯規劃,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電影系列的主題「我命由我不由天」,或者另一個說法「前方無路就找出一條路」備受關注。有人縯繹為鼓勵青少年力爭上游、不要太早放棄,亦算是德育元素中的堅毅的體現。

兩宗事件揭示香港教育體系長期以程序合規代替實質保護的弊端。若學校與教育局僅滿足於「已辭職、已報告」的官僚回應,類似悲劇必將重演。

香港擁有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與國際接軌的高品質課程以及卓越的學術研究成果。這些教育資源優勢,為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個目標不僅能為自身開闢教育空間、創造發展契機,更對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增強國家創新體系效能具有深遠意義。

六位曾參與「Y-WE 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的年輕人分享職場體驗心得,有人因此確認志向,有人則及時轉換跑道,甚至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瑪麗·蒙特梭利曾說:「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們有能力完成的事情。」這包括學繫鞋帶、處理學校挑戰,以及成年後的工作與人生。

第五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將於今年4月展開,三位比賽顧問向師生家長分享如何學好中文的心得。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世界變化迅速,政治、經濟和科技的變化加劇了年輕人的恐懼與迷惘,使他們更難以掌握未來。這種恐懼源於資訊不足和缺乏認知渠道。

近年的《施政報告》提到,職業專才教育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政府致力改善相關課程,讓學生掌握行業技能,應對未來挑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臥虎藏龍,想入少林寺學藝,尤其是在AI、計算機科學、數學等方面拜師的DSE及國際試學生,想以DJI大疆無人機為目標,將來成為科大初創企業軍團的一員的學生,可以聽聽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怎麼說。

要短時間收阻嚇之效,遏止師德敗壞歪風,筆者認為政府可從制度強化、教育預防和社會監察三個方向思考。

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希望利用生動活潑的比賽方式,引發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歷史的興趣與關注,同時藉以提升全港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個人情操,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境界。一起聽聽伍絜宜慈善基金董事伍尚匡談談贊助這個活動有什麼意義?

現今父母過度呵護兒女,消耗孩子福報。古人主張讓孩子經歷磨練,避免過早耗盡福報,或有助孩子將來。

蔡永業教授夫人梁桂釗女士將逾四億港元遺產捐贈中大,成立腦神經科學研究所,完成亡夫遺願。梁女士生前生活簡樸,悉心投資,以愛和毅力成就這段感人故事,令人敬佩。

在現實世界中,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也應該學會尊重他人的成就。無論獎杯的大小,也不應輕視球隊的努力。

25、26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憑空出現了一個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城寨士多及36個國際特色文化攤位,這正是科大學生可到全球300多家夥伴大學學術交流外,國際生在香港校園之間的軟交流。國際化及創新、創業氛圍可都是科大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