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11:56:2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教育

香港演藝學院前校長蔡敏志:積極推動大灣區藝術融合 如何為學生創造機遇? 關注弱勢社群 為聽障人士謀福祉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26
灼見名家專訪香港演藝學院前校長、聾福會主席蔡敏志教授,聽她暢談其藝術人生、教育理念及對弱勢社群的關懷。她推動大灣區藝術融合,致力於香港與內地藝術交流,並呼籲年輕人保有善良和同理心。卸任演藝學院後,她將繼續服務社群,尤其關注香港聽障人士的福祉。
STEM以外還需要文史哲
作者:黃冬柏2025-04-25
協助學生養成習慣,在學習科學或科技時,兼且留意其中內容與人和周邊社會的關連,尤其是歷史文化和哲學思辨,學習成效亦可變得更為立體。
2025年THE亞洲大學排名 香港六大學躋身50強 浸大躍升至50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24
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2025年亞洲大學排名,本港繼2017年再有六間大學躋身50強,浸大則由去年第63名躍升至第50名,衞炳江校長對結果感到開心,指近兩年浸大在THE排名有所上升是好事,反映上任後改革見效。
美國認證?
作者:何漢權2025-04-24
今天的美國,總統是特朗普,較世界標準的獨裁者更獨裁,目空一切,錯事必諉過他人,「朕」的一句話,就是國家政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小學生怎樣用數學建模設計智慧校園?
作者:吳家豪2025-04-22
一個好的成果展示,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模型的內涵,更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並展現他們學到的數學技巧。
毋負韶華──驃騎鐵將霍去病
作者:陳月平2025-04-15
霍去病出身低微,卻憑藉自身努力成為一代鐵將,說明英雄莫問出處、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念。
汪揚8月轉任港大副校長 掌大學拓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14
港大校長張翔今早(14日)電郵港大教職員及校友,公布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及數學學者汪揚教授於8月1日履新,將出任港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於3月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時分享科研理念,並認為AI和跨學科不僅是研究、也是大學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
天災暴力頻仍 急須社會「童」心關懷
作者:陳晴2025-04-11
兒童作為未來的主人翁和社會發展的希望,理應在自由、快樂、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因此,兒童友好城市不單是一句口號,更是匯聚集體行動的推力,促使整個社會關注和包容兒童的成長需求。
以電影啟發人生
作者:彭智華2025-04-11
數年前有一間小學將學校的活動室更改為微型電影院,能讓一班學生同時觀看一套電影,學生在觀看完畢後要提交報告,就着電影內容或拍攝技巧撰寫。借用電影啟發乎學生思考。
都大基金晚宴 為助學金及研究項目籌款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11
都大基金晚宴以「夢想飛行 無限可能」為主題,逾360名嘉賓、校友及師生出席,席間設有由都大學生呈獻的多項精彩表演環節,冀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支持大學未來發展。
天生我才必有用 六名香港年輕人怎樣透過工作體驗計劃 探索潛能 闖出一片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10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成立10周年,2014年推出的「Y-WE 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扶育基層青少年至今10年,一起聽聽六名年輕參加者對職場體驗有什麼感想。
AI是淑世?亂世?
作者:何漢權2025-04-10
究竟AI是亂世的?抑或是淑世的?筆者深信是淑世的,有益於人類福祉的,因為AI的生成,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人是善是惡,最深的決定因素,就是在家庭、學校、社會及國家教育的培育與塑造。
尊重不等於順從孩子:如何拿捏適當的親職界線?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10
真正的尊重是雙向的,除了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孩子也應該尊重父母;也應該建立在責任和規範之上,孩子需要學會承擔後果,而不是只享受權利。
成長.學習.生活點滴
作者:張灼祥2025-04-10
讀書,對跨境學童Zee來說,不覺得怎樣困難。「因為我喜歡知多啲,學習是樂趣無窮的。」Zee不是只顧讀書的,她參加超多課外活動。
陳龔偉瑩:世界政經科技變化迅速 怎樣加劇年輕人恐懼迷惘? 工作體驗計劃如何改變青少年人生軌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9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CDIA)3月1日舉辦十周年紀念論壇,多位學者、商界領袖、慈善界人士、政府代表出席探討培育青少年的新方向,CDIA主席陳龔偉瑩呼籲大家攜手支援青少年生涯規劃,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哪吒電影和教育的交集
作者:黃冬柏2025-04-09
電影系列的主題「我命由我不由天」,或者另一個說法「前方無路就找出一條路」備受關注。有人縯繹為鼓勵青少年力爭上游、不要太早放棄,亦算是德育元素中的堅毅的體現。
校園性侵事件頻發誰之責──教師性侵女生案的啟示
作者:鄒秉恩2025-04-08
兩宗事件揭示香港教育體系長期以程序合規代替實質保護的弊端。若學校與教育局僅滿足於「已辭職、已報告」的官僚回應,類似悲劇必將重演。
打造中國版戈登會議 推進國內外科研合作 建設教育強國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07
香港擁有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與國際接軌的高品質課程以及卓越的學術研究成果。這些教育資源優勢,為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個目標不僅能為自身開闢教育空間、創造發展契機,更對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增強國家創新體系效能具有深遠意義。
Y-WE 我才有用工作體驗計劃十周年 參與者:探索潛能闖出一片天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02
六位曾參與「Y-WE 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的年輕人分享職場體驗心得,有人因此確認志向,有人則及時轉換跑道,甚至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放手何其難?
作者:陳許華2025-04-02
瑪麗·蒙特梭利曾說:「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們有能力完成的事情。」這包括學繫鞋帶、處理學校挑戰,以及成年後的工作與人生。
腹有詩書賽前講座 潘銘基、賴慶芳、蒲葦分享學好中文之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1
第五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將於今年4月展開,三位比賽顧問向師生家長分享如何學好中文的心得。
陳龔偉瑩:從混沌到自信 職場啟航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01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世界變化迅速,政治、經濟和科技的變化加劇了年輕人的恐懼與迷惘,使他們更難以掌握未來。這種恐懼源於資訊不足和缺乏認知渠道。
跨界合作培育未來人才
作者:江浩民2025-04-01
近年的《施政報告》提到,職業專才教育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政府致力改善相關課程,讓學生掌握行業技能,應對未來挑戰。
AI是跨學科研究催化劑  卸任後專注AI for Science──專訪科技大學副校長汪揚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3-31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臥虎藏龍,想入少林寺學藝,尤其是在AI、計算機科學、數學等方面拜師的DSE及國際試學生,想以DJI大疆無人機為目標,將來成為科大初創企業軍團的一員的學生,可以聽聽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怎麼說。
教師專業操守違規數字持續飆升 如何遏止歪風
作者:鄒秉恩2025-03-31
要短時間收阻嚇之效,遏止師德敗壞歪風,筆者認為政府可從制度強化、教育預防和社會監察三個方向思考。
伍絜宜慈善基金董事伍尚匡:腹有詩書比賽激發民族自信 傳承中華文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3-29
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希望利用生動活潑的比賽方式,引發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歷史的興趣與關注,同時藉以提升全港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個人情操,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境界。一起聽聽伍絜宜慈善基金董事伍尚匡談談贊助這個活動有什麼意義?
小時了了
作者:蔣匡文2025-03-28
現今父母過度呵護兒女,消耗孩子福報。古人主張讓孩子經歷磨練,避免過早耗盡福報,或有助孩子將來。
一個遺願及一段跨越生死愛情 醫學院創院院長蔡永業夫人梁桂釗四億贈中大
作者:編輯精選2025-03-28
蔡永業教授夫人梁桂釗女士將逾四億港元遺產捐贈中大,成立腦神經科學研究所,完成亡夫遺願。梁女士生前生活簡樸,悉心投資,以愛和毅力成就這段感人故事,令人敬佩。
獎杯背後的意義
作者:翁港成2025-03-28
在現實世界中,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也應該學會尊重他人的成就。無論獎杯的大小,也不應輕視球隊的努力。
科大入學處處長:科大着重創造知識 而不只是傳授知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3-27
25、26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憑空出現了一個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城寨士多及36個國際特色文化攤位,這正是科大學生可到全球300多家夥伴大學學術交流外,國際生在香港校園之間的軟交流。國際化及創新、創業氛圍可都是科大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