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羅及康熙,他們兩人的出身與厲歸真及宋濂有天淵之別,這兩位「富二代」雖含着「金鎖匙出世」,唯勤奮並不遜於一般老百姓。他倆的卓越成就,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記首功。
改革絕對沒有一個適用於任何情境的標準模式。不同的學校改進理念的基礎都離不開有建構「改革執行力量」的需要。
PISA 2015的電腦化評估協作解難共有52個國家/地區約125,000名學生參加。香港學生的成績名列前茅,協作解難能力位列第三。
台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包括香港,一般對台灣的學歷,皆予承認。至於醫護、工程、律師、社工等,回港就業,各有不同專業的證照考核要求。
歷史記錄,香港東華醫院於慈善醫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見證中華大地連香港在内,物質匱乏、生活艱難下,仍然是善心處處,人助天助。歷史也説明,弱國之下,老百姓寄人籬下的滿途坎坷。
港人要安心地舉家北上發展,避免因家庭成員分隔兩地,造成家庭和社會問題,香港教育能否在大灣區落地,為區內港人子女提供與香港銜接的課程最為關鍵。
本次交流協作計劃最珍貴的地方就是透過「一對一跟崗交流和課題研究」,以提升京港兩地校長的研究及綜合素養。
我們平時多看、多聽、多讀、 多想,並把所見所聞記在心中,以備他朝寫作之用, 則我們的文章不用再被批評為言之無物、貧乏單薄,而是給讚揚為選材切題、內容豐富充實、能旁徵博引了。
何文匯教授學貫中西,在英國攻讀博士,在美國名牌大學任教,英文造詣不容置疑。他對英文學習的心得,來自在中學時期的扎實基礎,下了很多苦功,所以他反對一味愉快學習。
位於北區皇后山的兩個小學校舍,據知競爭激烈,申辦者既有大中小型辦學團體,亦不乏長期在該區辦學的團體。各團體代表充分準備,悉力以赴,然而分配結果,着實令人意外。
粵語代表着的是深厚的地區文化,如何把它發揚光大及保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由於有價值的知識可以給予個人競爭優勢、權力,並使知識提供者被同事或上司重視。這可能會抵銷整個分享知識的效益。
偶爾聽一佛教徒講缘份一詞,原來,釋迦牟尼也説過,人與人的相遇並非偶然,能相見者,對方必有優點為自己所學。這與儒家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異教同理。
政府銀彈政策的配合,每間公營學校獲發一筆為數不少的津貼,預算在三年內推行STEM。可是近來與業界同工閒聊,卻發現撥款的出現竟然加深了對STEM的疑慮!
從校長的角度,觀課一方面了解老師的優點和不足之處,並可即時給予讚賞或建議,而且亦可以比較不同的教學方法,可把好的向其他同事推廣。
一丹奬特別委託經濟學人智庫(EIU),透過與17位國際專家進行深入訪談,制定全球未來教育指數。指標內容涵蓋教育制度培養學生的不同能力。
因材施教、獎勵興趣學習、專科學問發展等重要教育德政,經已在考試號角之下,慢慢消音。
政治興亡史所教的除了中國歷朝治亂興衰,當中實涉及無數志士仁人的事跡,也有奸臣國賊的劣行,可以起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作用,跟春秋筆法的賢賢賤不肖,使亂臣賊子懼有異曲同工之處。
康熙曾對講官說:「向來隔日進講,朕之心猶然未愜。嗣後爾等須日侍講讀,闡發書上旨,為學之功,庶無間」。可見年少的康熙勤學不休,以天天讀書為樂事。
學習的基礎乃是體驗,讓學生在教師指定或設計的教學環境下學習,先投入參與再進行分享、提問及引導,可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建構知識,讓好奇心慢慢變作對世界的理解及看法,甚至是一些幫助別人的意願和行動。
我看了諮詢文件之後,對港聞版和那些政治記者的報導,感到很滑稽,例如把報導重點放在為甚麼六四和六七不在課程大綱中,實在是見樹不見林。
學生各有特質,未必人人都鍾情科學,而學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育人為本、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不同潛能。
教學理念與特色,因馮校長講要帶出童心,做愉快的老師,才會教出愉快的學生。贊同「學於此、樂於此」,老師用心去教,學生用心去學。
港大中文學院90周年的簡展裏,可以親睹前港大中文學院院長許地山教授親筆書信,愜意非常。對不少在香港中學接受會考及高考教育的,都曾通過《落花生》一文參看許地山這位作者了。
若善用繪本,引導幼兒統整繪本的內容,建構繪本內涵的知識,並引導他們連結自己的生活經驗,相信更能為孩子創造出生活的智慧。
楊潤雄期望,未來社會在討論教育議題時會回歸理性,有信心新政府能做到廣集民意,推行受市民歡迎的教育政策。
作為教師的應如何處理學生在改變中對價值觀的疑惑,也要為學生確定個人的成長目標,讓學生為自己的目標建構發展藍圖,訂定個人的生涯規劃。
有人說,香港人很冷漠,同住一幢的人可能很多,卻很少交往,即使一壁之隔大家也只是點點頭笑一笑,從來都不會分享食物,也不需互相照顧對方的子女。
通識教材不必是文學作品,但文字平庸、羅列事項的施政報告,做不了好的閱讀教材。
最近有多齣外國電影打入本地市場,從中見到不少可用以教學的課堂養份。借用電影情節教學,更易於惹起學生熱情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