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

陶傑:現實的選擇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27
一個考試制度如何設計,不是在於一個17歲少年學生能不能擁有學問,而是在網絡資訊爆炸,真假新聞不分、暴力和極端思想四溢的混亂狀態之下,學生非要提早擁有思辨和批判的能力不可。
診斷式學習評估與多維度學習
作者:黃顯華2021-07-24
由根據成績分班,到根據成長心態分班。要達到上述境界,必須要依照下列四個複雜教學的原則去處理:一、多維度的學習;二、角色;三、適當的讚賞;四、有責任去協助他人學習。
今屆HKDSE產出7名狀元 選擇留港升讀醫科者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21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於今日放榜,全港有6間中學,共7名考生考獲7科「5**」等級成為「狀元」,四所學校首誕狀元,包括屯門的地區名校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後回歸年代走的教育路
作者:何漢權2021-07-20
在回歸24年裏,連學校在內的社會各界,並未有在教育的各範疇裏,正視一國存在的重要意義。
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學習心態引導與學習策略
作者:黃顯華2021-07-17
讓學生們一起探討他們所經歷的錯誤。處理錯誤是良好的學習經驗,因為這個過程讓他們陷入一個智性的掙扎過程,促使他們的腦部不斷成長。
黃錦輝教授:學生要認識航天科技 做好國情教育 香港派航天員上太空不是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16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可善用航天做教材 ,新課程要認識科學與國情的重要性 ,透過認識中國航天科技發展做好國情教育,可以派香港科學家參與航天科技研究。聽聽黃教授怎分析。
經歷春秋寒暑
作者:賴慶芳2021-07-13
出版社因應時代之變化,科技之騰飛,目睹教學之變異,學習邁向影視聲畫,故欲突破傳統紙本書籍之樊籬,推出有聲「知」書,遙應明朝顧憲成「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之名聯。
香港與祖國──籍貫要義
作者:何漢權2021-07-13
「籍貫」,這是「我」的血緣所在,是「我」的祖先之地,更是尋根問祖的精神與動力的源流。
忠於特教,興學正心
作者:林泳施2021-07-13
時下社會,不少人生活上同樣困難重重, 年輕人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啟發?「勤力是基本,也要有目標和規劃, 有時始終不見成效也沒有辦法,但仍要堅持勤力。」
新常態下的夢
作者:楊佩珊2021-07-12
夢想能否成真還要看社會、老師及同學能否一起調節心態,共同進行範式轉向,我們能否放下對課時或學時的執着、着眼看學生的學習成效及需要。
禮待迷羊 賢導青年
作者:林泳施2021-07-09
我們常說青年是未來的掌舵人,那個「未來」 有時說起來有點虛無縹緲,在成長路上,有不少青年因眼前各種原因,遲遲未見屬於自己想要的「未來」 到來。
再來的移民潮
作者:蔡世鴻2021-07-07
想不到今年在國安法和BNO的夾擊下,香港又再迎來新一輪的移民潮。
IB放榜 聖士提反書院誕生3位女狀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06
「教育不是競爭,不是要有多少個狀元才算成功,只要我們的學生願意盡力做好每一件事,我就已經很欣慰。」聖士提反書院楊清校長表示,學校最希望學生可以多方面成長,而不是「死讀書」。
港做好科技國情教育 培育未來航天員
作者:黃錦輝2021-07-06
適逢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國家派遣航天科學家團隊訪問香港,唯活動只流於表面,沒有進一步好好與中小學國情教育課程配合,予人的感覺只是百年黨慶活動之一而已。
政務司司長與教育
作者:梁振威2021-07-06
香港政務司司長的職責,是協助行政長官,督導他轄下政策局的工作,肩負協調各政策局在制訂政策和實施政策的責任。
疫情新常態改變青少年就業取向
作者:編輯精選2021-06-30
由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 ( CDIA ) 主辦的「Y-WE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2021」於今年暑假舉行,為500多名16至21歲香港基層青少年配對暑期工作體驗機會。
教師的「理論式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1-06-30
從提倡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最有成就的教師是那些能掌握「理論式知識」並能在課堂上準確實踐、始終如一使用這些「理論式知識」的人。可是,這種「理論式知識」 又怎樣準確地實踐?是否只憑理論就可以?
價值教育,最難處是身教
作者:何漢權2021-06-29
究竟教育信仰是什麼,應該怎樣落實,是憑施教者的教學良知良心,將自己一生所學並以立身處世價值,傾囊相授,受教者亦必要跟隨所學,如影隨形?
從臨安到九龍灣,宋皇臺的新境遇
作者:蔡國光2021-06-28
蒙元大軍窮追,朝臣護守端宗及其弟衛王趙昺南走,經福建泉州到廣東潮州、惠州、廣州,至官富場(九龍灣沿岸九龍城一帶),居留停駐約近一年。
六十年代羅師寄宿
作者:楊興安2021-06-26
六十年代中學畢業,那年隨大夥兒報考師範,當時有三間教育學院,論年資最具歷史的是港島的羅富國教育學院。羅富國有學生宿舍,對我有莫大吸引力。最後決定報考羅富國。
21世紀未來教育的關鍵元素
作者:李建文2021-06-24
學校可透過三種未來教育的關鍵元素,裝備學生應付未來挑戰,讓香港新一代成為廿一世紀的社會棟樑。
體現獅子山精神
作者:彭智華2021-06-24
獅子山無疑就是香港的象徵,聳立於香港九龍中部的獅子山,因山勢猶如一頭雄獅坐鎮於山頭而得名。
史丹福大學研究:為什麼現在年輕人愈來愈不願意奮鬥了?
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十分糾結。有些人覺得他們被迫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而有些人則是因為他們還未學會如何將激情與合適的行動結合在一起。對於年輕人尋找目標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
天宮號太空站
作者:鄧兆鴻2021-06-23
天宮號太空站是可使用10年的太空實驗室,將會為中國太空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錢學森回國時,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第一任院長陳賡問他:「你看我們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答道:「有什麼不能的?」
12歲到16歲
作者:何漢權2021-06-22
一個個童真稚臉未除的青少年「顧客」及酒吧「老闆」被警方逐一帶上警車。他們的父母、老師們,以及那些製作美化酒精廣告的專業製作人,不知身在何處,又有何感受?
由不做「躺平」到怎樣可以「做少啲賺多啲」的另類思維反思
作者:鄒秉恩2021-06-21
今天殺出一個新名詞,叫做「躺平」。
為廣州的姊妹學校打氣
作者:蔡世鴻2021-06-17
近日廣州的疫情有擴散跡象,又臨近高考,筆者為姊妹學校打氣加油。
教師培訓風又再起時
作者:黃冬柏2021-06-16
基礎教育不再只是單一目標知識傳授的服務,全方位照顧是需要有充足的空間才可以辦得好。但如何釋放教師的空間,令到有相對多時間供參與必要的培訓才是解決之道。
科技教育應與國情教育互動
作者:黃錦輝2021-06-14
希望香港能培養更多立志承傳「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光纖之父」高錕教授等科技偉人的未來新一代,為香港、國家、全人類作出貢獻。
論躺平主義:無需解釋的基本假設
作者:程介明2021-06-11
社會沒有了向上流動的階梯,導致現實不符合我們的假設「人望高處」,可是我們會覺得是現實出了問題,而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假設出了問題。看不順眼,覺得是世風日下。但我們應該如何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