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

2021年又將「埋單」──明天是否一定會更好?
作者:張海暘2021-12-06
生死有命,我們能做的本來就極其有限,而且不打疫苗又感染病毒,會否更加危險?
「林大輝中學傑出運動員獎勵計劃2021」頒獎典禮暨「張家朗課室」命名儀式圓滿舉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03
林大輝中學12月2日舉行2021傑出運動員獎勵計劃頒獎典禮及「張家朗課室」揭幕儀式,今年校方合共頒發獎金360萬元,累計超過120多位精英學生運動員受惠。
社會創新的實踐和教育
作者:麥嘉晉2021-12-02
創新教育必須是一種超越教室和機構的合作,帶領學生走入社區,我們才能應對我們目前面臨的全球挑戰和機遇。
從內地雙減政策反思港式補習
作者:黃冬柏2021-12-02
額外補習帶來額外課業、老師知悉學生有外力支援而布置更多家課、學生補習走動需時,因而令學生負荷加重,不利心身發展。當年本港無計可施,一國的另一制就可以針對弊端對症下藥,高效聚焦地把情況控制。
理解躺平主義的背後
作者:梁天卓2021-12-01
要「對症下藥,同心協力加強價值觀教育,扶持學生建立正向思維」的前提,就是要知道年輕人「躺平主義」出現背後的真正原因。否則,到時所謂的價值觀教育可能亦會適得其反。
四兩情牽動千斤理
作者:何漢權2021-11-30
用真實說出中國大故事,四両輕輕悠悠的情感,可牽動千斤的道理。
發展「人文灣區教育遊課程」芻議
作者:劉煦元2021-11-29
相信學生經過9年的教育遊課程,無論在價值觀、國民身份認同及人生觀都會有莫大的裨益,在文化自信、愛國意識等方面的感知,便會悠然而生。
經典研習的拓展與反思——讀《孟子・魚我所欲也》札記
作者:許志榮2021-11-27
人非草木,螻蟻尚且偷生,那些因為禮崩樂壞、民不聊生而流徙他鄉的庶民,儒家不會視之為不義之徒,只會以惻隱憐憫之心待之。
孩子!加油!
作者:陳家偉2021-11-26
唯凡事恰到好處便可,過猶和不及只會物極必反。近年社會上有所謂「虎媽」、「怪獸家長」的現象出現,實在可悲。
以教育的根本配合大灣區的發展
作者:翁美茵2021-11-26
下一波改革浪潮已經再現,「變」是常態,但望決策當局在變之先要慎思,在普及推展之先要試行。百花齊放可見其美,但也見其長遠代價,基礎教育必須還原「基本步」,不要令孩子再透不過氣來。
情意學習:追尋香港故事
作者:程介明2021-11-25
國外的教育到處喊苦,忙於彌補「學習虧損」(learning loss);在這時刻,香港學校的情景,而且不限於一兩所學校的情景,探索如何在疫情之中帶領學生開拓新境界,是否應該譜寫一個香港故事?
關注學生精神健康,各界攜手合作
作者:李建文2021-11-25
只有學校與家庭、政府及社區攜手合作,結合各方的資源與人力,共同商議並制定學生自殺防治的政策和方案,才能形成一個完整且穩固的安全網。
港人大灣區辦學具前景?
作者:黃家樑2021-11-25
國家剛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第八章第一節提到推動灣區教育合作發展。除了已初具規模的高等教育合作之外,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也提出了以下4方面強化合作的舉施。
特首為公民科老師開講
作者:何漢權2021-11-24
學生必須認知香港市民、國家國民與世界公民三者連體、身分相繫,任何在法、理、情的角度切入,都有賴於教育,而公民與社會發展的相關在哪裏,知、情、意、行四部曲如何實踐,顯然是「新」科的教學使命。
解讀香港身份認同的迷惘
作者:彭智華2021-11-24
回歸後,香港理應完全投入祖國的懷抱;但對從小在香港長大的某些人,可能在體會到西方制度的某些好處及中西文化融合所帶來的優勢,迄今仍未能習慣或抗拒中國現有的文化及制度。
學校裏的弱勢社群
作者:劉鴻輝2021-11-23
教學助理、校工從來都是學校裏最「弱勢」的一群,均屬編制外,通常只受勞工法例保障,多由學校自行擬約聘請。這群學校「幕後功臣」的辛苦有人知嗎?
「美術科本導向」的科普融合
作者:林桂光2021-11-19
科技發展源於科普探究,為貫徹個人倡導低成本、低技術、普及推廣的科普教育理念,下面介紹另一種以美術學科為本,融入基本科普學習元素的幾類課題選擇,並討論各種美術創作應用在學與教上的可行性安排。
「無窮之路」真實版──這個故事可以做國情教材
作者:郭一鳴2021-11-19
這篇網文滿滿的正能量,作者娓娓道來,平實的文字中有一種道德感染力和精神號召力。透過這個樸實無華的真人真事,可以認識今天內地的社會和內地的普通人,特別是年輕人。
蔡國光校長 x 邱國光博士:專家教路:在香港讀國際課程或本土課程更有利?家長、學生應該如何選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9
新一集《冷思熱話》邀請到教評會教育基金副主席蔡國光校長及仨文教育首席顧問邱國光博士,為家長建構在香港讀國際課程或本土課程哪一個對孩子更有利?
香港基礎教育在大灣區的機遇
作者:梁振威2021-11-19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於本港的中學、小學和學前教育,會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呢?
後疫情下的體育科課程發展
作者:李美嫦2021-11-18
疫情下的體育課程發展,必須及早著力維護學生的情緒健康、體能感知及品德情意的整全。
慎重考慮當父母吧!孩子沒教好,老師也無力回天
作者:洪 蘭2021-11-17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支撐國家的三個樑柱,不但缺一不可,而且是骨牌反應,一個倒,連帶倒。與其抱人大腿、看人臉色,不如爭氣,努力去贏得別人尊敬。
立刻彈 立刻讚
作者:何漢權2021-11-16
老師於學生,一言一語,一舉一動,會影響受教者一生;而整所學校教師團隊的士氣,信心又從何而來?教學信心是怎樣建立?「立刻彈」與「立刻讚」,只在一字之差。
九龍倉7年派逾4000萬 助630名基層學生升大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6
九龍倉自2011年起推出「學校起動」計劃,11月13日頒授2021/22年度獎學金,共有69位獎學金得主。計劃至今累計已向636名學生頒發逾港幣4000萬元的獎學金。
喜見教育界多人參選立法會
作者:曹啟樂2021-11-16
這一次因着教協的解散而缺席立法會選舉,這對教育界別眾多候選人的選情,會有什麼影響呢?
中大携小學以AI支援自閉症患者 陳智思冀社會持續跨界別支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5
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出席自閉症終身支援計劃啟動禮時表示,期望教育、創科、社企、商界等不同界別能夠繼續進行跨界合作,持續發展對自閉症患者的支援。
教師知識的再思
作者:朱啟榮2021-11-15
教師「以探究作為立場」所獲取的知識比傳統理論式知識──實踐知識區別所釋放出的知識概念具更豐富的含義,突破了「實踐(Practice)等同於實用的(Practical)」概念的局限。
學與教博覽聚焦疫後教育創新
作者:屈家妍2021-11-12
第11屆學與教博覽將於2021年12月8日至10日舉行,將提供超過270場活動及360個展位,並首次以實體展覽展出疫下創新教育科技,預示全球教育新趨勢。
在大灣區其他城市升學如何選擇?
作者:邱國光2021-11-12
大灣區發展方興未艾,不少港人也希望盡早趕上這趟高速列車;但在人生事業拼搏之餘,子女教育不容忽視!多點理解,早點籌謀,日後就會減少後悔抉擇的機會!
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家長如何選擇?
作者:蔡國光2021-11-11
學校文化、教與學的資源及策略、考核執行、教師工作條件與表現、學生朋輩、家長背景等,國際學校與公營學校各有不同;因為多方面的不同,學生表現自然各有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