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

通識教育科試題去政治化?
作者:黃家樑2022-05-16
通識科以往爭議最大的就是考問內容,是否有同時和均衡地考問六大單元內容,或過分偏重有關香港社會的議題。今年的試卷能顧及香港、中國、全球的不同背景,算是合情合理。
教育
作者:何漢權2022-05-12
2500多年來,仁義禮智信誠勤仍有說話的空間,正氣還可壓倒歪風,並非後現代亂序亂舞的自由自我使然,而是對教育信仰堅持的校長、老師及家長們的付出結果。
教師的廚師帽:擁有教育教練學思維的教師
作者:吳文軒2022-05-12
結合專業教育及專業教練的教育教練,就像專業的分子料理廚師,結合傳統高端的烹調手法及科學化的前瞻技術,把各種差異的食材按食者在特定情境的需要,製作為一道又一道良食。
曾建勳:STEM教育的迷思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11
STEM教育百花齊放,本是一件大家樂見的。但欠缺課程定位,給人雜亂無章的印象。到底科學素養如何培養?數學和科學有什麼分別、兩者如何定位?是否忽視了中英文的訓練?
同為香港開新篇:香港教育應該點?
作者:徐區懿華2022-05-11
期待新一屆政府的成立,能以衝勁及遠見,帶領香港為持續的疫情及後疫情時代,訂出合適的教育發展方向,以讓教育部門能相應地調整政策及施行措施,讓莘莘學子的青少年期學習時光不枉過。
佛誕、母親節、特首選舉與DSE倫理與宗教科的考試
作者:梁振威2022-05-10
對於DSE倫宗科被安排在佛誕假期舉行,筆者的第一個感覺是中國傳統的宗教該要回歸了,期望在特首選舉後,香港的教育,能切實的「開新篇」,開出具有新中國特色的新篇。
潘俊恩:文憑考試有善可陳,因材施教有跡可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08
文憑考試作為應試教育的一員,是現實社會追求形式主義的副產品。學子自幼便於成人設定的規則內學習,文憑考試只是社會諸多挑戰之一,掌握考試系統便等於掌握別人設立的生存系統。
疫情大流行100周後保持學校開放、投資於恢復學習的重要性
作者:黃顯華2022-05-06
學校停課的驚人影響超出了學習範圍。這一代兒童可能會損失總計17萬億美元的終生現值收入──與2020年估計的10萬億美元損失相比大幅上升。學校開放後,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讓所有兒童重新投入學習,並趕上進度?
推廣閱讀的幾點思考
作者:陳玉燕2022-05-06
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是每一位為人師者應有之責。每一科、每個課題都可以有延伸閱讀。而圖書館主任擔當連繫人角色,定立主題,通過跨學科活動,推動書籍。
古文學習如何促進學生掌握中華文化?從中文科公開試說起
作者:M. C. Chiang2022-05-05
文言文範文在公開試的比重日漸增加,是促進古文學習的一大契機,「我真的希望,範文能成為學生學習古文,乃至從中掌握中華文化的鑰匙和導引。」
校長
作者:何漢權2022-05-05
一校之長,是學校發展或成功或失敗的關鍵,是精神力量與靈魂所在。但用「教育信仰」檢測,段校長達到要用提前續約的優秀水準嗎?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推出 何漢權:歷史貴乎真實 活化吸引學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04
為進一步支援教師及學生使用多元化的教材教授及學習中國歷史,教育局與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合作,將100集《中國通史》紀錄片剪輯為數百段短片,並加上適合的學與教材料,以配合初中中國歷史科新課程。
港大發現疫下學生 數碼鴻溝擴大 影響學業身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04
中小學學生的整體數碼素養在2019至2021年期間有大幅進步,超越了在2019年時期同齡學生的表現,但是日益擴大的數碼能力差距,也非常令人擔憂。
探討香港STEM教育現況、不足、方向、重點及願景
作者:馮應謙2022-05-03
相比歐美多國,香港推動STEM教育起步不算晚。但歷經多年,香港學生的數理表現仍未有顯著成果,部分成績優異的理科生也捨棄報讀大學的STEM相關學系。到底當中出了什麼問題?有了願景,又如何啟動發展?
如何透過教師知識分享累積學校的智慧資本
作者:朱啟榮2022-05-03
構建老師間的共享文化是實施知識管理和創建學校智力資本的關鍵,而校長的角色對於突破共享的障礙非常重要。期望擁有更多智力資本的學校能夠以更大的信心和能力,面對教育改革和社會變革的挑戰。
HBSC質化研究──疫情期間學校關顧學生身心靈健康的成功經驗
作者:何瑞珠2022-04-29
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聯同致力推動身心靈健康的不同專業人士,在本學年走進本港中小學校,與教師同行,提供身心靈有關的知識分享、支援和培訓,希冀為師生的心泉澆灌一些養分,滋養自身與他人。
聖保羅書院舉行校慶研討會 重量級嘉賓講者將分享社會領袖如何裝備下一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29
聖保羅書院是全港歷史最悠久的中學,今年慶祝學校170周年,於五月七日舉行全體大會,十位講者嘉賓將暢談如何藉著各持份者的通力協作,幫助年輕一代把握無盡機遇。
談DSE專業和中文應考:從今年中文科考試說起
作者:M. C. Chiang2022-04-28
DSE於2012年首屆應考,但12篇指定文言篇章卻是在2018年首次加入,但是其實2007年之前的會考,卻早已存在指定篇章的部分,只是在2007年起開始廢除,來回往復,既是發展,也是循環。
喜・閱 READING JOY
作者:周慧儀2022-04-27
營造幸福生活的方法之一是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無邊無際的書海中,藉着多元閱讀,理順「天人物我」的四種基本關係,即人與天、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己,並取得平衡發展。
一校一醫生/護士/中醫
作者:何漢權2022-04-26
究竟醫療室對學生而言,醫的是什麼,又能療些什麼,自欺欺人而已。說實在,一校一醫生或一護士或一中醫,在香港早應落實。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HKDSE 與HKCEE之間的距離
作者:梁賀琪 June Leung2022-04-21
疫情之下反映不只是口罩之間的隔閡,而是不同教育體制之間的隔閡。
40年從頭再議語文學習
作者:黃冬柏2022-04-21
花了20多年推動「兩文三語」,香港人的語言水平是否達標?能夠把兩文掌握得好,兼擅三種語言的又有幾多人?
海外留學的不歸路
作者:張海暘2022-04-20
離鄉背井固然有無奈的一面,但也是亂世中的一條出路,關鍵在於一旦踏上此路,便不要隨便回頭;因為回頭的代價,往往比離開的一刻來得更大。
新加坡德智教育的借鑑
作者:程介明2022-04-15
「德」這個概念,不只表徵着概括和籠統的思維方式,還在人與物之間,把人放到了概念的核心,而把客觀的物放在次要的地位,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思維方式的維度。
將思維訓練與創意融入中國語文學習:為小學生打造卓越中文能力
作者:曾家洛2022-04-14
香港2000年展開課程改革後,新的中文課程指引增加了創作的比例,推動學界將創意寫作引入中小學的中文教育中。除在正規課堂中加入創意寫作的元素,或開設有關創意寫作的專班,不少中小學也開設寫作課程或工作坊。
過伶仃洋・探索大灣區
作者:何劍輝2022-04-13
在書本上看過很多發生在伶仃洋兩岸的事情,例如香港的經濟奇蹟、深圳的發展速度及200年前有關虎門銷煙及鴉片戰爭的歷史等。有沒有想過親身帶學生去虎門實地觀察當地的環境及戰場古蹟?
淺談香港價值教育
作者:劉煦元2022-04-11
文化及國史是需要傳承。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歷史應該從小就讓學生有所認識。但小一至小六的學習領域中,沒有一科是文化或國史,文化與國史的元素只是零散地分布於各學科。
彭智華X王俊傑:香港珍珠貿易為什麼商機無限?每個學科都需要了解珍珠的價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09
今集《冷思熱話》請來彭智華先生和王俊傑先生,跟各位談談香港珍珠貿易。到底香港養珠業有發展空間嗎?為什麼一直以來香港珍珠貿易都興盛?他們還提到珍珠與多元智能,每個學科都需要了解珍珠的價值。
COVID-19大流行永遠改變了教育
作者:黃顯華2022-04-09
很明顯,新冠疫情徹底破壞了許多人聲稱已經失去意義的教育系統。轉向在線學習能否成為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學習方法的催化劑?
校園科技大趨勢:科技滲進學校的四個點子
作者:曾家洛2022-04-07
近年有關線上學習乃至校園科技的話題和發展蔚為風氣,並因疫情而漸成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應這一狀況和發展,教師該具備什麼能力?學校又應該有何配套,幫助他們可以應用科技於校園當中,令學生受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