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即使毫不經意,都會在學生的生命當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那種光輝歲月、溫馨的情景將不斷在該學生心中浮現,默不作聲地導引着他們,啟發他們的心志,為他們訂定未來方向!
明白到閱讀教育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對圖書館主任來說固然是責無旁貸的。但別忘了,對身在其他崗位的教育工作者,甚至對家長而言,這些對於他們幫助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也有很大的好處。
當線上教學愈發普及,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變成常態,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與家庭背景優越的學生之間將出現更大的學習差距。科技教育也潛在類似問題。
香港推行的STEAM教學,強調不是獨立成科。而創科教育也不只培養科學家,是教導學生創意、探究和解難,這些思考訓練,就算他們長大後從事其他工作,求學時期的所見所學,對他們來說也是沒有白費的。
近年全球教育模式近年急速轉型,漸趨數碼化,「學與教博覽」踏入第12屆,今年博覽將聚焦元宇宙於教育的應用、身心靈健康、價值觀教育、人工智能與運算思維教育、數碼技能與素養等。
學校領導及教師均認爲提供專業發展和其他促進機制的校本策略以增強電子學習效能、學校協作文化和社區支持,均屬幫助學校應對新常態挑戰最有效的方法。
期盼往後能讓一班在疫情下付出努力的前線人員看到支援政策的由零到有,幫幫前線的教育工作者將煩惱及困局「動態清零」。
Rachel、Evia、Jamie、Janis四人返回港島英華新校舍,在園內合照,迎着暖和陽光,回眸一笑,笑得可開心呢。
在香港的統戰工作,除了聚焦於香港市民外,還需要善用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對外輸出國家軟實力,擴大知華友華的群體。
我看到這個3000平方米的耕種地,大樹茁壯,花兒挺立、果實纍纍,不禁覺得香港的教育是滿懷希望的,無論是小學、中學和特殊學校,香港的學校的資源總不缺,只缺了一些有心有力的園丁!
怎樣攪好語文課程和教學是一件很專門、很複雜的事情,基礎教育課時不足可能就是困局之源。
香港應該把握眼前的機遇,於不同地區,就未來社會需要設立技能教育專才學校,建立真正多元的教育模式,應對內地及本地學生的多元發展需要。
教師必須從英文的難處,以及學生的難點去規劃教學策略,而非在搔不到癢處的地方白費精力。
本人並非反對招收境外學生,招收境外學生有一定優點。所反對者是大量招收,境外生和本地學生應有一定比例。有家長擔心、大量境外生減低子女入讀本地名校機會,亦有一定道理。
防疫措施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關係到社會發展、認知和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與世界的聯繫也受到很大影響。
「字道」能挖掘漢文字的文化內涵,具有配合展現國家文化、強化國民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優勢,是發展國家軟實力的有效工具。
60、70歲的人仍須保持成長心態,這才算健康。十幾歲就放棄自己的人固然無法快樂度日,也無法不成為社會上的壞死組織。
教育局早前公布了更新的《香港學生資訊 素養》學習架構,又與新聞教育基金合作發展相關教材,希望培育學生媒體和資訊素養的方法。
接近3年雲端學習,學生應用科技以學習、應變及適應力的確大大提升,然生活及學習習慣、與人相處及溝通能力,以至毅力、耐力及體力卻急促下降。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在關愛中成長、享受學習,擁有知識、技能和正面的價值觀,成為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人才,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整個教育體系,或學校系統,甚至推廣到社會,有幾多人珍視班主任的工作呢?
世道正向或逆向,公民素質上升或沉淪。為期兩年的「價值教育──老師培訓課程」提出內在、外在的價值教育的研習,能否被重視,無疑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資助學校佔主導, 政府少管學校事務的情況下,有為的政府,要推動素質教育政策, 更需要較大的魄力。當前的局面是要有一股具前瞻發展的改革動力,而不是被動地解決眼前的問題!
學校推行知識管理並非輕而易舉,當中一定遇到大大小小的挑戰和困難,但從筆者多年經驗,可知學校推行知識管理是值得的。
教評會認為,本港基礎教育一向處於高水平,課程多元又國際化,對國際及內地專才有吸引力。教育局可增撥資源給予收取優才子女的學校安排適應課程給這些新來港的學生。
社會不斷變遷,不同年代的學生面對的成長環境和條件皆不同,通過因應學生情況及需要,使其有機會發展天賦,在一個關愛的環境中獲得多元發展的機會,才能切合當下年輕人的成長所需。
筆者祝願人人都能有一套適合自己個性和能力的「學習有方錦囊」,深信良好的學習意願有利高效的學習,有利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部門頒布的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政策文本多不勝數。但這些三令五申的政策不但沒有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更在教育內卷化、唯分數、升學論、超前教育等觀念的影響下陷入減負和增負的怪循環。
創新的基礎在質疑問難。假如學生對於見到的事物、讀過的書籍、看過的文章都沒有興趣,不願意去發掘問題、找尋其中真意的話,那麼如何與科技大國爭長短?這些問題非從最基本的教育來解決不可。
過去20多年,學校引進不同的行政管理概念,推動學校持續發展,效果算明顯。但教育界要小心,因為愈走行政管理的路線,老師的心思也會慢慢轉移,將焦點放在行政事務多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