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銀行爆雷倒閉,全球再面對環球金融風暴,既害人也不利己,美國政府難辭其咎。
「搶企業」、「搶人才」當然不能只說不做。在政策層面上,特區到底可以如何「搶人才」?怎樣「搶企業」?美國近年州與州之間的「移民潮」可能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93歲的巴菲特一方面說,美國的銀行危機並未過去;但另一方面又說,20年或50年內,美國和日本都會更強大。預測50年的事會否準確,且看一段中國歷史。
過去3年新冠疫情使人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而健康與環境息息相關。綠色項目和投資可以減少對地球的破壞,令大家更願意投入。
人民幣雖不會一下子就可以成為國際全面流通的貨幣,但發展的勢頭相當好,因為中國是世上最大的出口國。
美國M2已連跌4個月,似有加速向下之勢,情況甚為罕見。有分析更稱,觀乎過往多年統計,凡M2出現大跌,若非經濟衰退,就是銀行出現了危機。
雖然大多數人會認為太多人去新加坡搶貴樓價,新加坡政府唯有加印花稅來阻止外來人去新加坡買樓。加印花稅來阻止外來人口移入的想法可能有所誤會,真正的目的是阻止已經移居新加坡的人賣樓離開。
年輕的小伙子剛出來社會工作不久,他們有的是才能而非「財能」,要他們墊支買樓,又要付上高昂的額外稅款,待取得身份證後才可以退款,實在很困難。
在當今美國的政治圈中,各政客正都忙着爭相表現誰最反華,堅決把中美關係視為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財長耶倫的言論便顯得突兀了。葫蘆裏在賣什麼藥?中美關係是否有轉機?
自1985開始,一直就「居高不下」,總是比香港整體(即15歲或以上)要高。為何年紀愈輕,失業率愈高?
對一般香港人來說,大灣區至今仍然是一個宣傳上唱得起勁的概念,但實際上可以為香港帶來什麼改變,相信很多人都茫無頭緒。
有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就講過,每當想到增長率不同足以造成生活水平的巨大分別,就難以對其他問題提起興趣了。我於是就跟學生說,這個經濟學者的意見不代表大多數。為什麼?
如果辣招只是維他命丸之類的補充劑,那長期服用也沒有問題;但很明顯,辣招是一種有毒的偏方,服後是一定會有不良後遺症的。那特區政府就應該不時進行檢討,並有意識地尋找適當的機會及時撤辣。
平保只持有8%滙豐股份,加上投票顧問機構呼籲股東反對,分拆動議獲通過機會似乎已不大。餘下來最尷尬是,有關提議雖將被否決,但仍獲為數不少股東支持。
滙豐將在5月初舉行股東周年大會,會上將表決由小股東提出重組亞洲業務的議案,股東之一的中國平保近日公開支持小股東。作為香港最重要的外資和中資金融機構之一,它們之間的紏纏背後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歐美國家繞過WTO,變相單方面去改變國際間的遊戲規則,對未有參與規則制定的「世界工廠」中國影響最大。
近年綠色金融發展迅速,港府在推廣綠色債券方面更是不遺餘力。金融發展局主席李律仁資深大律師提到發展綠色金融時,以素食主義妙論綠色市場的商機是如何發展出來,從而香港可以怎樣的心態去推動綠色金融。
近年綠色金融發展迅速,港府在推廣綠色債券方面更是不遺餘力。金融發展局主席李律仁資深大律師提到發展綠色金融時,以素食主義妙論綠色市場的商機是如何發展出來,從而香港可以怎樣的心態去推動綠色金融。
成立40周年的香港地球之友,為響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與香港金融發展局合辦題為「賦能可持續金融:利用金融科技審視ESG和打擊漂綠」的論壇。
這個世界是你check我,我check你,如果唔check,即是放棄自己權利,出了事就唔好怪人。
我相信,今天的阿拉伯人正在書寫新的《一千零一夜》,像C女士這樣的中國內地企業家就是當中一個故事的主角,也會有港人(或許已經有)成為另一個故事的主角。
金融業的真面目,可能比大部分人所理解的遠為複雜和微妙,業內跟業外人士的看法,可以有很大差異。
經濟學將子女定義為耐用消費品由來已久,因為子女可以帶來心理上的「收入」或滿足感。從這個角度看,年輕人該生小孩子嗎?
倒閉的簽名銀行被收購,其房地產業務居然冇人要,為什麼?
雖然東西方在進行新的冷戰,但現實是,人們只會將金錢投放在有回報潛力的地方,恰巧中國就是全球飽受疫情蹂躪而仍舊有增長的地方。
美國發動史上最嚴厲的國際制裁,引發通脹、加息、債券價格下跌,結果美國銀行倒閉,骨牌效應去到瑞士,進一步波及德國。香港城市大學客席教授陳鳳翔剖析後市如何發展。
中國的出口既有新產品,又有新技術,所以不難開發出新市場。因此,2023年中國出口要保持雙位數字的增長,應該不成問題。
比特幣好像跟經濟「絕緣」,無論有什麼意外消息公布,其價格都不動如山,跟其他傳統資產相映成趣,背後有什麼原因?
港府推出樓市辣招迄今十餘年,樓市成交萎縮,但「量跌價不跌」的現象直至近年,因受疫情影響才見樓價回落,證明透過樓市調控政策來壓止樓價攀升是無濟於事。
金融風暴雖然每次發生的情形都不一樣,但受害人的政治含金量,絕對是決定誰來埋單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