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繼續賣地不但無助紓緩中國房地產市場現存的問題,還可能令問題進一步惡化,令國家最終要付出的代價更高。
觀乎政府於今年第3季的賣地計劃,只有啟德及東涌兩幅來自新發展地段的地盤,據悉地盤面積達15萬呎,發展規模異常龐大,相信本財政年度政府未能提供來自傳統九龍及香港島市區地段的中小型地盤作公開招標。
今次真係人算不如天算,不少業主對利息上升早有準備,最有效策略就是降低借貸比率,但「顧得頭來腳反筋」,估唔到 10 號風球之後又有黑雨,搞到有不少出租單位出現漏水及水浸等情况。
若果以三條紅線的標準去要求國企,其實很多國企一樣未能合規。尤其是大量民企爆雷後,他們為了迅速籌集資金應急,不得不減價賣樓,或把原先打算長期投資的收租物業也出售套現,令市場上供過於求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本港地產商普遍財政穩健,不似部分內房企業信貸有爆煲的風險,相反市場整體貸款需求弱,銀行低息搶佔大額優質客戶市場,亦為本港地產商融資機會,以渡過嚴冬。
只要土地供應充足,香港住屋階梯分三層已夠。第一層是公屋,照顧的對象是那些連在私人市場租樓也負擔不起的人。第二層是為所有香港人而設的「港人首置自住房」。第三層是完全不設限的私人住宅市場。
今天香港正處於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多方面需要撥亂反正,我們不能迴避分析大勢及檢視過去政策的某些不理想後果。有三個對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因素須討論一下,它們是土地、人才與地緣政治,這三者又是互為影響的。
中國房地產行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佔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成。儘管中央對內房對產業釋出政策善意,包括不提「房住不炒」等字眼,以及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內營房企,但仍未能掃除陰霾。
碧桂園內債停牌事件持續發酵,它會否成為恆大2.0?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指今年首7個月全國房地產無論在開發投資、住宅投資、商品房銷售面積均呈跌勢,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擔心,民企惡化會蔓延到國企。
隨着內房債務問題影響不斷擴散,不少內地信託公司旗下與內房相關的理財產品頻傳爆雷。若中融信託爆雷事件屬實,有可能成為中共建政以來金融涉險最大爆雷案。
今年初曾被監管機構選為模範民企的碧桂園,踏入7月負面消息不斷,先是配股集資計劃觸礁,又預告中期業績虧損,和7月銷售大跌等壞消息,最新的是兩筆美元債未能在到期日付息,可能掀起新一輪的內房債務違約風暴。
「孫九招」雖已是20年前的舊招,仍有值得參考之處。這些招數,愈早推出愈好,否則市場受到的傷害會愈來愈多,屆時再出招,可能為時已晚。
政府減辣難過登天。不過,窮則變、變則通,如果我是地產商,就會替政府減辣,買樓專才只需要交正常印花稅,其餘由地產商代繳。
市一定要救,但救的是已支付部分房款的民眾和爛尾樓,不能援助已建成卻無市場要求的地產項目,不能援助投機炒賣的購房客,地方與中央財政,不能用作延續地產泡沫。
所謂「保交樓」,政府要求開發商先集中資源把房子建出來,不讓小買家血本無歸。但實際上,開發商對合約供應商和服務的債務佔了總債務的四成有多,開發商根本不夠資金給排在後面的合約商和服務商。
有一些人很叻借錢,往往可以避過金管局監控.但聰明反被聰明誤,今日樓價下跌,借貸比率上升,銀行亦被迫追差額,這就是太叻借錢的結果。
過去曾有一段時間,本港在土地供應的速度上面對多項制約,其中之一是一些不合時宜或過於冗長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另一個則是建造人手短缺。最近,我們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金管局發出清晰指引,物業可以用資產抵押借足五成,就算那些做生意的業主未必可以向銀行借到錢,但最低限度唔使畀銀行追差額,唔使賣樓還債,少了供應,樓市向下調整的壓力減少,樓價就算再跌都唔會跌得幾多。
財爺樓市政策微調預告,終於有下文。金管局、按證公司上周五下午6時舉行記者會,果然是報佳音,放寬換樓按揭成數,把主導權逐步交回給市場。對於發展商和市民而言,是否一宗好事?
按政府自己的說法,今次放寬按揭,目的主要是減輕首次置業和換樓市民的首期負擔。如果目的真的如此,那政府應在市民置業意欲高的時候放寬按揭,而不是等到市民開始對置業有所猶豫的時候,才來放寬按揭。
金管局周五(7日)宣布,調整自用住宅物業銀行最高按揭成數,同時非住宅物業按揭亦同時放寬。調整物業按揭貸款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的措施能否帶動樓市及經濟?
現時中國房地產開發過度,市場難以消化,失去房地產的投資價值。因此,中國應改善實體經濟,從基礎上讓問題得以解決。
港島樓點解特別值錢?好多置業自住甚至投機炒賣人士都未必察覺到另一個更重要原因,有人講過,但未必太關注,就是地契年期問題。
如果香港學新加坡,對豪宅業主打重稅,甚至唔畀非香港人買豪宅,就等於拆了香港樓市主力牆,冇有錢人來香港定居,豪宅死,香港樓市亦死。
要社會進步,需大眾携手。香港十多二十年來市區重建步伐仍未達到預期,進一步降低強拍門檻是必須,而法治的香港,已透過土地審裁處及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保障小業主的私有產權,相比起市建區的一刀切,更加有保障。
買樓有一個秘訣,就算遇到不適合單位,不要浪費時間去討價還價,萬一業主願意割愛,變成自己坐艇,但遇上適合單位,就要毫不猶豫,否則,隨時蘇州過後冇艇搭。
雖然大多數人會認為太多人去新加坡搶貴樓價,新加坡政府唯有加印花稅來阻止外來人去新加坡買樓。加印花稅來阻止外來人口移入的想法可能有所誤會,真正的目的是阻止已經移居新加坡的人賣樓離開。
年輕的小伙子剛出來社會工作不久,他們有的是才能而非「財能」,要他們墊支買樓,又要付上高昂的額外稅款,待取得身份證後才可以退款,實在很困難。
如果辣招只是維他命丸之類的補充劑,那長期服用也沒有問題;但很明顯,辣招是一種有毒的偏方,服後是一定會有不良後遺症的。那特區政府就應該不時進行檢討,並有意識地尋找適當的機會及時撤辣。
這個世界是你check我,我check你,如果唔check,即是放棄自己權利,出了事就唔好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