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元朗古村屋簷精緻雕花 Exquisite Carved Eaves of Yuen Long Old Village House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0-08-14
粉嶺龍躍頭的五圍六村,是鄧氏家族一個聚落。古村屋簷雕花設計,雕刻細緻,別具特色。
真小人偽君子之辨
作者:張建雄2020-08-13
「寧當真小人,不當偽君子」是個絕對非儒家的觀念,兩者都當不得,小人不分真假,只要「行險以徼幸」,追求所不當得而得者,就是小人行徑,外表溫良恭儉讓,也是沒用的。
皇都戲院何去何從?What Next for Historical State Theatre?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0-08-12
皇都戲院以前是香港北角的一家電影院。 過去15年間,民間曾發起多次保育行動,終於在2017年,成功爭取為一級歷史建築評級。
陳年香港電影戲橋
作者:鄭明仁2020-08-08
早年入場睇電影前,戲院職員多會向觀眾派發「戲橋」,這是一張電影劇目說明書,簡介「是日公映」電影的故事(本事)和演員陣容,並且附有劇照和明星照片。
傅高義:中日非天生為敵 兩國可互相取長補短 《大師訪談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8-05
中日關係如履薄冰,長年受困於主權爭議等問題。美國著名亞洲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教授(Ezra Vogel)帶我們回顧歷史,指出中日兩國非天生為敵,自隋唐時代已經開始互相交流。
塘西風月小說歷久不衰
作者:鄭明仁2020-08-01
香港出版社最近特別把「塘西風月小說之父」羅澧銘的名著重新整理出版,其中當然少不了膾炙人口的《塘西花月痕》,筆者先後在不同場合介紹過羅澧銘這部經典作品。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0-07-25
孫中山先生是家喻戶曉的革命家,畢生致力推翻滿清及數千年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功勳舉世公認。孫先生與香港關係密切,他在香港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並在此孕育革命思想和籌劃革命起義活動。
文武廟歷史悠久 Historical Man Mo Temple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0-07-24
上環文武廟內輕煙繚繞,天花吊掛着長燃不熄的香盤。這是香港最大的文武廟,供奉着文昌帝及武帝(關帝)。於1847至1862年間落成,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於2010年列為法定古蹟。
再談何世禮將軍
作者:廖書蘭2020-07-22
何世禮將軍不單忠國,亦愛家。阮文賓回憶,他與妻子伉儷情深,即使何在抗日戰爭中染到了斑疹傷寒病,其妻亦寸步不離,守護至愛。
68年璇宮戲院曲未央
作者:周光蓁2020-07-19
港人來去匆匆,多少人會記得60多年前的璇宮戲院曾經是香港藝術文化地標,將中環、尖沙咀、銅鑼灣等都給比下去?
「勤、誠、義」《鄭裕彤傳》
作者:鄭明仁2020-07-18
鄭裕彤綽號「沙膽彤」,他的發跡史流傳甚廣,但很多也是加鹽加醋炒雜錦,鄭氏家族為了給家族留下一部「正史」,2016年初由周大福慈善基金主席鄭家成,委託王惠玲和莫健偉兩位博士籌劃著述《鄭裕彤傳》。
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可能?──《顧孟餘的清高》讀後
作者:張楚勇2020-07-17
儘管胡適和顧孟餘都可以說是一生為中國的自由民主努力不懈,但後者卻是近於被遺忘。這代表了今人在近代歷史上缺乏足夠的認知。今天《顧孟餘的清高》出版,算是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這貧乏的局面。
點水蜻蜓款款飛──《字旅再相逢》後記
作者:馮珍今2020-07-16
去年,出版了《字旅相逢》;今年,再接再厲……《字旅再相逢》一書,記錄了12位文化人的故事。
地母與《地母經》
作者:彭家發2020-07-10
我們常說皇天后土,皇天不負苦心人,又或者怨天怨地,謂天公不開眼。古代尊天親地,自古即有天陽地陰,天公地母的概念。
為利瑪竇着迷
作者:李韡玲2020-07-10
這位宇宙人不過是一名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而已,但魅力非凡。他的名字是Matteo Ricci,為了成為中國人他為自己改了一個中國名字「利瑪竇」。
新界族譜現代用途 劉智鵬:作為丁權身份明證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7-10
族譜的淵源最早可遠溯至商朝,至西周時代開始盛行,並逐漸成為宗法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其中一個元素。劉智鵬教授指出,宗法制度並非只是歷史,在現代社會同樣亦可尋得其蹤跡,新界族譜便是宗法制度的「現代版本」。
懷念何世禮將軍
作者:廖書蘭2020-07-09
今天香港有多少人知道這位出生超級富豪的公子,主動放棄英國籍,堅定做中國人的抗日將軍?何世禮一生對國忠貞,對妻專一,所為仰俯不愧天地,真正做到了「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魂」的一代名將。
回顧學史五十載 梁元生:香港是學歷史的寶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7-07
回顧逾50年學史的歷程,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教授認為,儘管最初是出於機緣巧合,然而後來卻是對歷史的熱愛使自己堅持下來。
《司徒華思想萬歲》
作者:鄭明仁2020-07-04
華叔雖然離世九年多,但精神不死,他留下很多文字,面前這本「紅寶書」讀來趣味盎然。
王賡武獲唐獎漢學獎 南洋華人研究成經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6-26
王賡武教授是南洋華人研究先驅,與傳統東西方歷史學研究觀點相比,出生於印尼的王賡武是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出發,以獨特的視角理解中國歷史,許多著作都已成為經典。
劉仲麟:遊走中西文化的人道主義者
作者:趙粵2020-06-25
日佔時期,信奉基督教英國聖公會的歐亞混血兒劉仲麟積極參與偷運西藥給赤柱平民集中營內的英籍公務員和家庭,體現人道主義精神。二戰後的四十年代末期,他在港島中環開辦了威靈大藥房。
從新亞圓亭到天人合一 :談文學、說傳承 (第一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6-23
「從新亞圓亭到天人合一 :談文學、說傳承」由馮珍今女士導賞,第一集請來劉楚華教授訪問。
司馬遷與「頭條新聞」
作者:黃賢2020-06-22
什麼是滑稽,太史公為什麼選用滑稽手法,而開明統治者為什麼還要用公帑奉養這些滑稽人物。也要問,為什麼滑稽手段被歷朝打壓後,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香港發揚光大。
韓信是話題之王老祖宗
作者:彭家發2020-06-21
韓信閃動人生,留下頗多意義深長、發人深省諺語、成語和不同的文化遺產。
漢初三傑 韓信軼事最多
作者:彭家發2020-06-20
漢初三傑之中,要算韓信軼事最多,是話題之王。宋司馬遷說:「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就漢朝之所以能立基立業來說,說韓信士無雙,功高無二,似乎一點也不虛美。
《那些年的節慶》展覽
作者:鄭明仁2020-06-20
要知道大廟歷史的發現經過、長洲太平清醮平安包的起源,以及潮人盂蘭盛會的場地布置特色歷史,今日起可在歷史檔案館《那些年的節慶》展覽找到答案。
堪富利士父子──立足香港,面向神州的西藥業王國
作者:趙粵2020-06-17
堪富利士父子從1867-1933年間在遠東地區建立了一個西藥業王國,以香港為基地,在上海、廣州及馬尼拉等地銷售西藥、汽水、「戒煙藥」。現今著名的屈臣氏,以至上一輩兒時記憶的「花塔餅」,都是他們引進。
穿鑿附會的假預言
作者:蔣匡文2020-06-14
災異有時靈有時不靈,為人詬病,因為有不少人為了各種政治目的而作假,魚目混珠,今日互聯網流行的假新聞中,也混有不少這類假預言,在每一次香港或中國出現動盪或大災難,這類假預言便風行網上。
歷史試題引文斷章失實未夠料 還原歷史真貌可知出題人居心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14
日本的軍火商,既向清軍、北洋軍出售武器,又借款南京臨時政府,收息再賣出軍用品,左右逢源,大發戰爭財,請問考評局出卷的相關人員是否同意是弊多於利呢?
「舞女作家」成愛倫
作者:鄭明仁2020-06-13
香港獨一無二的「舞女作家」名叫成愛倫(筆名),1925年出生於富裕家庭的大家閨秀,寧波人,自小愛好文藝,很年輕便開始寫作,來港後先後在幾份報紙包括《羅賓漢》寫專欄,可能因為寫稿不夠餬口,只好下海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