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近現代和當代時期與國際交往的歷史使其在文化交流方面亦存在不少值得總結的經驗,這方面實際可視為一種香港當代社會資本,值得開拓和保存。
安史之亂後,兩河藩帥多阻命自固,不受朝命,父死子代,習以為常。藩鎮之間,喜則連橫叛上,怒則以力相鬥。唐藩鎮其中一項暴行,是不滿意對方時,便派人暗殺行兇。
日軍未犯港之前,香港報紙老闆答應港英政府若香港發生戰爭,中西報紙絕不停刊。後來戰爭持續惡化,報紙陸續停刊,淪陷前幾天,大部分報館已關門大吉,剩下《華僑日報》。
在英軍撤退、日軍未至時,劫匪打家劫舍,一進門大呼「勝利」,所以又稱為「勝利友」。九龍彌敦道略有資產的樓宇,莫不被「勝利友」先劫一空。
《余英時談話錄》的趣味,正在於在字裏行間老實描寫人性的各個面向,美好有之,陰暗有之。
編纂《香港志》是個曠世工程,較編校一篇文章或一部書要求多得多,因此需要更多專家以及更多時間反覆求證、琢磨。為香港修志,任重道遠。
人說唐代之頹敗有三大原因:藩鎮割據、宦官為禍和朋黨之爭。不過筆者認為尚有一因,是帝主不夠英明,甚至可說是帝主無能。
風水上,土利「倉田之富」利農耕,但易出「愚鈍之人」。要改善這種情況,便在私塾或書院的文昌位上,建文昌塔,內裏供奉文昌帝君、關帝、觀音等。
還有幾天便是日軍攻港、香港淪陷80周年。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多個民間團體先後舉辦活動,對當年參加香港保衛戰的中外戰士致敬,同時提醒大家不要忘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慘痛日子。
台灣大德證嚴法師教導我們「利他以求一己覺悟」,誠然,沒有他人,又怎會有自己呢!體察我之外的存在,才察覺到我之為我的存在,人與我是互為依靠的。
「香港風致三十年 1940──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即日起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展出。此次攝影展共展出三位攝影師橫跨了30年歷史時空的80多幅攝影作品。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新亞研究所特聘教授李金強教授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文化傳承(祀)和國家安全(戎)乃是國家的頭等大事,作為學術研究,軍事史也非常重要,不應忽略。
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食材千種萬樣,吃法與煮製方式又各地不同,質樸與優雅,各取所需,各適其適,背後或多或少總有故事,可以養生、學習、生活與情趣共冶一爐。
香港在近代中國發展有什麼角色?未來又能否延續中介的優勢?劉佩瓊教授認為,香港經濟難以不歸邊、獨自發展,在中美角力下可借助緩衝區的角色繼續發展;丁新豹教授則認為,中介角色發展有限,發展創科才是自強之道。
陳捷先先生,我們都稱他為捷公,是台灣的清史大專家。是我座師,我也是他唯一一位中文系的學生。他是傑出的學者,更是傑出的學術經紀人,在推動學術發展上真是貢獻良多。
香港50、60年代,圖書館甚缺,街頭流行連環圖(時稱「公仔書」)租賃,一角五分便可以看幾套,益智閱讀寓於娛樂。家長若能購入這些益智連環圖,使小孩養成閱讀書本習慣,一生受益。
比起今日,梅艷芳的那個年代給予她選擇的空間少得多,她的人生中並沒有「親人要生」或「保持距離」的選項。我覺得她活在一種與生俱來的家庭責任感之中,只能隨命運安排,身不由己。
日式酒館提供的服務承載了許多男性的情感寄託,也始終維持着台、日男性客人所期望的溫柔體貼的女性形象。故很多人認為日式酒館賣的只是「愛情」,賣的只是「曖昧」,賣的只是「女性溫柔體貼的刻板觀感」。
丘處機西行至中亞,乃應成吉思汗的邀請,前往講解道教的精粹,是漢蒙兩族溝通的重大事件,行程詳細紀載在《長春真人西遊記》。
人類最好和最壞的表現,其實都來自思想和思考。現在,我們對全球的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都感受到許多不安,大家不只要公開而坦誠的討論和對話,也要盡量吸收各種知識和意見,深入理解和探索當前的問題。
在70年代,甚至80年代初期,世界各地MBA課程一方面要開設企業政策一科;另方面卻缺乏有關企業政策的研究,李傑先生和兩位學者一同收集東南亞各地的有關案例,編印成書,對整個東南亞的商學教育,有及時貢獻。
古代「找對象」結婚要有「三書六禮」,有些禮俗流傳海外,被一些亞洲國家保留。例如古代婚禮,男方獻雁給女方作為見面禮,稱為「奠雁」。韓國的傳統婚禮就保留了這種禮。
美國人要了解中國,最少要50年,甚至100年。他寫的書不必翻譯,因為目前無西方人看,他的書是為將來寫的。
兩岸政壇人物、權威學者朱高正早前不敵病魔,與世長辭。生前叱咤台灣政壇,同時發揚《周易》和《近思錄》為己任,引領着政局和學界走到前端。好友廖書蘭懷着不捨和隱隱內疚追思高正先生。
國史教育中心「名家講座」邀請李美賢老師主講「中華文化的探本溯源」,從日常生活的用語,用最深入淺出的方式,追溯文化源流;藉器物解釋歷史,令過去的時代彷彿一下子「活」了起來!
「荔枝窩鄉郊文化景觀」項目榮獲「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首設的「可持續發展特別貢獻獎」,頒獎典禮11月28日(周日)在荔枝窩村舉行。
歷史給人洞察一切的眼光,給人超越時空的智慧,去審視過去、現在、將來,而不被眼前的方寸之地所困惑。
新亞書院是錢穆先生所創的中國文化的基地,所以在中國文化方面有一定的基礎。我希望現在的國際學校學生,可以透過新亞多點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經濟。
本文所列舉的三句話,絕非在社會取勝之方。而是善與人和、得道多助的待人接物態度。
張炳良教授近日出版新書,新書包含了他數十年來從學術角度對香港的觀察、個人的政治經歷,以及對於政府管治的回顧和反思,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發展方向和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