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11:32:3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朱啟榮

香港大學教育博士,多間幼稚園、小學、中學校董,現任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校長,曾任多間中學校長、副校長。曾任津貼中學議會執行委員、黃大仙區中學校長會副主席、香港中學校長會執行委員及屯門區中學校長會秘書;並擔任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兼任講師。 過去連續三年,朱校長帶領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在2013、2014及2015年獲得香港最受推崇知識型機構大獎(Hong Kong Most Admired Knowledge Enterprise (MAKE) Award),為第一所本港獲此殊榮的中學,2014年度更獲全港首名得獎機構及榮獲亞洲最受推崇知識型機構大獎。

教師的「實踐式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1-09-09
「實踐式知識」概念植根於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這包括教師如何做出判斷,他們如何概念化和描述課堂困境,他們如何關注課堂生活的各層面,以及他們如何思考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能。
教師的「理論式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1-06-30
從提倡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最有成就的教師是那些能掌握「理論式知識」並能在課堂上準確實踐、始終如一使用這些「理論式知識」的人。可是,這種「理論式知識」 又怎樣準確地實踐?是否只憑理論就可以?
教師的不同層次的「教學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1-05-31
一直以來,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教育當局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人們或多或少認為,掌握更多「教學知識」的老師 (Knowing more)的教學效果應該更好(Teaching better)。
老師探索和改善學科教學知識的方法
作者:朱啟榮2021-04-27
本文繼續討論從知識管理角度對學科教學知識的另外三個觀察,解釋老師如何從過去的具體經驗,套用在新的情況以調整教學方法,適應不同的教學情況。
從知識管理角度探討學科教學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1-03-23
本文綜合幾位華人學者的研究心得,重新反思Shulman(1986;1987)所提出的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中文翻譯名稱,並從知識管理角度探索學科教學知識。
教師需具備的教學內容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1-02-19
教學內容知識和學科知識關係密切,兩者之間有很高的相關度。學科知識為教師教學內容知識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教師與研究者如何合作提升「實踐者知識」成為「專業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1-01-18
研究人員不要低估教師在教室中獲得的知識並重新認識教師個人在教學過程中所領悟的「實踐者知識」在轉變為「專業知識」方面的潛力。
如何將教師的「實踐者知識」提升?
作者:朱啟榮2020-12-15
Hiebert, Gallimore, & Stigler認為教師應用「實踐者知識」有助提升教學效能,如果教師希望提升這類「實踐者知識」成為「專業知識」時,有以下四方面須要考慮。
教師的「實踐者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0-11-13
教師作為實踐者通常對整合各類型知識並建立彼此的聯繫感興趣。可是,不少研究者認為實踐者知識在轉化成專業知識有其困難,是文筆者為大家講解如何構建教學理論。
課堂研習如何促進學校教師共享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0-10-13
今期「教評心事」中嘗試從知識管理的理論觀點分析「課堂研習」如何促進學校教師共享知識。
教師在課堂研習中的知識共享
作者:朱啟榮2020-09-09
今期「教評心事」中,筆者轉談如何應用知識管理的觀點在學校進行「課堂研習」以便教師間共享知識。
實踐主義知識論──進行知識管理的啟迪
作者:朱啟榮2020-08-28
筆者在這幾期「教評心事」簡介「實踐為本主義」的知識論觀點的特徵,相信讀者已初步明白「實踐為本主義」知識論的概念。現在是時候檢視這些觀點對於理解在組織中所進行知識共享和知識管理的過程。
實踐主義知識論──社會建構和具文化相關的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0-06-26
「實踐為本主義」相信知識滲透在社群之中,是人們在工作過程中發展並實踐出來,與其發展的環境不可分割。延續上期介紹,筆者將介紹「實踐為本主義」知識論觀點的另外兩個特徵。
實踐主義知識論
作者:朱啟榮2020-05-25
實踐為本主義知識論觀點除了挑戰人們知道與做事二分法,還挑戰客觀主義觀點固有的心身二分法。
客觀主義知識論
作者:朱啟榮2020-04-21
「客觀主義」觀點認為,知識是一項可分拆及組合的實體,可以被編碼,也可以被不同人擁有,並在不同環境中使用。今期「教評心事」中,筆者將深入討論「客觀主義」(Objectivist)觀點。
知識管理中的「知識論」
作者:朱啟榮2020-03-17
定義「知識」一詞並非易事。筆者集中關注知識管理文獻中如何定義「知識」;儘管已收窄探討焦點,「知識」的本質仍不易釐清。
校長如何刻意地塑造學校文化?
作者:朱啟榮2020-02-14
不少人以為塑造學校文化只是為學校營造歡樂和輕鬆的感覺,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然而,事實並非這麼簡單。
校長如何兼顧日常校務中塑造學校文化
作者:朱啟榮2020-01-09
Deal and Peterson提醒校長在處理日常校務時可以兼顧如何建立學校文化。學校在放暑假前安排一些活動,以預備學年結束,過渡新學年,而不只是等着放假──這些安排可以帶來雙重效益。
校長如何兼顧提升績效和建立學校文化?
作者:朱啟榮2019-12-06
如校長與員工之間能以開放及信任態度進行真誠的對話,成效甚豐。若校長和職員之間平等而沒有隔膜,雙方的專業對話可以有效而直接地收集和交流信息,增強凝聚力。
校長如何以雙焦點方式處理學校中的矛盾
作者:朱啟榮2019-11-05
校園工作充滿挑戰,主因為工作性質複雜,且須面對不同持分者之間的矛盾,也會碰上不少棘手問題,會讓校長工作陷入困境。
面對矛盾的領袖
作者:朱啟榮2019-10-02
校長在學校工作中不能避免矛盾,校長需要學習與矛盾或衝突並存。校長和教師領導者需要做很多學習及操練來平衡和透過矛盾來融合領導和管理。
校長如何面對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
作者:朱啟榮2019-08-29
雖然擁抱「矛盾」的想法聽來好像很奇怪,但可能是找到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的出路。在學校裏,複雜的問題可能需要校長以平衡及雙焦點的角度方能成功解決:既有科技又有文化、既有管理又有領導、既有轉變又有穩定性。
如何建立正面積極的家校合作關係
作者:朱啟榮2019-06-26
家長和社區關係透過對學校的聯繫、尊重、信任、認同和重視,深深地融入學校的架構,類似在商業世界中塑造品牌的過程。在商業領域,建立品牌的過程不單是一個企業的內部發展,還需要建立與客戶或顧客的聯繫。
家校合作關係對學校文化的影響
作者:朱啟榮2019-05-23
雖然某些校長認為聯繫家長是浪費時間,不如做一些直接與教學有關的事情,然而這些與家長接觸的努力不一定是徒然的,學校走多一步可以讓家校合作走更長的路。
校長是一個治療師 塑造學校良好文化
作者:朱啟榮2019-04-15
學校文化是穩定的,但不是靜態的,經常會發生變化,特別是當變化導致現有的文化結構磨損或解開,象徵性的傷口可能出現而會導致出現痛苦和困擾。學校領導可以在這些轉變中發揮關鍵作用。
校長是一個陶藝師 塑造良好學校文化
作者:朱啟榮2019-03-11
學校領導改變學校文化的方式,有點像陶藝師耐心地及有技巧地從粘土塑造其陶瓷作品的方式,偶爾創造一種新的形態,有時會清楚地預知其陶瓷作品最終的形態。
學校領導如何塑造良好文化
作者:朱啟榮2019-01-28
學校領導理解學校文化,便可以評估是否需要重塑或強化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哪些方面值得加強?哪些方面發現有問題需要介入以恢復學校發展活力?
學校領導如何解讀學校文化
作者:朱啟榮2018-12-21
學校領導必須理解他們學校周圍的社區文化,也須理解學校成員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想法,才能有效地為學校把脈。學校領導試圖在未充分了解文化的情況下,改變文化將注定失敗。
學校如何改變負面文化
作者:朱啟榮2018-11-21
正面積極的學校領導減少負面文化的影響,可以大大減低負面文化對學校的破壞力,減低負面文化對團隊精神的削弱,逐步重建學校的意義和希望。
學校如何形成負面文化
作者:朱啟榮2018-10-23
學校文化惡化到負面的情況其速度可能會快或慢,但這些導致負面文化的行為最終會破壞學校的凝聚力,削弱團隊精神,侵蝕了學校的意義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