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7 2025 09:35:1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葉德平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職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主要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教育等科目,並為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業餘於「思考香港」、《香港商報》、《文匯報》、《良友之聲》及《線報》等報刊,撰寫歷史文化及文學專欄。研究興趣為中國古典文學、歷史與文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於香港新城電台「謙仔有請・葉博駕到」節目嘉賓主持,以及主持香港電台節目《喜閱香港:客家・客情》、《喜閱香港2: 香港宗教萬花筒》、《香港宗教萬花筒2:華人信仰文化》。 近著有《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 、《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 、 《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及《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近作《小學生・古詩遊》更榮獲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語文學習類出版獎。

科技賦能非遺教育──虛擬博物館互動平台的開發
作者:葉德平2025-03-27
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富有歷史、文化和社會意義外,也富含着教育意義。客家遺址是承載客家文化的自然空間,極具開發潛力。
國家安全教育走進教大
作者:葉德平2024-11-14
曾鈺成表示,學校推動和宣傳國家安全是應有之責。學生不但要認識條文,亦應了解立法背景、意義和認識國家安全的不同領域。
實習的重要性──提前認識「我」的需要
作者:葉德平2024-01-26
大學中的實習給予學生渠道提早體驗理想中的工作,以免學生們投身第一份工作時,才發現不似預期,卻又難以打退堂鼓。
《羅剎海市》背後的流量現象
作者:葉德平2023-08-29
事實上,流量帶的更多是只是一種瞬時性「快感」。這種快感缺乏理智的思考,也沒有經過邏輯的判斷。流量時代下同質化價值觀其實並不是網民真正需要的美。
「香港客家人」的定義
作者:葉德平2022-11-28
很多朋友都問香港的「本地人」(Puntis,又稱圍頭人)和「客家人」(Hakkas)應該如何區分?到底有沒有客觀準則?
客家研究溯源
作者:葉德平2022-10-14
作為當時國內新興的學術研究領域,羅香林打開了客家研究的大門,而自他以後,學術界便開始關注這個課題。
蜑家族群的來源
作者:葉德平2022-08-30
今期說說蜑家族群來源論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古越族遺裔說」和「盧循餘黨說」。
香港原居民
作者:葉德平2022-08-09
關於新界原居民的定義,有3點筆者必須特別提及,以讓大家更加清晰了解。
簡介港島蜑家人 兼說蜑家的意涵
作者:葉德平2022-08-01
關於「蜑家」一族的來源,說法紛紜,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定論。據嶺南著名學者陳序經《疍民的研究》一文所述,大約有30多種。
早期的四大族群
作者:葉德平2022-06-30
香港從來都是一個流動的都市,這讓香港文化充滿着混雜性,既混合中西,也揉和古今,因此要認識香港文化並不容易,而其中一個切入點,就是香港多元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