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9:28:0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文灼非

現任灼見名家傳媒社長及行政總裁。曾在《信報》服務超過20年,先後出任日報政治評論版編輯、助理總編輯、《信報財經月刊》總編輯。香港大學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政治與行政)。1994年獲獎學金赴美國佛羅里達洲The Poynter 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修讀傳媒管理課程。2000年同時獲選為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學人(Nieman Fellow)及史丹福大學奈特新聞學人(Knight Fellow),當年決定赴史丹福遊學一年。2011-12年獲花旗獎學金入讀清華大學EMBA媒體班。

2007-2016年擔任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兼校董。2006-2010年任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會長。曾任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副主席。其他公職包括: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副主席、嶺南大學中文系顧問委員會主席、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發展顧問委員會委員、香港恒生大學企業傳訊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書展顧問委員會成員、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推廣及公眾參與小組委員會委員等。作品有《香江百人志》、《名家論中國》、《中國采風》、《香港情懷》、《採訪心影錄》、《同學@香港》等。2016年獲頒香港大學名譽大學院士。2019年12月獲香港恒生大學頒發君子企業家獎。

香港第一家機械人餐廳的啟示
作者:文灼非2019-05-02
2019年1月底,香港第一家機械人餐廳燧記廚房(Hesita Kitchen)在香港西營盤水街開張。機械人取放食材、炒菜、出菜及清潔,過程全自動不需人手干預。
金禧憶港大明原堂
作者:文灼非2019-04-12
我與明原堂結緣於1983年9月,當時剛考入香港大學,參加了由港大學生會舉辦的迎新營,就是住在這間位於校園半山古色古香的英式宿舍。
心繫文教,溫潤祥和──悼念曉暉
作者:文灼非2018-12-17
南懷瑾弟子舉辦記者會,許曉暉也出席支持,那天我沒空出席。之後約了她吃早餐聚聚舊,也是她離開官場的首次面談,沒想到成了大家最後一次約會,只嘆人生無常。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與陳明銶教授的33年情誼
作者:文灼非2018-12-04
陳明銶教授去世後我負責約稿及編輯紀念他的追思錄,知道更多關於他過去的事情,他對每一位學生與朋友都真誠付出,來者不拒,盡心盡力,燃燒了自己,照亮了許許多多的後輩,我受益極多,感恩不盡!
三大高校校長懷念高錕教授
作者:文灼非2018-11-16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教授9月23日因病辭世。本文作者採訪過三位大學前校長,分享他們對高校長的回憶。
香港科技大學新校長的願景
作者:文灼非2018-11-09
史維校長表示香港科技大學在廣州設立分校的戰略意義重大,高鐵開通之後,香港到廣州的距離與時間大大縮短了,師生往返做研究更加方便。新校園主要是培養研究生,對科大未來的科研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香港大學新校長的挑戰
作者:文灼非2018-10-02
目前港大的管理團隊都是前兩任校長招聘及委任,張校長走馬上任,是否需要建立自己的班子,推行他的鴻圖大計?
香港如何培養政治人才
作者:文灼非2018-07-30
在特首選舉期間,林鄭月娥的對手曾俊華及葉劉淑儀都是資深政務官,商界精英無人出戰。林太勝出後,組織問責班子時困難重重,最後也主要沿用舊人或從政務官挑選。
恒生管理學院獲一億捐款的啓示
作者:文灼非2018-06-25
從創辦伊始,恒管便專注於本科教育,加上作為自資院校的自主性與靈活性,有利於把這所學校辦成較接近美式文理學院或博雅型的大學。
香港高校對大灣區教育的影響
作者:文灼非2018-05-28
香港也有隱憂,高校研究水平雖然不錯,但吳校長認為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未必能夠維持現狀。
香港中文大學新人事、新氣象
作者:文灼非2018-03-26
今年是中大慶祝創校55周年,是凝聚全球校友的良好時機,為母校作出貢獻。
馬斐森校長印象
作者:文灼非2018-03-20
港大經過這幾年的折騰,元氣大傷,希望新校長能夠帶來新氣象,大學可以減少爭鬥,向前推進。
記一代宗師饒宗頤
作者:文灼非2018-02-06
饒公最感到遺憾的是10年前有一段時間患了中風,如果不是這樣,他表示還可以多做些學問,「我希望保持身體健康,盡我的力量為國家服務」。
教而後知困
作者:文灼非2018-01-18
灼見名家傳媒對教育內容的重視,保持我對教育的初心,論對教育的重視,我敢說沒有其他媒體可以相比。這條路不容易走,但有很多支持者和讀者,給我們鼓勵與打氣。
弘揚六藝文化,造福青少年
作者:文灼非2017-12-28
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視品格培養, 文理兼備、動靜均衡,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借鑑。
理大八十 人物風流
作者:文灼非2017-12-12
我有幸參與《理動人心——我們的師生校友》文集這個出版計劃,提供一點服務,把八十位精彩人物的小傳細讀一遍,對理大精神有更深認識。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文灼非2017-12-05
當中國有重大變革,彥山先生獨到的第三只眼可以繼續為我們撥開雲霧,洞悉局勢。
香港高等教育如何更上一層樓
作者:文灼非2017-11-27
香港有5家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而內地大學的科研、教學與管理水平仍有一段距離。既然我們的大學有如此優勢,究竟在大灣區如何有更好的發揮?
一個訪問結的書緣
作者:文灼非2017-11-20
何文匯教授學貫中西,在英國攻讀博士,在美國名牌大學任教,英文造詣不容置疑。他對英文學習的心得,來自在中學時期的扎實基礎,下了很多苦功,所以他反對一味愉快學習。
灼見雲集、激盪思潮的平台
作者:文灼非2017-11-13
去年政壇變化的出人意表,當日講者的預測與展望,不少都應驗了。
一丹獎:開國際教育獎風氣之先
作者:文灼非2017-10-31
陳一丹接受筆者訪問時解釋獎牌的設計意念:在一丹教育研究獎獎牌上,有一人閒坐在松樹下,靜心思考教育研究,而松樹結滿松籽,象徵研究的豐碩成果。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屢創新猷
作者:文灼非2017-09-07
60年篳路藍縷,60個師友故事,這本新書鮮活的記載了HKU SPACE 與時俱進的使命。
香港中文大學新校長的挑戰
作者:文灼非2017-07-20
段崇智教授如何處理好與學生組織的關係,須要有高超的政治手腕。
回應陳美齡:關於改革香港專上教育的提案
作者:文灼非2017-07-03
陳美齡建議把DSE變成大學入學試,而不再是高中畢業試,不必所有高中生都要應考,只作他們其中一個選擇。
港大醫學院130年人才輩出
作者:文灼非2017-06-02
祝願港大醫學院在梁院長的領導下再創高峰。
與金耀基教授的文化緣
作者:文灼非2017-05-16
祝願金耀基教授健康長壽,不斷創作,期待一直讀到他的新著,更期待他的90書法展。
徐立之推動香港中學文憑課程改革
作者:文灼非2017-03-31
但到了中學,學生似乎失去了繼續發揮創意的空間,我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香港大學需要一位怎樣的新校長?
作者:文灼非2017-03-21
港大需要物色一位有學術地位、具領導風範、執行力強、親和力足、熱愛香港、認識中國、放眼國際,這樣的人選不論在海外或是本地能找得到嗎?我們拭目以待。
史丹福大學孕育科技企業家
作者:文灼非2017-02-07
沒想到自己也有機會在12年後創業,是在史丹福那一年播下了種子。早年傳媒要創業,入場但門檻很高,近年由於科技發達,網上傳媒當道,傳統媒體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兩年前不再戀棧風光不再的紙媒,及時走上創業的不歸路。
香港傳媒還有春天嗎?
作者:文灼非2017-02-01
這幾年如雨後春筍的網媒,從一、兩個人到幾百人的規模都有,各出奇謀,搶佔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