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9:28:0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翁美茵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校長。1997年投身教育界,2015起分別擔任中華基督教會基法小學及何福堂小學校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完成教育學士及碩士課程(主修課程與教學),亦於建道神學院修畢神學文憑課程。曾任小學課程主任10年,並於台灣及本港與中港台學校分享整體課程規劃、資優教育、德育課程規劃及電子教學等。過往多年曾應邀參與課程改革評估關注小組及教師持續專業發展會議,近年多關注及分享家長教育。現為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榮譽顧問、香港教育大學學校協作及體驗事務處學校協作顧問、教育局價值教育聚焦小組成員及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教學人生專欄成員等。2016年起加入教育評議會。

積極進取小一快樂人
作者:翁美茵2020-08-17
我重視家庭教育,因為家庭教育是孩子的關鍵。學校如何與家長配合,以致在育人的路上能事半功倍?幼稚園家長所重視的又是否兒童成長的關鍵?
停課與復課 一個教育的好時機
作者:翁美茵2020-06-18
疫症衝擊多月,雖然現時似有緩和跡象,可是切勿掉以輕心,因為情況可以急劇改變,隨時再次面臨下一輪疫症,究竟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準備迎接不能掌握的挑戰?
賞識孩子的重要
作者:翁美茵2020-05-22
透過賞識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及興趣,若在面對實踐的過程中遇上了困難,也可以多一點動力讓他學習迎難而上。
停課是建立親情好時機
作者:翁美茵2020-04-14
在疫情嚴峻的今天,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總是會比過往的多,各人的耐性與情緒也自然展露無遺。今天就讓我分享一下在這疫情下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他們的習慣與價值觀。
三人行必有我師
作者:翁美茵2020-03-11
群體必須具有不斷創新及創造的精神。當成員面對有待解決的問題時,彼此都樂意用不同的方法嘗試,發揮創意解決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互動的過程中總會想出不同的方法,勇闖每一關。
理想中的教師
作者:翁美茵2020-02-07
憶起當年,不能否定的就是一位好老師必須是對孩子充滿愛心,能受孩子尊敬,能發揮育人之道──「身教」。然而,世界不斷改變與進步,今天的我又多了其他的體會,教師要能發揮優秀的境界還有其他重要的特質。
假如教育可以由你設計……
作者:翁美茵2020-01-06
假如教育可以由我設計,我需要的就是穩定的學校環境與一群有愛、有責任感的教師。當這群教師能遇上一個穩定的教育環境時──教師就能「因材施教」,發揮「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一輩子受用──完善修養
作者:翁美茵2019-11-21
做人之所以寶貴,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價值,這價值在於人與人的關係上。生活愉悅,其中一個大道理就是能夠懂得人情世故,懂得與人相處。
知恩知足常樂
作者:翁美茵2019-10-21
在人生之中,當我們對物質能夠知足,在心態精神上就能夠滿足,喜樂隨即油然而生。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健康,就能夠保持正向思維,自信亦會自然地流露,性情也會出現不亢與不卑。
常存感恩是喜樂的源頭,是健康成長的良藥
作者:翁美茵2019-09-24
我們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出這種感恩的態度?其實感恩就是從日常生活中微小之處開始。
「政府派發二千五」的啟發
作者:翁美茵2019-08-19
理財其實是一個生存的技能,能量入為出,能積少成多,能自制珍惜都是一個人從少要讓成的習慣。
成為孩子的把關人
作者:翁美茵2019-06-12
今天,父母的角色又是什麼?對於仍在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説,父母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孩子只看圖書裏的圖畫是問題嗎?
作者:翁美茵2019-05-16
無字圖畫書可突破傳統圖書的框架,讓孩子發揮想像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愛了圖書,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教育無他法:愛與榜樣
作者:翁美茵2019-04-08
要教導子女不輕易發怒,這實在是對父母的一大挑戰。為何?因為父母在家中必須恆久持續作出好榜樣,否則子女將不能從父母身上體會情緒的控制。
透過討論進行價值教育的再思
作者:翁美茵2019-03-04
無論是灌輸、還是自由討論,最終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人生正面的價值取向,才是價值教育的精髓。
孩子成長的必備因素
作者:翁美茵2019-01-24
當孩子建基於接納的基礎,再加上讚賞的激勵,父母就會與孩子建立一種良好的關係,讓他樂於接受教導及勸勉。
與長輩相處畢生受益
作者:翁美茵2018-12-19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香港的生活環境裏,下一代的孩子有多少時間是與上一、兩代人一同生活和相處呢?
必須學懂「輸得起」
作者:翁美茵2018-11-15
今天,我很相信父母都是不會刻意製造失敗經驗給孩子的,但是我們會否不自覺地製造了失敗經驗給他們呢?
品德教育怎樣教?
作者:翁美茵2018-10-15
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在香港這個繁忙的大都市,家長往往親子時間有限,因此我們更加強調品德教育是可以透過日常及生活化的情境培育。
一個培養責任感的最好地方
作者:翁美茵2018-09-10
若果孩子能從小實踐良好習慣,漸漸把這些行為內化,成為有責任感的人,將來就可以為更大的事情去作出承擔。
優秀的孩子非天生
作者:翁美茵2018-07-10
在現在這個講求創新的時代裏,父母既要幫助孩子能汲取基礎的知識、培養忍耐與刻苦的態度,也要鼓勵子女多作嘗試,從而培養出勇於嘗試的態度。
教師專業發展──説課的關鍵
作者:翁美茵2018-06-05
説課,其實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部分,教師如果能夠清晰表達其理念,可讓別人理解他對課堂的設計是如何慎密。
引導孩子建立自信與喜愛閱讀
作者:翁美茵2018-05-02
在建立孩子自信的時候,不是營造一個容易獲獎的場景或比別人優勝的場景,而是讓孩子看見他個人的價值。
父母為子女提供健康生活環境
作者:翁美茵2018-03-20
在兒童並未走到青少年階段時,我們有否提供過健康的社群環璄,讓他們在這環境下,自由地學習結交朋友?
與孩子同行──品德教育
作者:翁美茵2018-01-15
即使是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兒童,也會有表現未如理想的時候。當這種情況出現時,父母須要讓孩子從小學習面對後果。
真的要想「小學半日制」?
作者:翁美茵2017-11-08
在討論「全日制」與「半日制」的同時,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全日制的價值及整個課程的安排。我們需要深思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我們也要讓社會對教育有認識、有理解。
學校與家庭以外的教育
作者:翁美茵2017-09-05
教育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多去學習,多去體會,教育不只是在學校與家庭。
專業知識≠用心調節
作者:翁美茵2017-07-13
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身為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多陪伴孩子,與他們一起成長。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作者:翁美茵2017-05-09
就讓我藉此機會分享一下我身為一位校長媽媽,我在家中如何教育我的子女吧!
從教育的需要再思核心的價值
作者:翁美茵2017-03-31
筆者近年有機會到不同的家長群體分享香港處境與現今小學教育的關係。在講座之先通常讓家長分享一下對香港教育的觀感,家長們一般的回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答案—家長很忙、學生很忙、學科很多、國際學校輕鬆得多、小學生要懂百般武藝⋯⋯ 聽到這些回應都令我有一番感受,近年社會上傳達着一個「很忙」的信息,有時只怕學生在未體會學習之重要及樂趣之先,已為學習加上一個主觀想法。我在過去的講座會從香港獨有處境角度下提出一些要點讓家長理解及思考,就讓我藉此也分享一下。   香港的獨特與優勢 香港能夠有光輝的歲月,無不因為歷史及地理上的因素。被英國管治多年,再回歸祖國,在這個小小的地方,人口已有七百多萬,我們是擁有著香港的文化。從歷史及政治環境上看,孕育了香港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之地。從香港經濟發展及地理的環境上看,我們與外國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從資源上看,即使是我們基本所需的食米及飲用水,我們卻不能自給自足。因此「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 保存文化」就是我們的實況。   教育需配合社會實況而發展 既然「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 保存文化」就是我們的境況,在教育方面就需要承接着香港獨有的文化,從而培育出能與國內及國外溝通的未來棟樑。   教育!甚麼可以刪去不教?你有想過嗎? 教育的領域並非可三言兩語就說明,然而下述數個項目都是我們獨有的情況:   一、表達:說的不是寫 香港社會在說話上以廣東話為主,國內以普通話為主,而國外(尤其英、美)以英語為主。香港學生小小年紀就在語言學習上至少需具備廣、英、普的能力。可是廣東話的表達卻與書面語有着莫大的不同。在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的口語表達轉化為書面表達時,相信廣東話與書面語的差別可算是最大,而我們就是在廣東話環境下成長。   二、聆聽能力及說話能力 在聆聽能力及說話能力方面學生同時要能夠掌握廣、英、普,因此香港的學生自小就需要能夠「聽說三語」、「讀寫兩文」。   三、輸入文字的方法 隨着資訊的流通,學生將意念透過電子檔案方式儲存及傳送都是社會所需。現時對繁體字的輸入最普遍的方式仍然是利用中文輸入法。這對香港學童來說與其他地方也有差異。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學童為例,他們能說大致就能以拼音輸入法輸入文字;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童來說,他們能說也大致能輸入字詞。然而普遍地對香港學童來說,能手寫繁體字,能口說廣東話也不是容易地將意念轉換為編碼輸入電腦,因此香港一般的小學生也學習中文輸入法。學懂了,明白了!要輸入得流暢就要多練及記碼! 筆者於上文點提香港幾項與國內及國外教育在本質上不同的原因。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教育色彩,當我們理解多一點,可能就會明白多一點香港教育的需要。與其把香港教育與其他國家的教育作直接比較,不如多了解香港教育所需的原因。香港擁有優秀的教師團隊與學者為香港教育不斷努力。我們期盼為著下一代,我們能帶出一個正面的信息。香港就是需要建基於我們獨特的處境而為未來的主人翁提供適切的裝備,以迎接香港的發展、挑戰與機遇。   可有出路? 出路一定有,並且相信可以很多,由於篇幅所限,至少有二:   一、避免一窩蜂 學校切忌一窩蜂推行熱門的教育方案,如早年的專題研習、批判思維教學、中文輸入法課程及近年的STEM教育。學校在推展新項目之前,必須考慮優次、釋放學習空間,擬定推展進程,因應校情不同有序地逐步發展。我們不要曇花一現的教育方案,我們要的是循序漸進可持續、可執行的教育方案。   二、家長教育 要讓家長了解大環境的教育需要,從而因應子女的特質而安排不同的學習。家長必須了解教育決策的原因,切忌將個人兒時的教育經驗與現時的教育直接比較。相信香港的教育需要包括全面而有系統的家長教育課程,讓學校能夠真正與家長合作。 在香港這個百花齊放的自由地方,學校教育給予我們很大的專業自主,可是在有專業自主的同時亦更需要專業的判斷。我深信香港明天會更好,我們也需要讓下一代看見他們有盼望的未來。 每個人也值得再思,在我們香港獨有的處境下,在每間學校、在每個家庭如何為不同學習需要的孩子選擇合適的道路。 世界不斷在變,當我們回到最基本時,小學教育的核心應該是甚麼?贏在甚麼線上也不是最重要,恆久不變的就是讓童年有時間及空間養成良好的品格與習慣。 最後盼望有一天在講座中再問對香港教育觀感時,有參與者的回應是—重視學童養成良好的品格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