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7 2025 11:44:3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宋陳寶蓮

英國諾定咸大學哲學博士,民智行動設計智庫創會主席,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預防疾病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她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理工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代理主任,同濟大醫學院客座教授,亦曾任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社會工作學院的富布萊特資深學者,以及麻省理工大學城市規劃學系的訪問研究員。自九十年代初,她致力於推動中國的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教育研究,並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設立全國首個社會工作學系的碩士課程培養社工教育老師,並在2002年成為開創該課程的項目主任。過去30年致力於通過跨專業研究團隊的合作,在中國和香港進行公共衛生研究和推動傳播與實施科學,合作單位包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和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於2017年與港大王于漸教授創辦香港首個早期兒童投資政策研究,共有差不多三十間學校參加。研究重點包括組織學習與變革、行動研究、社會上流,青少年肥胖、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國城鄉家庭轉變、專業教育成效和跨文化循證干預。

盼《施政報告》為年輕人燃點希望
作者:宋陳寶蓮2023-10-17
「民智行動設計智庫」於2020年中成立「蛻變計劃」,對2019年反修例事件中的被捕年輕人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工作,並於2021年中進一步向刑滿出獄的年輕人提供「生涯重塑」服務,幫助他們重返校園、職場。
輔導支援 關注被捕社運青年心理
作者:宋陳寶蓮2020-06-30
被補青少年除了因為需要面對司法程序而感到壓力外,也會因為家庭關係的改變而感到困擾。有些甚至因為跟家人政見不同,與家人割蓆或分開居住。他們除了需要個人輔導服務外,也需要家庭輔導。
讓被捕年輕人重拾盼望 你我有責
作者:宋陳寶蓮2020-05-15
本文倡議當局應該盡快處理被捕人士的案件。反修例運動至今已經接近一年,漫長的等待和不確定性容易帶來焦慮。「遲來的公義」損害公義的原則,也容易使公眾懷疑香港的司法制度。
積極處理「中國香港人」雙重身份
作者:宋陳寶蓮2020-04-27
「港人」與「中國人」這兩種身份認同,自回歸以來似乎愈加南轅北轍,兩者並不能求同存異。
解決跨代貧窮:香港創新早期兒童投資計劃
作者:宋陳寶蓮2019-12-23
政府通過各樣社會政策有效地將兒童貧窮率降低至18.2%,然而香港兒童的貧困率仍然很高,約5個小童中有一個生於貧窮家庭,在起跑點就落後於他人。
兩種世界觀衝突 怎覓兼容方案?
作者:宋陳寶蓮2019-10-05
要找出能兼容兩制的管治班底,也許確實需要一個符合中央框架及港人利益的普選方案。
年輕人現身份危機 須政治吸納
作者:宋陳寶蓮2019-10-01
中國過去在香港的管治方式,不單沒提升年輕一代的信心,反令他們愈加悲觀。年輕人激進主義的根源複雜,若對此現象進行表面模糊的解讀,是不能理解導致年輕人激進的原因。
三元素修補破裂關係 增青年抗逆力
作者:宋陳寶蓮2019-08-29
面對挑戰是人生的事實,例如當訴求未必能即時得到回應,青少年不需要將所謂「理想破滅」的情況視為「失敗」。相信自己的抗逆力和韌性、抱持盼望,會讓青少年更能面對嚴苛的現實。
停一停想一想 勿令孩子上前線
作者:宋陳寶蓮2019-08-24
政治啟蒙及教育確實應該從小做起,但讓孩子走上前綫並容許他們在令人膽戰心驚的暴力面前,會讓他們蒙上一世陰影,這是否值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