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03 2025 08:07:5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彭智華

香港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從事教育31年,擁有中外教育及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現為香港香港大學輔導碩士課程實習工作坊導師。同時,亦為香港小學學生輔導專業人員協會榮譽顧問、香港幼兒教育人員協會榮譽顧問。 於2005年成功研發《9S®全腦開發九攻略》,讓教師及家長更能為學童提供全方位的感官刺激,特別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更能奠下良好的基礎。於2009年,《全腦開發九攻略》論文更獲第二屆中華婦幼健康大會評爲優秀論文一等獎。

工業4.0的啟示
作者:彭智華2017-09-28
這場科技革命直接改寫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電腦應用普及至公司、政府部門,每個家庭。然而,教師和學校存在的模式會否因此而改變呢?
科技顛覆了教師尊嚴
作者:彭智華2017-09-13
老師最重要是向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而並不是與學生硬拼。
獨生子女面對的問題
作者:彭智華2017-07-05
就算家長願意24小時陪伴孩子玩耍,可是孩子之間才有的互動,是家長怎樣都不能給予的。
眼神接觸的重要性
作者:彭智華2017-06-19
孩子不應整天都埋頭於電子產品上,雖然電子媒體可以增加知識,但我們也要同時增加眼神解讀的練習。
責任感不孕的原因
作者:彭智華2017-06-05
責任感不孕的原因,除了家庭的因素外,也有社會的氣氛的影響。
主婦生涯規劃的逼切性
作者:彭智華2017-05-17
現在不是鼓勵主婦返回工作場所,放棄家庭生活,而是啟動家庭主婦適當地擴闊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活得更精彩。
應否自得其樂!
作者:彭智華2017-05-02
人生能達到自得其樂,是一個非常好的境界。
誰主宰教育的規劃?
作者:彭智華2017-04-11
2017年2月27號香港教育局發表了《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用以取代十多年的《學前教育課程指引》,配合即將實施的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畫。新的指引要求幼稚園「不應安排幼兒班學童執筆寫字,低班及高班幼兒亦不應有機械式抄寫及計算」,以減少幼兒承受額外壓力。當局更訂明所有參與免費幼教的學校須循序漸進落實指引,並以此作為其中一個指標去監管幼稚園能否通過質素評核機制。 指引一出引來爭議,有人會感到小學生才學寫字太遲了,未能應付日後的學習;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幼兒過早學寫字,會影響小肌肉發展。這篇文章主要想與大家一起探討在教育的規劃上,誰是決策者?   教育規劃的主宰變成家長 從前在精英制度下,教育署的年代,教育是一個專業性皮頗高的行業;教育政策是上而下,政府制訂合適的政策,通過教育署的官員推行,因為擁有權力及專業性,引領各學校的校長及教師執行,他們又相對家長及學生有專業地位,因此家長及學生,大多數願意接受學校政策的各樣安排; 可是,時代的改變,學校的管理產生了很多變化;學校實行了校本管理,校長及教師再也不是單向性地按教育局的指引;事實上,教育官員的專業性也再不一定高於學校的管理人員,所以順水推舟地下放權責。 同時,普及教育推行多年,令愈來愈多的家長有機會接受教育,他們的教育水平也有可能高於學校的教師及管理層。因此,他們對於老師的教導及建議,會開始有自己的思考及價值觀,甚至反駁學校的安排。另外,科技的普及,愈來愈多的教育資訊可以從網上找到,家長們對於老師的專業性更會作出懷疑。 總的來說,主宰教育的已不是教育局的官員或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只因為社會變得民主了,家長們的認知水平高了,社會不同媒體的影響力大了。教育規劃的主宰能力由政府轉到學校,再由老師慢慢轉變到家長上,有時家長會用群眾壓力逼使學校及相關部門對某些政策作出改善,而學校往往因為民心背向而逼不得以作出讓步及妥協。 2004年所推行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就是其中一個例子。TSA的原意是想協助學校及教育局了解學生在中文、英文及數學三科的表現,從而作出調整教育政策作出改善。可是,近年來愈來愈多家長反對孩子應考TSA的情況下,教育的規劃有時是由下而上的影響,學校的教師及教育局等都需要作出回應。 除了家長及老師外,另一個影響教育規劃的持分者是社會。很多時候,納稅人都希望政府把自己得來稅款能用得其所。根據政府文件,2016-17的財政年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開支預算總額為840億元,佔政府總開支的17%。因此,當作出教育規劃,而要撥出更多的金錢時,便會引起社會人士的關注。 同時,在教育規劃上,社會的需求亦是其中一個因素。例如,現今的科技日新月異,在規劃時,會考慮讓學生學習不同的科技。所以,教育界近年都積極推行STEM教育,即重點培訓學生在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上的知識,以迎合這個世界對科學及科技發展上的需要及保持他們的競爭力。 現今的社會,任何一個教育政策的制定,不再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必須順序,反而是由多個不同的持份者互相影響。教師不應怪責教育局領導無方,也不應嫌棄家長在教育專業上說三道四,社會也需埋怨教育做得不夠好,現在需要各持份者合力規劃教育的未來發展!相信每一個界別的人,都是以學生的需要作為出發點,期望往後的日子,集思廣益的情況下,教育的規劃愈來愈好、愈來愈多學生得益。
士農工商不再
作者:彭智華2017-03-27
「士農工商」這四個字的排列次序,充分反映中國傳統生涯規劃對讀書人的重視程度;以士為四個職業類別的首位,可以體會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思。父母們辛苦工作,為的是可以讓子女有足夠的盤川讀書應試。而子女們寒窗苦讀,為的就是考取功名,能光宗耀祖,然後可以當官得到利祿。 農業排行第二,皆因中國是以農立國,大家透過自己的手,努力耕耘,養活自己及別人。工藝是其次,或可以說是支援日常生活及農生產的,只是配角而已;最後的席位是商業,因為商人看似沒有直接生產,只是懂得轉賣別人的成果牟利。 直到英國工業革命,世界各地的工廠不斷增加,很多的用品都是由工人透過機器製造,令大家的生活更加有質素,更加有效率。當第二代工業革命出現,農業的地位被工業趕過了,電的出現都大大改變了人的生活模式;當世界有了電力,人們便可以在晚間活動,生產變得更加有效率。   地球每一天都在變化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成功,就是商業制度的建立,包括有關營運的法規及財產或資金的轉移,經過了時間的孕育資本市場,股票及債券在世界各地不斷成立,商業營運的重要性蓋過了工業技術。 到了二十一世紀,世界是以商業為主導的社會,「士農工商」這四個字可以重新排列,應該要排成「商工農士」。因為資本市場主導了資金及資源的流向。今日,若你生產或發明了一樣物件時,要依靠商業模式,才能把你的物件在市場「發揚光大」。農作物的收成,也是依賴商人把他們的產品包裝,再研究產品在那個市場有最大的需求,最後運到不同的地方銷售而獲利。 莘莘學子讀書,目的不再是為了當官,而是找一份合適自己的好工。家長也希望子女能找到商業價值較高的工作,賺取更多的金錢,提高子女們的生活水平及未來發展的空間。大家可以想想,相比一個有熱誠願意做政府工的年青人,和在證劵市場打工,大家會覺得那一位可以得到較多人羡慕呢?原因為何,可能有較多賺錢的空間。 事實上「士農工商」已被顛覆了,但社會仍是不斷改變。近代有些家長及教師,曾鼓勵希望青年人到金融界別工作,因為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但大家千算萬算都算不到,科技會為這個世界帶來大革新。不少銀行或證劵都採用了智能系統,所需要的人手是買少見少。 現今的社會開始進入一個新時代,新興的行業已經跳出了「士農工商」的框架。最突出的可算是開發智能系統的科技。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已直接影響了「士農工商」每一個行業的運作,更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包括了每個人的起居飲食,生老病死! 還有更重大影響的行業,就是娛樂事業,包括電影電視的明星,以及一些職業運員,他們可以賺取的金錢及擁有的公眾影響力,遠遠大於很多教師及家長,有時政府也求助於他們協助宣傳一些新概念;因為大家開始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開始著重享受人生,生活上的娛樂需求不斷增加。大家忙碌了,不是工作,而是尋找娛樂;現今的飲食,也不再是純基本需要,也加插了娛樂消閒。或許大家可以預計未來是娛樂和科技職業取得了主導的地位,「士農工商」需要改寫為「娛科商工農士」。 在這個翻天覆地的世代,家長及教師如何去規劃青年人的職業,成了一個非常具挑戰性的難題。大家都擔心自己指引他們選擇的某一行業,不出兩三年就面臨息微。其實,地球每一天都在變化;很多時候,計劃總是趕不上預期。大家需要掌握大趨勢才是首要任務,我們坦誠告訴他們,大家願意與青年人同步成長,一起研究未來職業的變數,引導他們分析社會的需要,然後規劃自己的未來!
生涯規劃的變數
作者:彭智華2017-03-09
香港從以工業轉型至服務業,社會的行業不斷更替,令青少年對於前景感到十分無奈。有些年青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要想做什麼職業,假若他們在中學或大學選錯了科目,對他們的前添上更多迷茫。有見及此,教育界已開始著重學生的生涯規劃。 學生的青春是無價的,時間更是寶貴的資源,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進行生涯規劃有如國家的投資,不過青年人所投資不是金錢,而是時間,他們應該投放在那一個地方呢?   人生成長的蛻變 青年人在生涯規劃時,考慮投放時間的重點是最關乎個人的興趣及能力;能力是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可以被客觀評估或考核的,更可以與工作所需的條件對比,究竟是否符合? 興趣是一個較為個人主觀的事情,需要從個人感受或意願出發,有時難於以客觀標準來評定,是因人而異的;年青人的興趣可能被他們的家人背景、學習經驗及社會氣氛所影響,可以透過個人訪問得以了解! 考慮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是他們生涯規劃的兩大變數,兩者合共可以簡單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他們可能欠能力或興趣,或糊里糊塗地選擇了一些自己沒有能力或也沒有興趣的科目及職業,他們日後的前路肯定是痛苦萬分的;雖然現階段沒有確定的興趣或能力,也並不代表永遠沒有,因此最急需家人及教師啟動他們的心態,從現在開始發掘自己的興趣或能力。 對於此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嘗試不同方面的事物。學校可以與不同的行業合作,建立長遠合作關係,以便日後學生可以到這些機構實習或學習。借助這些活動,學校可以讓學生早一點理解日後可能面對的行業,亦可以從中找尋自己的興趣及能力。同時,可以減低他們投入社會時的無助及迷茫感。 第二類,是他們有興趣但欠缺足夠的能力,這一類學生已比第一類進步;他們可能對某些學科或職業感到興趣,但他們的學習能力與之有明顯的落差。例如,學生看了電影很想做醫生,拯救生命,可是他的理科成績很差;或是學生想做老師,教育下一代,可是他的說話或語文水準不足。或許,這類學生可以透過「將勤補拙」,為了自己的興趣不斷下苦功,提升自己的能力去達到目標,但他們必須有心理準備,將來會面對很大的壓力。 動手動身去參與,亦可以打破學生們受媒體或家人所影響,而對某一行業產生的一些誤解。舉一個例子,電影中的精神科醫生好像只跟病人聊聊天就可以有豐厚收入。這看似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背後卻要做很多的文書工作,把與病人的交談過程,進行分析及診斷,並不是談天過後就完事。而參觀及實習等等,正正可以令他們真正體驗一下自己腦海中幻想的生涯規劃,是否真正符合其興趣。因此,在生涯規劃中,應該把時間投入在不同的參觀及體驗中,從而驗證自己是否可以做到所計劃的生涯。 第三類,是他們有能力應付但沒有興趣維持。這類別的學生與第二類學生剛好相反;他們在生涯規劃上,很大機會被自己的成績帶動自己的選科或職業,例如:數學成績理想,便在大學選修會計,又或語文成績優秀,入讀大學的語文系,然後當了老師,但可能自知選擇了一些有能力但沒有興趣發展的前路,將來可能欠缺自發性或動力堅持下去。 外在環境如家庭或學校,也是影響此類學生發展興趣的其中一個可能性。試想想,一個學生想做一個藝術家,他的藝術天份高而且興趣濃厚。可是,在香港這個著重商業的社會,他所能發展的空間就會少之又少,興趣自然減少。因此老師及社工們需要對大氣候有敏銳的觸覺,了解不同行業的特性,營造氣氛刺激學生的興趣。 最後一類,是他們已找到自己有興趣又有能力修讀或鑽研的事業。這類別學生的生涯規劃方向是非常清楚,他們可以較易向着一個明確目標前進,不過,要留意的是,這類學生或許已確認自己的能力及興趣,仍需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去繼續發展,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雖然第四類是最理想的組合,但甚少學生能在初階段已達至這組合,大家必須讓學生知道生涯規劃需要有此成長過程,亦正是人生成長過程中,不斷從學習及經驗中從一類的狀態慢慢蛻變成形!
教師的生涯規劃
作者:彭智華2017-02-22
教育界以前是比較穩定的行業,時移世易,教師生涯面對很多衝擊,因為整體人口下降,似乎有越來越多剩餘的教師,但同時間也不斷湧現一些新的發展機會,吸納新入行或剩餘的教師。
尷尬年齡的中學生
作者:彭智華2017-02-06
中學時期的孩子愛傾聽同輩多於家長的說話。獨生的孩子,很多時只能單靠學校的同學或朋友。有好朋友,當然可以令孩子的情緒及行為發展得好。不過,現代的少年人不單是受朋輩的影響,更受到多媒體的訊息所左右,而這種影響力遠高於家庭及學校。
生涯規劃的疑惑?
作者:彭智華2017-01-22
生涯規劃的一個大特點是強調個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他身旁的家長、老師,甚至生涯規劃師,當協助他們規劃時,應該引導他們自己做決定,以學生的意願為依歸。
青少年讀歷史的心
作者:彭智華2017-01-03
舉個例子,一個喜歡心理學的學生,會願意並積極主動地去發挖心理學的歷史,了解到心理學從前是屬於哲學的門下、知道心理學分為精神分析及行為主義等學派。透過了解心理學的歷史,可以使學生明白心理學的演變,從而令自己的思考層面更加廣闊。
「三」的思維
作者:彭智華2016-12-15
今時今日的社會已不能再是平面思維,要有立體的角度才能有更周全的考慮,而且透過正反合的思考過程,便能更人性化或更合理應付日常生常的每件事,全面考慮你、我、他的角度,只有我沒有你,或只有你我而沒有他,也不是均衡的現象!
可否半途而廢?
作者:彭智華2016-11-29
學習路上,並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只有走到最一步才知道答案,那怕你曾經走過多少的「半途」,大家值得相信那是還未開通的路。
齊來反思科技革命
作者:彭智華2016-11-15
革命一詞已反映是天翻地覆的事,今次的智能化革命,大家已進入物聯網與人聯網的年代,對工作及生活上的衝擊會比以上三次更嚴重,尤其對人類的心理健康有最大的考驗,大家可能容易失卻了自主的能力,成為了網中人。
誰是生涯規劃的播種人
作者:彭智華2016-10-30
為學生進行專業生涯規劃的核心人物是教師,因為他們較家長有更多第一手社會發展資料,亦明白年青人的心態及發展藍圖,但教師在生涯規劃上,極之需要家長全面配合。
商校合作的特殊生涯規劃
作者:彭智華2016-10-16
商界領袖可以提供不同的機會給學生,或不同的資訊給學生參考,還可以提供一些實質的資源給學校使用,所以,商校合作是百利而無一害。
為何要通識?
作者:彭智華2016-09-28
約十多年前,世界也曾流行一個名叫「百萬富翁」的電視節目,香港在2001年也曾流行一時,因為加入了豐富的獎金,令沉靜一時的常識問答比賽再次受人關注,但現時全世界已不再流行,原因何在呢?
家庭教育亦要求變
作者:彭智華2016-09-13
家長需要跟着時代的腳步,好好學習及調整自己的家教準則。家長們可以嘗試從網上世界學習不同的教學方式,首先自己反思及對比家教與社會的價值觀,需要適時與不同的家長交流,從而找出一個合適的家教水平。
NLP之我見
作者:彭智華2016-07-25
大家不要看低NLP這門學問,或許可以先學習了這超濃縮的心理學,然後再學習更多與心理學有關的正統學問,讓自己在這個領域有更多的發展。
墨守過往知識 恐怕遭時代趕下台
作者:彭智華2016-06-28
隨年月所積存的情感因素,致使年長有經驗的人緬懷過往的知識、所積累的經驗、更在後輩面前有些優越感等,這種心態現在反倒而成為我們與時並進的一種無形阻力,或許是負累及包袱。
培育同理心
作者:彭智華2016-06-14
家長不能夠用強硬的方法來迫令他們學習,這只會讓他們更加抗拒,造成反效果,同時需要因應子女進度而調節,避免太過急進地刺探別人心理,而產生不良影響。
「物質質」、「密質質」的教學環境?
作者:彭智華2016-05-29
當然,物質貧乏會影響成長與學習,但究竟資源豐足又是否必然有好的結果呢?
什麼是心理學?
作者:彭智華2016-05-15
其實就算不去學習心理學,大家都會明白什麼是心理,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會運用到。
遠足不軟足
作者:彭智華2016-05-03
遠足時雖是以動腳為主,然而在同一時間他們也可以動用到身體的其他部份,例如可讓皮膚感受一下陽光,感覺太陽之下的溫度。
收集咭片的通識學習
作者:彭智華2016-04-14
在收集過程中,他們需要從他人手上取得咭片,必須要有基本禮貌與對方打招呼,才能成功得到,他們從而學到待人接物的應有態度和技巧。
變・不變
作者:彭智華2016-03-29
變幻原是永恆,大自然的生物千百萬年來都需要不斷進化,適者生存,人類也不會例外,所以我們需要好好裝備自己,迎接將來未知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挑戰。
拯溺——輔導青少年的良方
作者:彭智華2016-03-13
32年前,我於一間為有情緒及行為問題而設的中學任教,在學校支持下,我開辦訓練課程,成功吸引這批學生,改善其學習動機及能力。當時,感覺運動可以讓這群躁動的靈魂得到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