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Mar 30 2025 09:52:3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彭智華

香港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從事教育31年,擁有中外教育及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現為香港香港大學輔導碩士課程實習工作坊導師。同時,亦為香港小學學生輔導專業人員協會榮譽顧問、香港幼兒教育人員協會榮譽顧問。 於2005年成功研發《9S®全腦開發九攻略》,讓教師及家長更能為學童提供全方位的感官刺激,特別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更能奠下良好的基礎。於2009年,《全腦開發九攻略》論文更獲第二屆中華婦幼健康大會評爲優秀論文一等獎。

家長不能妒忌老師
作者:彭智華2019-04-09
家長不應將自己與老師的影響作出比較,更不宜挑戰子女為何聽老師的話,也不聽自己的話,否則這些醋意的說話影響了子女對自己的信任。
心理上的供求失衡
作者:彭智華2019-03-20
教育上的供應與需求問題,需要家長、老師、校方及教育界人士一同反思,怎樣才可在新的時代中,為孩子帶來知識教育外,還能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吸引他們積極學習的心態呢?
搬屋可能做成的心理衝擊
作者:彭智華2019-03-05
對於一些專注力、記憶力以及學習能力不足的子女,轉換居住環境可以是一個沉重的學習包袱。
大家需要什麼情?
作者:彭智華2019-02-14
對於不擅長甚至下意識迴避社交的朋友,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我們的親情?原來答案可能與我們的成長環境以及與親人的關係有關。
懲罰自閉症的矛盾
作者:彭智華2019-01-25
對自閉症孩子施以懲罰似乎容易引起反效果,但這是否就代表不懲罰呢?其實,做錯事固然一定要受懲罰,但處方的手法需要更多技巧。
認識不同國旗 提升兒童世界觀
作者:彭智華2019-01-09
家長可以從幼兒3歲開始,引導子女認識不同國家的國旗或一些地方的旗幟。事實上,幼兒必須學習顏色及形狀,除了在食物及日常用品外,不同國家的國旗都是充滿色彩及一些幼兒可以掌握的形狀,值得大家嘗試使用。
助養與修養
作者:彭智華2018-12-20
不論是領養、寄養或助養孩子,目的都是希望可以引導子女提升個人的修養,因為子女通過這過程,需要學習同樣是孩子,大家有着不同的命運,自己是否比別人幸福,是否需要幫助面對苦難的兒童?
必須學習飲飲食食
作者:彭智華2018-12-04
在物質富饒的社會條件下,沒有任何時代比現今更適合從飲食入手教育孩子,而從飲食延伸的管教方法及技巧,對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更是尤其合適。
教育界需要關注區塊鏈
作者:彭智華2018-11-19
教育界現時應該關注區塊鏈的發展,在中學及大學積極推動學生們努力學習區塊鏈,對日後的學業及事業都會有所裨益!
理解自閉症與我們的文化差異
作者:彭智華2018-11-01
為了令自閉症文化和我們的文化能融洽相處,他們和我們都需要互相了解及適應雙方的文化差異。
理解自閉症的獨特文化
作者:彭智華2018-10-16
自閉症兒童反常的社會行為,常為父母招來尷尬、為別人帶來滋擾和麻煩,而最終為這兩種壓力所苦的,是自閉症孩子的家長。
需要動不動的學習?
作者:彭智華2018-09-27
縱使今時今日的兒童仍然需要在課室學習,但已有資訊科技的協助下,似乎可以讓兒童無遠弗屆地,看到很遠的地方及情境。單純是聽覺及視覺的吸引是不足夠的,兒童需要親歷其境,置身其中,才會有更全面的體會及學習。
孩子要閱讀報紙
作者:彭智華2018-09-11
孩子在看報紙過程中能夠吸收社會資訊,比起他們單純重覆背誦《唐詩三百首》、巴士及地鐵路線更有意義。
飲食的治療、自娛及自我發展
作者:彭智華2018-07-11
在物質富饒的社會條件下,沒有任何時代比現今更適合從飲食入手管教孩子,而從飲食延伸的管教方法及技巧,對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更是尤其合適。
孩子懶惰的因與果
作者:彭智華2018-06-22
當討論孩子成績差時,絕不能一概而論總結為「懶惰」。父母應該觀察孩子的行為及情緒,看看歸根究柢是什麼成因而令他們學業不好。
「兒童不宜」的界線被衝擊了
作者:彭智華2018-06-06
原來兒童不宜的,不單只是一些屬第三級的電影或刊物,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我們認為很普遍的物品或行為,對兒童的成長也未必帶來益處,敬請家長留意。
通識教育需怎樣改變?
作者:彭智華2018-05-18
通識科存在的必要性固然無容置疑,然而當中的執行細節以及評核方式,實在還有很多商榷的餘地。
智能手機帶來的禍與福
作者:彭智華2018-05-03
其實智能手機只是中性的科技產物,一方面為人類帶來幸福的生活,但亦帶來一些沉迷手機遊戲的禍害。
動物與人生
作者:彭智華2018-04-16
不論是家中養的寵物或是動物園中的動物,都是家長可以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教材。
不論嬰兒還是中學生,都可能有讀寫障礙
作者:彭智華2018-03-27
讀寫障礙在孩子的各個成長階段還是有跡可尋的。患有讀寫障礙的嬰兒,很可能身體動作協調出現明顯的障礙。患有讀寫障礙的中學生,在文字理解上往往需要很多時間處理。
鐘擺的教育經驗
作者:彭智華2018-03-12
大家在教育下一代時,需要讓他們體驗更廣闊的鐘擺,體驗不同制度或不同行業的生活經驗,才可以吸收多元化的知識,令他們的眼界能夠大開。
學童的情緒輔導
作者:彭智華2018-02-23
學童情緒問題轉趨嚴重。學童退學甚至了結生命的個案經常出現。只有在教師,家長,社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起分工合作,了解學童需要,才真正解決學童的情緒問題。
科學的夥伴:人文精神
作者:彭智華2018-02-06
政府推動STEM教育,非常強調邏輯解難以及知識應用的重要性,是理性的層面。但感性的層面,例如德育及情緒教育,政府似乎忽略了。
多技傍身
作者:彭智華2018-01-22
學生除了重點發展感興趣及在行的主要技能外,亦可以活用空餘時間發展餘暇技能,務求令學生將來能盡用所學,一展所長,成為社會未來的棟樑。
分析及處理失眠
作者:彭智華2018-01-05
失眠的原因可分為內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兩大類,心理因素比外在因素較難解決,但卻是失眠的最核心原因。大家若能運用九大身體感覺分析失眠的的根源,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獎勵的進程
作者:彭智華2017-12-18
現代社會提倡對孩子要讚美和鼓勵,當然身教或循循善誘是最好的教導方法,但父母要配合現今社會的急速步伐,以實際的現金獎勵是最快和方便的鼓勵方式,但經常使用這種獎勵方式,可行嗎?
應否重啟體罰政策?
作者:彭智華2017-12-01
以體罰的方式懲處小孩,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犯錯又或是哪個環節犯錯,只是純粹因為害怕被父母體罰而壓制自己的衝動,更令孩子的心理蒙上陰影,得不償失。
發現老師體罰孩子該怎麼辦?
作者:彭智華2017-11-16
老師使用體罰固然是不恰當的管教方式,但有時候部分問題亦可能出在孩子身上,例如孩子在某事情上表現過於頑劣,或是故意挑戰老師等。
積極睦鄰的重要性
作者:彭智華2017-10-31
有人說,香港人很冷漠,同住一幢的人可能很多,卻很少交往,即使一壁之隔大家也只是點點頭笑一笑,從來都不會分享食物,也不需互相照顧對方的子女。
子女的民主牆
作者:彭智華2017-10-17
當孩子塗鴉時,可能會畫出一些負面或父母不可接受的內容。父母可以先不要責備,反而是了解他們為何會畫上如此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