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Mar 30 2025 09:52:3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彭智華

香港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從事教育31年,擁有中外教育及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現為香港香港大學輔導碩士課程實習工作坊導師。同時,亦為香港小學學生輔導專業人員協會榮譽顧問、香港幼兒教育人員協會榮譽顧問。 於2005年成功研發《9S®全腦開發九攻略》,讓教師及家長更能為學童提供全方位的感官刺激,特別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更能奠下良好的基礎。於2009年,《全腦開發九攻略》論文更獲第二屆中華婦幼健康大會評爲優秀論文一等獎。

減少不必要的恐懼
作者:彭智華2022-05-13
請從他們年幼時開始,讓他們有機會循序漸進地克服一些心理上的恐懼,擴闊他們的心靈空間;更需要引導他們解決不整潔或不衛生的問題,自小學習解決困難的方法,減少不必要的恐懼。
必須承擔的責任
作者:彭智華2022-04-26
在看似簡單又重複的家務上,應在生活上不同的小細節讓孩子盡情參與,希望家長可以引導子女撥出時間,參與家庭任務,累積應有的責任感!
苦難中的反思
作者:彭智華2022-04-06
新冠疫情以及俄烏戰爭當頭,令人不禁無奈及徬徨。在21世紀面對政、經、衛等考驗,除了自己及家人做好求生準備,更應互相鼓勵而不要責備,釋放心理壓力。
疫情下刻不容緩的心理輔導
作者:彭智華2022-03-21
縱使第5波疫情很快緩和,因疫情曾引致的情緒困擾或已破裂的關係也不會輕易消失,不論成人或孩子,都需要更關注自己及親友的心理健康,做出更強的抗逆措施。
突破孩子沉迷打機的困局
作者:彭智華2022-03-07
當學童因為網上學習而熟習了電子產品,導致很多孩子在課餘仍不願放下電子產品,甚至出現沉迷打機的狀況,令家長十分頭痛,家長該如何是好?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電子產品呢?
情緒教育的意義
作者:彭智華2022-02-17
香港中小學的課程仍欠缺情緒教育的概念及課時,能夠讓孩子認識個人情緒,進而理解別人的情緒,並學習接納及調節情緒的高低起伏。
解讀過度保護孩子的後遺症
作者:彭智華2022-01-27
家長需要學習保護子女的哲學,珍重子女如璞玉,同時掌握打磨的過程,使子女成材。
解開體罰的迷思
作者:彭智華2022-01-20
體罰雖然可能有立竿見影的快速成效,一般在體罰孩子後他們都有機會立刻變得聽話或改變行為。可是體罰孩子也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的策略,當沒有了太陽,立竿都沒有影。
克服家庭教育的難題
作者:彭智華2021-12-30
只要父母給予孩子良好的教導,就能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從出生開始,家庭教育隨時隨地都存在,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深遠。
學童認識時間觀念的方法
作者:彭智華2021-12-28
時間觀念是需要從小就培養的抽象概念,從嬰幼兒階段開始學習就是最佳的時機,從小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解讀香港身份認同的迷惘
作者:彭智華2021-11-24
回歸後,香港理應完全投入祖國的懷抱;但對從小在香港長大的某些人,可能在體會到西方制度的某些好處及中西文化融合所帶來的優勢,迄今仍未能習慣或抗拒中國現有的文化及制度。
降低學童自殺必須注意的事項
作者:彭智華2021-11-09
新學年開學至今兩個多月,接連發生了超過十宗學童自殺事件,情況實在令人心痛;當大家在堅持防疫的各項措施時,也必須同時關注如何降低學童的情緒困擾及防止學童自殺。
不勞而獲的危機
作者:彭智華2021-10-21
家長不要誤會免卻子女做家務便會有較理想的學習成果,反而因為在家中有勞而獲,才會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及歸屬感。
失眠與催眠
作者:彭智華2021-10-07
睡眠是每個人每天都需要進行的,失眠會使人持續困擾,催化睡眠是自己增加睡眠數量及質量的方法。另外,大家亦可向註冊催眠師學習正統的自我催眠,讓自己進入睡眠狀態。
盡快走出Comfort Zone
作者:彭智華2021-09-17
人類追求舒適的生活可以說是無可厚非,但我們現今的生活可能使大家很安逸,令我們缺少面對生活上的鍛鍊或考驗,而導致愈來愈重視眼前的舒適感覺,長遠反而收窄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開學大挑戰
作者:彭智華2021-09-03
今年的開學更有新的考驗,疫情已維持了超過一年半,還有人事變動的問題。縱使是返回原校的學生,也有機會產生不適應的問題。
反思移民的衝擊
作者:彭智華2021-07-09
香港百多年來成功之處,就是不論貨物、資訊及人手都可容易及自由流通,但願各位香港人找到適合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大展所長,開心愉快地生活。
體現獅子山精神
作者:彭智華2021-06-24
獅子山無疑就是香港的象徵,聳立於香港九龍中部的獅子山,因山勢猶如一頭雄獅坐鎮於山頭而得名。
善用疫情中的暑假
作者:彭智華2021-06-07
家長及老師還需要特別關注學生是社交及適應能力或學習能力較弱的一群;家長可能發現子女在停課後在家中有良好的表現,可能只是假象,因不需面對社群或測考的要求;當他們在復課後,就需要面對重重難關。
課餘導師的非凡任務
作者:彭智華2021-05-24
雖然托管導師的入職條件不高,但他們的實際工作卻有一定的難度。家長雖然不難找到媬姆或鄰居協助照顧孩子,但那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當他們有學習或情緒上的困擾時,即使是有專業教學資格的教師都感到棘手。
解構考試背後的意義
作者:彭智華2021-05-05
考試固然是困難,但亦是人生中必定要面對的挑戰,考試的分數不代表人的好壞,學會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比考試分數更為重要。
必須承擔的責任
作者:彭智華2021-04-21
讓孩子分擔家務並不是「他們幫助父母做家務」,家中的事務應該是家中每個人的責任,孩子作為家庭成員,從小應該有意識盡自己的責任,習慣分擔一些能力所及的家務,是成長的黃金機會。
提供玩具的迷思
作者:彭智華2021-03-31
很多玩具不需要用上金錢便能夠得到,提供玩具的最終極目的是希望家長能引導子女自製玩具或遊戲,發揮創意及智力。
非暴力溝通
作者:彭智華2021-03-18
在華人社會中,人們通常比較內斂,對於描述個人感受、表達內在需要、提出請求都不太在行,而這些正正就是非暴力溝通模式中所提出的各步驟,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改善人際關係?
稱謂何價
作者:彭智華2021-03-01
家長需要了解到子女學習稱謂的意義,也需要分析日常稱謂對孩子的影響,亦要思考在家庭中培養他們的文化是傾向西方還是東方,因而決定採取什麼稱謂。
太空探索的反思
作者:彭智華2021-02-11
雖然太空探索在賬面上花費了上兆元的金錢和小動物的生命,但帶來的文明進步效益,是不可以輕易用金錢來衡量的。
喚醒香港年輕人的歷史感,建立完整的世界觀
作者:彭智華2021-01-26
歷史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可能不需着重很多或很精準的歷史資料,反而個人對自己的生活上與歷史之間的關係,是否已產生感情或感動;歷史感是我們自身與歷史關聯的個人感覺。
成功與成功感之別
作者:彭智華2021-01-12
成功感與成功最明顯的分別,成功感是我們自己個對成功所產生的主觀感受。挫敗感亦是如此,與客觀的標準沒有必然關係。
盤點家中物品
作者:彭智華2020-12-23
一項可以在特殊又漫長的假期,大家在家中與子女一同進行的益智活動,還具有多元化的學習元素,就是進行年度盤點家中物品。
抗疫的矛與盾
作者:彭智華2020-12-09
大家可能在抗疫有不少的矛盾心情,進退維谷,或許有一生命故事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