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7 2025 11:03:4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劉鴻輝

現職小學教師,前校董。香港城市大學應用中文副文學士、嶺南大學中文文學士(一級榮譽)、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文學碩士,擁教育文憑及特殊教育資格,歷任中大宗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校友會主席。有多年任教中、小學經驗,經常在報章分享教學心得、評論教育政策。為教育評議會執委、淫褻物品審裁委員會審裁小組成員、香港道教聯合會會員。對文史、哲學、宗教等皆有興趣,尤好周易、道教、佛教與南洋風俗,曾以筆名:鴻飛,出版《世界附靈實錄》、《香港種生基實錄》、《泰國佛牌實錄》、《泰國佛牌實錄2》等書。

哪吒大鬧北美共榮圈
作者:劉鴻輝2025-04-14
香港要當好超級聯繫人,我敢肯定老路行不通,削弱美、西方元素,強化國家特色,背靠祖國,才談得上聯通世界。
地獄也會變
作者:劉鴻輝2025-01-28
在我國傳統的地獄觀中,死亡之國及其主事者,並非百世不易,而是隨時代不同,觀念轉變,有所更迭,道教基本繼承這套思想。當如另類死亡教育,以下便談談地獄演變。
非為學校而設的指引
作者:劉鴻輝2024-11-29
要不是基於維護國安及防貪等因素,我相信採購程序不會被更新。一份與日常學校運作息息相關的指引,長期沒有審視,難得檢討,與社會變遷密切的內容,諸如金額卻未有調整。
別跟我說有教無類
作者:劉鴻輝2024-10-14
拿着「有教無類」,鼓吹「一個學生都不能少」的人是有心曲解聖人之意,還是未得孔學之真?
致愛兒
作者:劉鴻輝2024-09-04
隨着年歲增長,你一定會感受生活迫人,挫折肯定有增無減,常惦記「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向培養精神西人說不
作者:劉鴻輝2024-08-13
回歸快要30年,今日國人已憑自身力量上天入海,港人還改不了崇洋媚外的意識形態,教育沒責任嗎?2019年的動亂不是這種心態作祟嗎?
教不能向不教讓步
作者:劉鴻輝2024-07-05
教育辦不好,不只是一個家庭的事,那是一代人的事,影響整個社會。強制與兒童相關從業員舉報,彼此監督的力度必會大了,管教的掣肘也相應多了,一旦「教向不教讓步」,就是「好心做壞事」了。
學校日常二三事之二
作者:劉鴻輝2024-05-24
全港中小學過千數,每所學校天天都有不計其數的大小事,以下的例子有沒有以訛傳訛、以偏概全?是不是主人翁無病呻吟?會不會看到類似經歷的影子?
香港沒跟上一帶一路 南亞學生沒有出路
作者:劉鴻輝2024-04-12
3月底,特首伉儷探訪少數族裔支援中心,並籌劃成立關愛隊,可見政府重視每位有意以香港為家的人士。不過,光是關愛並不足夠,要懂得把握時機,謀劃藍圖,從而人盡其才,才是王道。
道教信什麼?
作者:劉鴻輝2024-02-29
人受天地自然牧養才有衣食,大自然的一切就是真善美,尊奉祂們是理所當然的。
被遺忘的「本土文化」
作者:劉鴻輝2024-01-18
政府近來為振興本土諸多作為,但可供展示的似乎只有豬皮魚蛋,真正具地方特色、可堪玩味的「本土文化」,卻被束之高閣,這樣就別怪人借了個名字去掛羊頭賣狗肉。
別像日本態度限制了高度
作者:劉鴻輝2023-12-06
今日學界上下都在為STEAM張羅,那是為未來科研發展鋪平道路,自當全力支持。不過,各方該注意在人才培訓上,態度尤其重要,不可不察,將關乎全局成敗。
文化好 古文好 中文好
作者:劉鴻輝2023-10-27
《莊子》有謂:「得意而忘言」,說明言與意,實為表裏關係。同理,要學好古文,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向來有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這道門檻確實要學子下苦功,才能跨越。
須重修歷史教科書的觀點
作者:劉鴻輝2023-09-25
如今,國家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已26年,過去因着受限英殖管治的史觀,是時候檢討了!
在川西為《兩山論》鼓掌
作者:劉鴻輝2023-09-11
這次川西之旅我注意到,國家一改從前為追求經濟成果而盲目開發,我樂見國家走對方向!我為國民生活美滿而鼓舞!我願踏足我國更多名山大川!
教學人員還是行政人員?
作者:劉鴻輝2023-07-12
表面上,學校一年有暑、寒、春、復活節四個長假期,又多是五天上課,每天三、四時左右學生便放學,所以行外人士或許會覺得我們教師有很多閒暇。然而,那些所謂「假期」只是非上課時間,並不代表教師不用工作。
仍要讓英文堂佔據大比重教學時數?
作者:劉鴻輝2023-05-24
英語世界的優勢正日漸縮少,人工智能科技也已發展到,令翻譯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難題。少量削減英文課時,改為學習其他知識技能,會是更有戰略眼光的教學方向。
學校日常二三事
作者:劉鴻輝2023-04-13
過去我教中學時,常常疑惑已十多歲的青少年,為何思想、行為與我們印象中的「成熟」相距甚遠?直至我在小學任教後,才體會到箇中原委。
佛化教育的成功
作者:劉鴻輝2023-02-28
佛教在校園一洗「老套」形象,學生自願參加公益活動的人數大增。宗教場所內,也多了年輕面孔參與義務工作。可知,願意接觸佛法的年輕人正與日俱增,佛教界出現一片新氣象,佛化育人指日可期。
教育要思考怎樣醫治「恐中症」
作者:劉鴻輝2023-01-17
外國在我國仍嚴防管控疫情時,天天喊話:為顧及全球經濟,促請我國趕緊開放。待到我國真的開關,又唱反調,這樣取態之無常,我們管不了。可是,自家港人的「恐中症」,我們就不得不治一治了。
我們要多教授中國模式了!
作者:劉鴻輝2022-12-08
我們過於習慣把這套所謂「民主」制度,視為完美可行的運作模式,忽略了還有別的可能,甚至偏頗地,認為別的制度都有不足。
英文太難學了
作者:劉鴻輝2022-11-01
教師必須從英文的難處,以及學生的難點去規劃教學策略,而非在搔不到癢處的地方白費精力。
憶鄧師立光
作者:劉鴻輝2022-09-22
我與恩師結緣於城大應用中文副文學士課程。這段時期是我從迷茫過渡至找到人生方向的階段,箇中關鍵正是恩師。
甲午戰爭對學生的意義
作者:劉鴻輝2022-08-17
在不同學習階段,按程度教授甲午戰爭,能使學生由淺入深,牢牢領會戰敗的慘痛教訓,從而鑑古知今。
香港教育該放下英語了
作者:劉鴻輝2022-06-14
隨着國家國力提升,中文作為一種軟實力,在世界上日益重要。如管治階層沒意識先在教育方面,確立「中主英輔」的語言政策,繼而輻射至社會各層面,本港長遠會脫軌於國家發展的步伐。
宗教學校也要有宗教自由
作者:劉鴻輝2022-04-04
既傳授知識,又培育靈性,對學生的發展,百利而無一害。但是,如果認同「宗教自由」是文明社會標誌的話,那麼刻意營造校內單一信仰的師資環境,是否符合普世價值?
公祭日風波的折射
作者:劉鴻輝2022-01-12
圍繞公祭日引起的風波,既突顯出教局與學校欠默契,更透視出人心未穩、反動蟄伏。政策上,確立中文的價值是建構身份認同的可行辦法。過程中,可預想必然遇上反彈,但無須忌諱強硬,必要時其他政策需讓路亦在所不惜。
學校裏的弱勢社群
作者:劉鴻輝2021-11-23
教學助理、校工從來都是學校裏最「弱勢」的一群,均屬編制外,通常只受勞工法例保障,多由學校自行擬約聘請。這群學校「幕後功臣」的辛苦有人知嗎?
中小學課程必須徹底改革
作者:劉鴻輝2021-10-26
世界大勢日新月異,教育亦要與時並進,這絕對無容置疑,更何況現行體制的諸多缺點,不勝枚舉,已確實為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何不乘着大亂後,社會氣氛稍為緩和的時機,來一次大刀闊斧的除弊革新呢?
看老電影 看現教育
作者:劉鴻輝2021-06-25
學問從來都是「求」回來的,離不開一個「苦」字。我信「功夫不負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