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Mar 29 2025 20:40:4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梁振威

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專業顧問、兒童文藝協會會員、前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師。從教40年,曾於本港中小學、男童院及懲教署執教。主要著作《小學中國語文課程與教學》(與李子建教授合著)及《圖解中國國情手冊》(編輯),曾擔任出版社之中文科顧問及小學中國語文教材之作者。

財神苦戰聖誕老人
作者:梁振威2019-01-11
假如財神要和聖誕老人來一場中西文化的「貿易戰」,財神面對的必定是「苦戰」。
小魚、大魚與魚塘
作者:梁振威2018-12-06
若以魚塘比喻學校,學校收怎麼樣的「魚」,端視乎擔任塘主的校長決定養什麼「魚」。談起「魚兒可變身」,令我想起《莊子‧逍遙遊》的兩條魚「鯤」和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所見的「鯈魚」。
當老師遇上廢青
作者:梁振威2018-11-05
當下的「廢青」,是在面對生涯困境的問題時,他們無能為力,於是也就放棄,接受現狀的一群。當老師遇上「廢青學生」時,該以什麼態度對待他們呢?
學詩促思
作者:梁振威2018-10-02
雖然,「詩」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可在今天的語文學習氣氛下,要學生對「詩」有興趣,必須從童詩開始。
教育經濟學:談家長的教育投資之道
作者:梁振威2018-08-31
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性格、愛好、背景與經歷,所以別複製他人的成功教子經驗,特別是對孩子教育的投資經驗,不要盲目的跟從。怎樣才能以最低的教育投資,獲得最大的回報?
以回憶和感恩為重點的小學畢業試後活動
作者:梁振威2018-06-26
近年小學的基礎教育,在教育專家的鼓吹與民意的壓力下,學校日漸側重快樂,對情意教育,只以蜻蜓點水式的處理。
帶領孩子步向成功之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作者:梁振威2018-05-23
要孩子享受學習,並且有好的成績,若不重視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結果是可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勞無功。
從《莊子》的寓言故事看莊子的教育思想
作者:梁振威2018-04-18
閱讀《莊子》的寓言故事,我們發現更多有關莊子的教育理念。觀乎今日香港的教育理念,走的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方向,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承傳。
一則新聞的感觸:殤學校排名準則的失誤
作者:梁振威2018-03-14
現行的教育目標,沒有對學生「品德態度」作為目標,也沒有對學生「學習態度」作為目標,相關的目標只散附於課程指引,真正的基礎教育目標淪為附屬,實教人唏噓!
校園爆粗縱橫談
作者:梁振威2018-02-08
社會歪風下,學生在校園爆粗淪為常態。如果要懲罰爆粗的學生,有阻嚇作用嗎?懲罰能夠令學生以後不說粗言穢語嗎?
從林鄭月娥因考第二而哭說起
作者:梁振威2018-01-09
考試是是學校教育不能避免的評估工具,同學要以平常心面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因一次考第二而哭,作為老師,對當下的教育只追求利益,而不重視品德,感到很傷心。
淺談生命教育
作者:梁振威2017-12-05
若以每所小學有1000名學生計算,即全港有33所學校的學生都有抑鬱情緒傾向。難怪有人回應「真有那麼多嗎?」
如何運用繪本進行教學:幼兒教育篇
作者:梁振威2017-11-02
若善用繪本,引導幼兒統整繪本的內容,建構繪本內涵的知識,並引導他們連結自己的生活經驗,相信更能為孩子創造出生活的智慧。
最美的教師
作者:梁振威2017-10-03
獲得「最美教師獎」的教師,並不是身穿比堅尼泳衣,展露誘人身段,以撩人的體態回答主持人提問來突出「美貌與智慧」的可人兒。
治療孩子的「開學恐懼症」
作者:梁振威2017-08-31
回想孩提時代,學校並不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地方。為何今天的學校,竟然是令孩子們發噩夢的地方?
為師之夢
作者:梁振威2017-06-29
除非你是名校老師,不然要「得英才而教育之」,這必定一個難以「圓」的夢。
談教育的「務實」與「務虛」
作者:梁振威2017-05-31
筆者期待我們下任的教育局局長,是一個「務實」的局長,以「務實」的態度,帶領我們進行「務實」的教育。
美國與香港的小學寫作
作者:梁振威2017-04-26
假如你問我們的語文老師:「你們在語文教學的範疇中,最感困惑的哪一個範疇?」相信很多的語文老師的回應是:「寫作教學。」 老師對寫作教學的「困」,是困於學生對寫作提不起興趣、厭作、寫作基礎薄弱、文章離題或不切題、內容貧乏、未能運用所學的字詞與句式。要解決這些問題,實非易事,若學生每天只是兩點一綫(家與校),不思考,不練筆,更難。可在當下政治衝擊校園,要學生多練習他們最抗拒的長篇紙筆練習,實在是犯了「剝削了學生快樂童年」的死罪。至於老師的「惑」,那是考評局對作文評估的要求與比重,考題趨向於重視學生表達「意念」、「經歷與感受」,老師實在不知如何在課堂內給予學生相關的經歷。試看考評局過往對小六的全港性系統評估的寫作報告: 學生大致能根據題目的要求,以不同的分類方法說明事理,且能舉出簡單而具體的生活例子,但沒有就提出的看法加以闡釋,內容未見充實。(考評局全港系統性評估報告2011) 在實用文方面,學生大多能按時序組織相關資料,重點敘述事件的經過,但個人感受和體會,則着墨不多(考評局全港系統性評估報告2013) 學生能大致做到切題,惟內容一般,敘事的經過比較簡單,說明的觀點也缺乏闡釋(考評局全港系統性評估報告2015) 學生的「沒有就提出的看法加以闡釋,內容未見充實」、「個人感受和體會,着墨不多」和「內容一般,敘事的經過比較簡單,說明的觀點也缺乏闡釋」實在是寫作教學的難點。目下坊間的語文教材,按教育局的指引,以主題式單元設計,單元內的寫作學習重點,多是因應單元篇章特色,安排單項的寫作技巧,要指導學生於兩教節內寫出一篇有字數要求、內容充實、闡述清晰、文從字順、有感受和體會的文章,並能運單元內所學的寫作技巧寫作,實在教老師惑然不知所措,學生更是茫茫然而馬虎了事。也許我們真的要反思,我們的寫作教學,是不是要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新?   兩地寫作教學比較 筆者試以美國的小學和香港小學的一道寫作題目,比較港美國兩地的小學的寫作教學,探究香港寫作教學的革新之道。 寫作題目:我的爸爸 從上表所見,美國小學的作文是透過「做、寫、說、思」以培養學生的抉擇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這樣的作文教學,較諸香港的「四道牆限時式」作文來得有趣,其原因是同學的寫作與社會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香港能否改弦易轍,把現行的單篇限時寫作,改為走進社區的研究式作文?筆者相信在應試教學的大前提下,真的沒法改變,但我們可否把每學期八篇作文,改為技術學習四篇,另加一篇研究式的作文呢? 美國的初小作文又是怎樣的?由於教學的自主,美國的初小作文並沒有像香港那樣固定的從作句開始。美國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寫作形式。筆者覺得較為特別的是美國有些學校,老師會與個別同學,以談話形式,問學生一些問題,或要求學生說出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學生口述,教師筆錄,然後老師把所記下的交給學生,請學生拿回家,抄一次,並於第二天向全班同學讀出來。這樣的寫作教學方式,以香港語文老師的師生對比,實難以做得到,但假若由小六學生筆錄小一學生的口述作文,那又未嘗不可。 至於小學二、三年級的作文,美國的學校,也各有不同。基於這時期的學生是建構興趣期與習慣培養期,一般學校的作文都比較多,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寫作要求各有不同。筆者覺得最特別的是主題作文。進行寫作前,老師會給同學一個大概的主題,並給一些指示和啟發,然後由學生命題寫作。寫作前,老師要求孩子透過資料搜集,並在文章內附上插圖,這樣的作文,對小二及小三學生是不是很有趣? 香港的小學語文課程,也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課程,既要照顧能力的培養,也要照顧文化的承傳。語文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我們的母語教學負載著德育教育的重任,「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學作文就是學做人」。近日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訪美時的藍色繡花改良版旗袍式洋裝,也許是本港小學寫作教學的改革之道——承傳文化,與時俱進。
淺談音樂教育與教師的「教育專業通識」
作者:梁振威2017-03-22
這是一個你通常會發現的情景⋯⋯ 當你在小息、午休或放學後走進校園,你會發現在校園內有同學在籃球場打籃球,卻沒有發現同學在校園的一角唱歌。同是每週只上兩節課的科目,為何同學於課餘之時對這兩科的表現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當中存在着很多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學校對音樂這一科的態度與觀念,與及老師對「教育專業的通識」。 音樂課程,在小一至中三的課程屬藝術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對於音樂課程的目標,教育局在2003年的《音樂科課程指引》中列出音樂科課程的學習目標是培養創意及想像力、發展音樂技能與過程、培養評賞音樂的能力、認識音樂的情境。這四項音樂科課程的目標,定位清晰,若能落實推行,筆者相信香港會由「文化沙漠」變為「文化綠洲」。可現實的情況是本港的中小學,能在追求成績以外,全面發展學生的「音樂技能」的學校不多,對於透過音樂培養美感及對文化的認識,成效也不太樂觀,原因是音樂在學校仍然是「小眾文化」,也不是全校各科老師的「通識」。   文化發展與推廣 追本尋源,音樂納入課程,或始於孔子。孔子生在亂世,未能一展他的理念,見用於諸侯國君以匡天下,他失意於官場,於是開辦私立學校(實際是政治學院),培育政治人才。為糾正當時禮崩樂壞,社會紛亂的情況,孔子的政治學院的課程,把「樂」納入課程,「樂」是孔子學院六科中排行第二的學科,僅在「禮」之後,可見音樂之教化效能。《論語‧泰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相信「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見《孝經》)。見諸今天,這情況猶如我們在一些聖堂崇拜或一些學校慶典時奏聖樂、唱聖詩、奏國歌、唱校歌時所起的教化作用。這正正是《音樂科課程指引》的「瞭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作用。(課程發展議會。《音樂科課程指引》。2003)。 音樂是個人思維與心靈最貼近的藝術,它激發同學的「熱情」。這「熱情」能促使同學勤奮向學、嚴守禮儀、專注學習、細膩思考。筆者回憶多年前在國內觀看一節四年級的作文課,寫作題目是「我的媽媽」,老師上課的時候不告訴同學要作作文,卻告訴同學她會給同學唱歌,她先唱了「掀起你的蓋頭來」,然後和同學一起唱,一起做律動,透過這首歌,同學學會運用比喻,寫出了媽媽的眼睛、頭髮等五官,所寫的句子不再是「大大的眼睛、黑黑的頭髮,高高的鼻⋯⋯」那麼單調,而是一串富有想像力的比喻句。繼而老師唱了一首印尼民歌「哎喲,媽媽」,以歌詞中的「哎喲媽媽,妳可不要對我生氣」,引導同學對自己的反思。到下筆寫作的時段,同學們邊唱邊寫,氣氛極為歡愉。下課了,同學們一邊步出課室,一邊還在哼着「哎喲媽媽,妳可不要對我生氣」。筆者聽着同學們哼着歌下課的同時,也極欣賞授課老師靈活生動的教學,創造了一節愉快的寫作課。事後與老師訪談,得悉她雖然是語文專業,但她在修讀教育專科時,也要修讀與教育領域有關的「通識」,包括音樂教育。撫心自問,香港的語文老師,有多少人在修讀教育專業課程時,有閱讀課程發展議會的各科學習領域的課程指引?看來我們的教師專業發展日,該重視「教育專業領域的通識」,特別是發展課程統整的學校的老師,更需要「教育專業領域的通識」。 音樂教育的效能,不勝枚舉。可現時很多家長,特別是年輕一輩的家長,為生活而忙碌,甚少每天在家與孩子進行親子唱遊。我輩在牙牙學語年代,給媽媽抱着我,坐在她膝上,給媽媽握着手唱「點蟲蟲,蟲蟲飛⋯⋯」的溫馨場面已成絕響。要兒童享受音樂的「樂」,實在需要學校組織「眾樂樂」的園地。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曾表示,他最重要的科學成就,幾乎都是在音樂的陪伴下完成:「我時常在音樂中思考、做白日夢;我用音樂看待人生。」 各位學校領導,配合政府的文化發展與推廣,作為基礎教育的推行人,是不是該重視文化教育,強化教師的「教育專業通識」?對於音樂教育,亦宜考慮在園內建立「民歌角」,好讓我們的孩子能: 在哼唱中豐富知識在唱和中建立友情 在引吭中陶冶性情在淺唱中發展思維
為孩子泡製快樂的心靈雞湯
作者:梁振威2017-02-19
孩子的心是一個容器,裝的壓力多了,快樂就自然少;裝的寬容多了,計較自然就少;裝的滿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裝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
陳美齡專訪讀後感: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有高學歷更好
作者:梁振威2017-01-16
Agnes回應記者對現任教育局長意見時那句話:「……我不知你們是否喜歡現任的教育部長(局長),但我覺得他可以做得更好﹗」
假若我是梁游的老師
作者:梁振威2016-12-06
筆者心想,這兩位「小學雞」,系出名門,作為老師,若要就「高足」的行為寫「感言」,會寫些什麼?假若筆者是他們的老師,我的感言是「為人師是幸福與辛酸的交織」,這在名校當老師尤甚。
新世代教育,誰主浮沉
作者:梁振威2016-11-10
各位看官,當你閱畢這宗「家長狀告幼稚園」訴訟時,有否和當時的家長同樣的感受:這位母親可能瘋了?小題大做?筆者讀畢這段「舊聞」所感受的,是我們新世代的教育,誰主浮沉?
但聽校長口中言
作者:梁振威2016-10-11
若老師聽不懂校長「口中言」最嚴重的後果,是你天天活在焦慮與壓力下。
補習?不如補習慣!
作者:梁振威2016-09-08
近日,筆者看到一篇文章,提出「補習」應該是「補習慣」,而不是「補學科」,「因為孩子之間學習成績的差距,歸根到底是學習習慣上的差距。」筆者從教多年,極同意這觀點。
警校畢業禮的感受
作者:梁振威2016-07-11
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今年的六四,有學生批評紀念活動「行禮如儀」,拒絕出席。看來,中學的畢業禮,也該讓「主角」參與籌劃,除讓他們覺得畢業禮不是「行禮如儀」的活動外,最重要的是建構他們對學校的情。
荷蘭學生的暑期作業:在海邊扔石頭
作者:梁振威2016-06-22
你可曾想到,暑期作業會是要求小朋友在草地上睡覺?赤着腳在火熱的路上走?在海邊扔石頭?到山林中聽鳥聲?
一個不平凡的校長
作者:梁振威2016-05-23
作為學校的「高階人物」的校長,能賺得師生對你有發自內心的尊敬的,實屈指可數。
中港兩位小學生的兩篇作文
作者:梁振威2016-05-09
對於普教中能否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筆者一向存疑。
香港「中文課程『本土』元素」的遐思
作者:梁振威2016-04-17
當了30多年的中小學中文老師,我所教的中文課程,是不是沒有「本土」元素?怎樣的中文課程,才具有「本土」元素?香港教育局建議學校推行的中小學課程,是不是偏離了「本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