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12:28: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大學院士、經濟系榮休教授、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榮譽總監、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芝加哥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畢業。曾任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等管理職務、北京大學訪問教授、大連工學院工業科技管理全國培訓中心美方教學團成員。雷氏除為全國港澳研究會、美國經濟學會在內四間學術機構會員外,也歷任27份國際專業經濟學報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編輯顧問、委員或審稿員,包括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觀察》與芝加哥大學《人力資本學報》(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雷氏亦為香港特區太平紳士、銅紫荊星章獲得者。歷任香港特區政府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扶貧委員會等十多個諮詢架構或法定團體成員。他也是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委員會、台灣陸委會的成員。榮獲第二屆全球傑出華人暨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2008年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范克廉傑出教學獎。多篇論文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其中四篇獲選入「經濟學關鍵性著作國際文獻館」,並著有《坐港觀天──從香港向外看經濟》、《用經濟學做眼睛》等13本書。另近年部分文章被編入《香港超越內耗》、《香港顔色密碼》等6本書內。

跨東西文化,評宇宙文章
作者:雷鼎鳴2015-06-15
5月12日,余國藩教授因病離世,從此世界失去了一位能夠「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被夏志清評為在同一年齡層最博學的海外華人學者。這個損失,學術界很多年內也很難彌補回來。
內地股市股票急升是利是弊?
作者:雷鼎鳴2015-06-08
最新的局面,已使中國擺脫了在2007年底泡沫爆破後直至2013年近六年的死氣沉沉。見慣了中國股市急升急降的人難免充滿疑慮,現在的股市是否是泡沫?
經濟增長事實與中美比較
作者:雷鼎鳴2015-06-01
現在中國還可以靠什麼去推動生產效率的進步?城鎮化、搞教育、搞科研、擴闊海外市場等等,都可繼續起作用,但此等動力終有減弱之時,慢慢地增長率會降至美國的水平。要拖慢這增長率下滑的過程,中國須找新的增長支撐點。
撕裂社會中道德觀的心理因素
作者:雷鼎鳴2015-05-25
從一個較思想性的層面看,部分港人自稱持有的普世價值觀又或對所謂真普選的堅持,又有多少經得起實證及理性的檢驗?正如上文所說,道理無論如何正確都不易改變人們的是非觀,但道理卻仍不能不年年講、天天講,否則更不能及早預示災難。
化解衝突還是激化衝突?
作者:雷鼎鳴2015-05-18
對政改如此影響深遠的議題,我們在分析時,必須反覆推敲多方面的理據,並保持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冷靜,否則爭論很易淪為意氣,害己害人。要做到此點,一個重要的條件便是搞清自己有無利益糾纏在內。政改問題眾說紛紜,我們容易失去焦點,到後來變成各自表述,社會亦了無寸進,我們有必要把焦點再次對準。
經濟學家「袋住先」是為一己私利嗎?
作者:雷鼎鳴2015-05-11
兩周前,林行止先生在《信報》發表大作〈機會成本有得計! 經濟學家「袋住先」?〉,當中所引用的一些社會學家及經濟學家的研究似乎顯示,經濟學家有自我隔離、不理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的傾向;又,讀過經濟學科的美國政客,有更高的機會作出貪腐或自利行徑,至於香港的「不少」經濟學家因為重效益功利、薄是非公道,所以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袋住先」。我卻另有看法……
政改的前世今生與來世
作者:雷鼎鳴2015-05-04
為什麼在涉及港人如此巨大利益的問題上,原地踏步毫無寸進,甚至社會加劇撕裂,竟是最可能出現的結果?這涉及泛民與中央及特區政府極複雜的博弈,我們必須仔細分析之,才能從過去得到啟示,以判斷將來香港政經的前景。
華仁與芝大:香港需要怎樣的自由教育?
作者:雷鼎鳴2015-04-27
我中學時有位神父在黑板上奮書 The end does not justify the means(目的如何不能用以將手段合理化),這是與馬基雅維利《君主論》中推崇的為求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針鋒相對的,可見他們自有一種底線。港人對原則性與靈活性如何拿捏,大有可向耶穌會學習之處。
改良強積金乃當前要務
作者:雷鼎鳴2015-04-20
香港的退休保障問題,仍是社會議論的焦點之一。目前除了私人儲蓄外,退休保障的最重要支柱便是強積金。眾所周知,強積金運作上本身存在一些缺失,強積金管理局打算推出的「核心基金」計劃,便是為了針對部分的缺失而設,它是否有效,我們應仔細分析。
為何各國不聽美國的話?
作者:雷鼎鳴2015-04-13
亞投行可替中國達成多個政策目標,突破美國的經濟圍堵,這也難怪美國如此緊張。但中國既然擁有巨額資金,不少國家亦求財若渴,美國要擋也擋不住。至於香港,對此國際局面的轉變,最適當的做法是順其勢找尋商機,今年預算案中財爺提出要積極研究加入亞投行的可行性,這取態是正確的,香港在基建上似無優勢,但在金融業上也許有貢獻的能力。
李光耀是真正的經濟學家
作者:雷鼎鳴2015-03-30
李光耀的「自由」市場也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強加的,他對外資有不少補貼,致使外國人的投資回報率高於本地人的回報率。新加坡自己不缺資金,甚至資金過多,他這樣做,無非是要把國際投資者變成新加坡的持份者,以後便不得不乖乖的在國際事務上保障新加坡的安全與利益。
香港政府應有的理財之道
作者:雷鼎鳴2015-03-23
工業政策是不少人所鼓吹的方向。所謂工業政策,是指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補貼某些行業的發展。此種政策效果可疑,若某行業要人補貼才能賺錢,那麼這行業的效益根本便好不到哪裏去。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政府選擇補貼對象時,容易受利益團體的壓力左右。
財政預算案與未來基金
作者:雷鼎鳴2015-03-16
未來基金卻並非沒有好處……有些資金未來十年也不會動用,自然可承受更高風險的投資,把2000多億或更多的資金劃分出來作較長期、較高風險的回報的投資,正是未來基金的基本概念,它是平衡過度投資或短時間內用掉所有資金的一種方法。
民主投票機制的「致命缺陷」
作者:雷鼎鳴2015-03-09
民主制雖有此被認為可能是「致命」的「缺陷」,我們也不用太過悲觀。美國開國元老之一的麥迪遜總統一早便指出,民主制度的核心優點,只是因它能增加踢走不合格的總統的機會,使他們不敢不盡力為人民服務。這一個優點已經足夠,因為它太重要了。
「一帶一路」的策略考量
作者:雷鼎鳴2015-03-02
我一般相信市場力量多於相信政府規劃,但對港人來說,「一帶一路」這一國策已是會影響香港市場發展的一種現實,逆之無謂,順之則可尋商機。
香港的財富總值與分布初探
作者:雷鼎鳴2015-02-23
眾所周知,香港貧富差距一直以來都十分巨大。然而,單憑一份報告提供的數字,就說香港貧富懸殊愈見嚴重,似乎有欠缺批判思維。或許,我們首先要提出的問題是,這些報告數字究竟從何而來?
希臘債務危機仍是沒完沒了
作者:雷鼎鳴2015-02-16
在歐盟今天的體制下,她們如何才能維持長期的財政穩定性,因而能保持大一統的局面?她們沒有如美國聯邦政府般能號令天下的盟主,頂多能夠有德法般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德國正是要扮演大阿哥角色,監管各國看其有無犯規。不過,這些大阿哥實力又不足以使其成為盟主,大家隨時可不聽她們指揮,希臘不再搞緊縮,又想賴債,正是這些問題的具體體現。既有希臘在先,我們怎可保證其他國家將來不會也這樣做?歐盟及歐羅區的困局,可能會沒完沒了。
香港政改成敗的三套理論
作者:雷鼎鳴2015-02-09
我不知道27位泛民議員誰相信哪一套理論。但第三種理論涉及政客利益,而不單止是理念,所以我認為更加有解釋力。 但世事如棋,我們又怎知沒有四個或以上的人會更相信第二套理論?若有,政改便可通過。若否,則香港社會與經濟,還要面對長時間動盪。
解構內地股市急升
作者:雷鼎鳴2015-02-02
內地股市自2007年底泡沫爆破後,一直低迷不振,股民大感悲戚,但自去年中開始,卻突然發威,從7月22日至今年1月28日,上證指數上升了59%,其間不少升幅,更是在最近短短兩個月才出現,從11月19日至1月28日,當中雖經歷過短綫的大幅波動,但總升幅也達到35%。若要判斷未來內地股市的走勢,我們先要明白過去幾年它浮沉的因由。
香港人口政策要面對的困局
作者:雷鼎鳴2015-01-26
更快解決人口老化的方法,是輸入人才,不用自己慢慢訓練。《人口政策》中有詳細討論幾種輸入人才的途徑,並有把這些途徑放寬一點的意圖。在全球化的條件下,掌握不同技能的人才要有足夠的流動性,各自移居到他們能發揮所長的地方才能最大地提高生產力。
再評《二十一世紀財富論》
作者:雷鼎鳴2015-01-19
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財富論》我去年6月16日已發表過評論(〈評《二十一世紀財富論》〉),但一直模糊地感到尚有一關鍵的要害觀念未有清楚的掌握到,這對一個事事都要圖個明白的人會造成一定的困擾,不搞清它便睡不安寢……
名單制與白票制
作者:雷鼎鳴2015-01-12
搞民主便要相信人民。我與鄭赤琰教授曾建議使用強制性投票或鼓勵性全民投票,以增加投票率。香港有500多萬合資格選民,但只有300多萬有登記,而在立法會選舉中有真正投票的不足200萬,投票率只及有資格者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此低的投票率問題叢生,其中一樣便是只要小量的人選用策略性投票,選舉結果也會大受影響。投票人若足夠多,例如接近全民投票,操控便更難出現。
從房屋策略看香港深層次矛盾
作者:雷鼎鳴2015-01-07
房屋問題是香港最重要的深層次社會矛盾之一。細讀《長遠房屋策略》文件,可窺見另一更深層次但少人注意的矛盾⋯⋯
石油價格戰的影響
作者:雷鼎鳴2014-12-31
原油價格近日急跌,從去年6月初高位的每桶102.53美元跌至12月中的57.49 美元,共下挫了44%,不可謂不慘烈。近25年來,只有90年代初海灣戰爭後約四成的跌幅與此相若,但今回尚比不上金融海嘯後67%的跌幅。上兩次急挫的原因與今天的不同。海灣戰爭發生時,油價先因戰亂而短暫急升,美國勝利後隨即回降,油價重復前貌;金融海嘯那次,則是因經濟衰退,原油需求減少,所以油價急劇調整;現在的則與需求無甚關係,主要是供應增加及可能是價格戰所致。
年輕人難突破上流困局
作者:雷鼎鳴2014-12-24
從1997至2013年,20至24歲有全職工作的年輕人,收入中位數從9,000元升至10,500元,升幅16.7%,25至29歲的,由11,000元升至13,000元,增幅18.2%,全部年齡工作人口收入的增幅卻有45%。從這些數據可知,年輕人名義收入的增幅低於社會中其他年齡的人。我們也不要忘記,同一時段物價上升了25%,這意味着今天年輕人的實質收入比起1997年時還有所不如。
佔領運動為什麼失敗?
作者:雷鼎鳴2014-12-17
佔領運動擾攘近兩年,曾經有過風光的時候,但現在已踏入兵敗如山倒的地步,將來支持者能否「輸人不輸陣」,挽回一點顏面,主要取決於博弈雙方哪一面犯的錯誤更大。為什麼佔領運動會落得如此局面?佔領的各方主事人究竟犯了什麼錯誤?這些錯誤起碼有三個層面,即客觀驗證的失敗、策略上的失誤、道德上的崩壞,每一錯誤均足以致命,何況三錯齊發?
《孫子兵法》預測佔領運動:窮寇勿追
作者:雷鼎鳴2014-12-03
佔領運動是一場大規模的博弈,對弈的一方是雙學(學聯、學民思潮)及背後一大堆意見並不統一的策劃者及來路不明的其他參與者,另一方是特區政府及後面的中央政府。要分析此種爭鬥性的博弈,讀讀《孫子》這一天下奇書,必有宏效。《孫子》中的冷靜思維顯然是從第一手的生死存亡鬥爭中總結出來的智慧,比西方的博弈論更見深刻。
佔領者不知道又無法承擔的損失
作者:雷鼎鳴2014-11-20
根據人口普查與其他數據得出的對香港生產函數估算,上市公司3500億元的損失可算出總體經濟大約會有超過1.1 萬億元的損失。假設香港的 GDP 未來30年的實質年增長率由政府預計的平均2.8%跌至2.7%,即下降0.1個百分點,而實質折現率是2%的話(香港 i-Bonds 顯示,實質折現率可以是零),未來30年累積的 GDP 跌幅的折現值便正好稍超過1.1萬億元。這數字從3500億元的佔領運動造成的損失下限中推算出來,我也只能把 GDP 增長率0.1% 的跌幅視作下限。0.1% 看似很小,很多人都會認為太過樂觀,但這已是佔領運動者所不知道又完全無法承擔的損失了。
佔領運動蓋棺前的定論
作者:雷鼎鳴2014-11-19
2007年時中央為什麼同意香港在2017年可以有普選?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驚人,中產階級大量增加,將來對民主的訴求必會強烈。但什麼形式的民主適合中國?答案卻無先例可援。按照中國近30多年發展策略的思維,搞特區、摸着石頭過河的路徑,會被認為較為可行。容許香港出現普選,對其中出現的問題加以觀察並想出對應之道,並把可能浮現出來的弊病局限在一小塊地方,不致影響全國,一發不可收拾,而若普選帶來良好效果的話,則其他地方可逐漸推廣,這些盤算,符合中國的利益。現在香港出現的亂局,正可被視為需要總結的經驗。
佔中使普選更難出現
作者:雷鼎鳴2014-11-12
我們不難觀察到,40歲以上的人士,屬意反佔中的居多,40歲以下的則未必如此。
香港18歲以上的人口中,約63%在40歲或以上,37%是40歲或以下。據說註冊選民中,有七成是40歲以上,但因註冊人數將來可能有大改變,我還是喜歡根據整體人口的年齡群去預測將來選舉結果。
從上述的人口數字可知,支持佔中的政客很可能在2016年的選舉中失票,泛民能當議員的整體人數會有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