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11:32:3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何順文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管理學與心理學文學士、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資訊系統學碩士、英國百蘭福特大學會計與財務學哲學博士。曾獲頒英聯邦學人(Commonwealth Scholar)銜,現為英國、澳洲與加拿大註冊會計師。 2009至2014年擔任澳門大學副校長(學術)。2004至2009年任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兼公司管治與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1995至2002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院長/教授。現為Asia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亞洲商業倫理學報》)編輯、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編委。公共服務方面,現任香港廉政公署社區關係市民諮詢委員會主席和貪污問題諮詢委員會成員、香港企業管治論壇主席、香港童軍總會訓練委員會副主席、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香港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香港–東盟經濟合作基金會理事,香港學者協會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委員,以及多個國際團體的顧問。首位華人獲國際機構美國亞斯平學院 (Aspen Institute)頒發學界先鋒獎(Faculty Pioneer Award)。自2014年3月中出任香港恒生大學校長。

何鍾泰:凡事要主動解難 重思考冷靜應對
作者:何順文2016-08-24
何博士談到生命最重要的,莫過於有自由意志做自己最喜歡的事。他認為,人生並非單以金錢至上,更重要是既平衡生活的需要,又追尋自己的理想和興趣。他認為追求理想需要自己努力爭取,不要放棄,有時候失敗了,就不要緊張成敗得失。
黃錦星:珍惜大地恩情 港人須改變生活方式
作者:何順文2016-08-17
黃局長土生土長,小時候住在唐樓的板間房,後來有幸抽到位於慈雲山的廉租屋,成功「上樓」。他記得,家裏可以看到獅子山與飛鵝山,喜歡望日出、日落、雲海和舊啟德機場。後山成為了他小時候的天地,喜歡跟大自然接觸。
施永青:共享願景扶下屬,追求理想分階段
作者:何順文2016-08-10
施先生說,追求快樂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必須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為長遠快樂,壓抑眼前的快樂。他認為自己雖然時常微笑,但也有遠慮,經常做一些籌劃。施先生也分享了自己的快樂方程式,在吃飽穿暖之餘,將自己期望調較至現實的水平。
莊偉忠:放權下屬重公義,放下名利求快樂
作者:何順文2016-08-02
只要知道天下之大,到處都是英雄好漢,就可學會謙卑走向正路。
黃友嘉:學會適應與聆聽 作榜樣以德服人
作者:何順文2016-07-27
黃博士認為出色的領袖需要以身作則,並非單單指揮別人工作,而是成為榜樣,讓追隨者信服,以德服人。
李麗娟:勇氣求變須具智慧 用心做事懂得取捨
作者:何順文2016-07-20
她以前開會,務必要引同事最少笑三次,因為討論題目已經難,又要構思對策,如果不笑一下,大家都撐不了。
阮蘇少湄:放眼世界覓機會 幾番磨練尋自我
作者:何順文2016-07-13
阮太有個愉快童年,一段開心婚姻,還有兩個乖巧女兒,人生快樂。她的快樂方程式可濃縮為一句座右銘:「Count Your Blessings」。
張炳良:一代人一代事 莫停留於過去風光
作者:何順文2016-07-06
對於「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張教授並不認同,強調每一代都有其機遇,但也面對獨有的挑戰,而機會是隨着世界形態的變化而成,因此是「一代人,一代事」。
林超英:愛氣象環保獻人群 反消費型經濟增長
作者:何順文2016-06-29
他記得,有次與師兄一起到維園一座小山觀星,他突然想到星與星之間的黑暗地方,那一刻感到空間無限,自身渺小,從此更愛上天文。
馬拉車還是車拉馬?走出創科發展的誤區
作者:何順文2016-06-22
正如著名台灣歷史學家許倬雲教授曾指出,本來是馬拉車,而現在改為車拉馬。這都是令人擔憂的改變方向,社會領袖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經常作出反省。
蔡元雲:信任展露人性光輝 了解突破兩代隔閡
作者:何順文2016-06-15
蔡醫生點播了R. Kelly的 I Believe I Can Fly 一曲,指出世人不知不覺形容很多年輕人為「失敗者」,而制度也慢慢傾向只協助某些人飛翔,所以他認為系統需要變革。他舉出單車運動員黃金寶的例子,說明了對人的信任,可將其最好的質素發揮出來。
鍾普洋:服務業管理層 應重視員工如顧客
作者:何順文2016-06-08
他把同事當作一塘魚,他的職責就是把魚塘管理好,令魚快樂做事,為客戶服務。就像魚塘中有三種魚:水面魚、水中魚和水底魚,愈近水面的愈需要更多氧氣。身為管理魚塘的人,不可以罵魚。當需求氧氣不多的底兩層魚逐漸掙扎的時候,就得檢討魚塘的生態安排是否有問題。鍾先生指出,這種哲學也適用於公司的管理。
彭耀佳:視野正面重價值 人生美好多感恩
作者:何順文2016-06-01
曾於哈佛商學院完成環球領袖課程的彭主席認為,成功領袖首重同理心(Empathy),代入他人的空間和思維。
霍韜晦:承擔文化,守護自己
作者:何順文2016-05-22
對於年輕人的躁動和不安,霍教授認為以歷史角度而言,表示對傳統體制或現存社會措施有所不滿,逼使大家反省調整,追求理想。
大家樂主席陳裕光:先走要走的路 才走想走的路
作者:何順文2016-05-15
陳主席點播了Frank Sinatra 的 My Way,因為當中的歌詞表達了他人生旅途做過的多個選擇
余若薇:凡事盡力免後悔 擁抱危局轉為機
作者:何順文2016-05-01
本集的嘉賓是公民黨現任主席余若薇。她曾任大律師公會主席和英國御用大律師,連續三屆獲選為立法會議員,也是公民黨的創黨黨魁。
高永文:認清目標與工具 做事求無愧於心
作者:何順文2016-04-24
本集的嘉賓是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高醫生是骨科專科醫生,曾任醫管局的高層領導和私人執業,主管過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及防癌會等,身兼多項公職,是位出色的社會領袖。
李慧琼:理性溝通化解對抗 了解國家迎全球化
作者:何順文2016-04-17
從選舉之中,李慧琼體會到年輕時應作多方面嘗試,不怕吃虧。
李慧琼:理性溝通化解對抗 了解國家迎全球化
作者:何順文2016-04-17
從選舉之中,李慧琼體會到年輕時應作多方面嘗試,不怕吃虧。
蔡冠深:培養親和力 學會謙讓包容
作者:何順文2016-04-10
蔡冠深認為親和力也可以避免自我膨脹,以防被權力沖昏頭腦。
蔡冠深:培養親和力 學會謙讓包容
作者:何順文2016-04-10
蔡冠深認為親和力也可以避免自我膨脹,以防被權力沖昏頭腦。
沈祖堯:制度令年輕教授難花時間培育學生
作者:何順文2016-03-20
目前,教授的工作評價都主要取決於出版和取得研究項目,教學反而看得最輕。這令年輕教授備受壓力,花在學生個人培育的時間愈來愈少。
沈祖堯:制度令年輕教授難花時間培育學生
作者:何順文2016-03-20
目前,教授的工作評價都主要取決於出版和取得研究項目,教學反而看得最輕。這令年輕教授備受壓力,花在學生個人培育的時間愈來愈少。
梁智仁:不懼逆境挑戰 具先見與危機感
作者:何順文2016-03-13
梁智仁憶述以前在公立醫院工作,周一至周六都忙碌,後來在公大時只工作五天,經常見到面露笑容的同事,明白一天與兩天休息的分別,所以更珍惜周末時間作平衡。
梁智仁:不懼逆境挑戰 具先見與危機感
作者:何順文2016-03-13
梁智仁憶述以前在公立醫院工作,周一至周六都忙碌,後來在公大時只工作五天,經常見到面露笑容的同事,明白一天與兩天休息的分別,所以更珍惜周末時間作平衡。
梁振英:平衡人生三部分.事業、生活與社會
作者:何順文2016-03-04
梁先生認為人生有三部分,一是工作,二是生活,三是社會。
李宗德:打破陳規改革精進 公益服務變成事業
作者:何順文2016-02-28
對於時下的年輕人,李博士認為他們爭取社會的改變是好的,但務必開放思維,聆聽別人意見。
倪以理:年輕創業勿抱「必贏」態度
作者:何順文2016-02-21
他回憶年前往矽谷考察,當地有個「最佳失敗獎」,鼓勵失敗收場但創意無限的構思。
陳振彬:不怕吃虧重誠信 學會理性把握機遇
作者:何順文2016-02-14
本期的嘉賓是陳振彬博士。他是製衣集團的創辦人,亦為觀塘區議會主席。除此,陳主席最為人熟悉的公職是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及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成員,亦曾任公開大學的校董。
陳智思:調整角度改變人生 把握機遇成就理想
作者:何順文2016-01-31
陳議員寄語年輕人凡事不要怕吃虧,更不要沉迷於埋怨。他指出可能只有一成的人可達到理想,但其餘九成的人亦盡量把握其他機會,將事情做到最好,只有這樣才有更多的門為人生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