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11:26:3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何順文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管理學與心理學文學士、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資訊系統學碩士、英國百蘭福特大學會計與財務學哲學博士。曾獲頒英聯邦學人(Commonwealth Scholar)銜,現為英國、澳洲與加拿大註冊會計師。 2009至2014年擔任澳門大學副校長(學術)。2004至2009年任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兼公司管治與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1995至2002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院長/教授。現為Asia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亞洲商業倫理學報》)編輯、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編委。公共服務方面,現任香港廉政公署社區關係市民諮詢委員會主席和貪污問題諮詢委員會成員、香港企業管治論壇主席、香港童軍總會訓練委員會副主席、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香港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香港–東盟經濟合作基金會理事,香港學者協會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委員,以及多個國際團體的顧問。首位華人獲國際機構美國亞斯平學院 (Aspen Institute)頒發學界先鋒獎(Faculty Pioneer Award)。自2014年3月中出任香港恒生大學校長。

明智顯悲:母校55周年追憶感恩隨筆
作者:何順文2024-11-06
佛教大雄中學老師們的循循善誘,畢業後亦師亦友的相互關懷,奠定了我日後的一些人文價值觀,及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一些信念。
ESG神話與優化不同持份者的可持續價值 ESG Myths and Optimising Sustainable Values for Different Stakeholders
作者:何順文2023-11-30
這是重新校準的時候了,ESG改革需要從今天開始。 It is time to recalibrate. The ESG reform needs to begin today.
人工智能新紀元 呼喚人文素養
作者:何順文2023-02-22
AI科技的未來發展,不能單靠科學家和工程師,還要靠人文社科學者的參與融合。大學教育要帶動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的結合,令兩者平衡共濟發展。
文化事業vs.文創產業──要有靈魂的發展藍圖
作者:何順文2023-02-16
香港的文化政策還未能追上時代形勢,特區政府必須改革過去僅視文藝為經濟發展配套襯托的思維,擺脫官僚枷鎖,及單向由上至下的政策主導。
和畢業生談職業、事業和志業
作者:何順文2022-12-19
畢業生們,如你投入和享受你的工作,覺得有意義而不拘於名、利、權,就應擇善而固執,你會有更大機會獲得人生的最終「價值」。
「成功」與「價值」的分別
作者:何順文2022-09-06
職業是為了收入與生計,但個人對工作內涵欠缺興趣、投入感或意義,夠鐘下班就希望盡快離開崗位找回真正的自己。工作和獎勵不是愉快的來源,卻支配了自己的生活。
以負責任管理概念將ESG轉化為ESSG
作者:何順文2022-07-28
環顧全球,當前的ESG報告模式未能符合不同持份者的期望。不同持份者都很急切期待一個新方向。本文提出了一個基於負責任管理綜合概念框架而修訂的ESSG報告模式,以彌補當前模式的許多不足。
從特首選舉談領袖性格的重要性
作者:何順文2022-04-11
每個傑出領袖都是獨特的,有各自的能力、性格、風格和處事方式。大部分成功領袖是後天打造而非天生的。雖然很多領袖特質是天賦的,但有一些是隨着時間經驗及學習賺取來的。
致恒大新生家書:期望建立互信互助富人文關懷的校園社群
作者:何順文2021-09-09
我鼓勵您們保持開放的態度,欣賞不同的想法和意見。遇到問題與爭議時,從跨學科與不同持份者的角度思考,找出平衡同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我亦希望同學能夠多關心身邊人,建立一個互信互助富人文關懷的校園社群。
大學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博雅融通能力
作者:何順文2017-09-22
隨着香港334新學制改革在2012年的落實,香港的院校都趁機改革其本科課程結構加強通識,這都有利於全人教育的落實。
企業開放僱傭政策推動社會公平: Greyston案例分析
作者:何順文2017-09-19
病態的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正面臨一場新的醒覺與改革。
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帶入每一課堂
作者:何順文2017-09-12
讓我們師生學習反思,究竟我們態度行為的改變,如何能為環境、人類社會及未來生活帶來改變?
從股東至上到持份者模式:新思維與實際措施
作者:何順文2017-06-08
在過去幾十年,很多企業高層只顧單一地追求短期利潤和股東價值最大化,犧牲了非股東持份者的利益。
自資院校面對資源困難與教育公平
作者:何順文2017-04-20
由於優質本科教育的成本高昂及本土學生的經濟能力有限,因此不能成為產生經濟回報的投資,自資院校短期內也難自負盈虧。
私校起步遲但具策略性角色
作者:何順文2017-04-19
香港長期依靠公帑資助大學,私立自資院校起步遲發展較新,私校仍難與公校在資源、聲譽與排名上作競爭,一些社會人士對私校仍欠足夠了解。
主流企業 vs. B型企業
作者:何順文2017-03-31
B型企業(B Corps)是一種介乎社企與主流企業之間的新型態企業,也是近年一個環球抗衡「賺到盡」的社會運動。
主流企業 vs. B型企業
作者:何順文2017-03-31
B型企業(B Corps)是一種介乎社企與主流企業之間的新型態企業,也是近年一個環球抗衡「賺到盡」的社會運動。
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謬誤與真實
作者:何順文2017-03-18
近年政改與陸港關係問題纏繞著香港社會,造成港人不少困擾與憂慮。但對經濟和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包括社會不公、市場扭曲、貧富懸殊與官商民互信,港人也不能掉以輕心。 在過去幾十年,很多企業高層只顧追求短期利潤和股東價值最大化(所謂「賺到盡」),犧牲了非股東持份者(如員工、顧客、公眾及環境)的利益,是導致今天腐敗資本主義許多問題的根由。 為了維持資本主義的正當性及可持續性,我們必須立即行動作出重整改革。近年來,一些另類的概念和做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們包括企業可持續性、企業公民、三重底線、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SR)和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s, CSV) 等。這些都旨在改善大眾對商界的印象及創造更多「社會價值」。   大學商管教育的未來 然而,筆者懷疑有多少企業高層真正理解上述不同概念的內涵意義、根本假設及局限,甚至對CSR出現誤解。文獻一般界定CSR為企業承擔起對經濟、工作場所、產品、社區及環境的合規與道德責任。但例如Social「社會」或「公益」一詞似乎過分鬆散糢糊,它是意味着平衡地為不同持份者增值?或是主要指改善外部社區、社會或整個世界?公益性CSR活動是否越多越好?此外,企業在從事公益性CSR活動以創造更多社會(公共)價值之前,是否已先做到守法德和照顧好員工、顧客及供應商? 事實上,許多大企業正在推行的CSR政策與項目大多為公益或慈善性質,其一般旨在(a)彌補企業活動所造成的社會成本(補償性CSR)、(b)出於純良心利他主義(公益性CSR),及/或(c)提升企業聲譽及業務增長(工具性CSR)。然而,這些CSR項目大部分脫離了企業的核心業務,甚至被一些人認為是「號錢」、「公關秀」或「形象工程」。而實際能產生多少社會價值或效益仍很少有作衡量。 當然有些企業在從事公益性CSR之前一直已善待其主要非股東持份者,也有些形式上遵從交易所的ESG報告指引、聯合國《全球契約》十大原則或GRI《可持績發展報告指引4.0》。也有很多企業高層一方面跟從MSV教條並以自肥,在守法或照顧員工、顧客及社區的利益方面都未有足夠重視(即忽略其社會契約責任),而另一方面他們卻又廣做公益性CSR活動。後者顯然是一個矛盾和無效用的CSR策略。 由於缺乏對「持份者理論」的承諾,這些企業的CSR活動經常受制於股東利益的考慮。當企業業務或盈利情況受壓時,非股東持份者的利益考慮往往被放諸於旁變成次要。換句話說,企業對CSR的承諾很多時會隨著經濟景氣、其盈利或股價狀況而改變。相反,如企業堅持履行社會契約責任及「持份者理論」,就會在任何情況下都兼顧不同持份者的利益,而非出於偶爾或有條件的良心。此類公益性CSR將繼續盛行,但企業的正當性仍受到質疑。 企業的基本責任就是透過合法和合乎道德地(包括把社會成本減至最低)對待各主要持份者以賺取合理利潤,並確保平衡這些持份者之間的利益。過度承諾投入純公益性CSR活動以創造更多社會價值,或許會受到大眾的讚賞,但一般不可長久持續(通常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預先批准的5%年度利潤為可接受),私人企業或家族控股公司可作例外。 管理層不應犧牲股東及其他持份者的利益,過分慷慨地從事此類純公益CSR活動,除非額外的活動也能為企業帶來額外的經濟效益。這些創新的策略性CSR項目(基於企業自己的核心業務)以同時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與哈佛學者Porter和Kramer提出的「創造共享價值」(CSV)概念相類似。 值得注意的是,有其他公益目標機構(social-purpose organisations)如非政府組織、社會企業和B型企業,專注於特定的社會問題,比主流企業可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通過採用持份者為本模式,主流企業可以協助或與公益目標機構合作以轉變自己成為積極的社會創新者,創造更多共享價值,並強化公民社會基礎和改良公共制度/政策。 總括來說,如果企業只專注於股東利益、不着重持分者的看法、和不理解其社會契約責任,只將資源大幅投入公益性CSR,效益很有限甚至阻礙企業目的改革,因許多當前根本問題仍然存在未解決。 我們需要結束以股東利益為上的市場慣例,並創造一個新的社會規範。重回持份者為本模式需要一個轉變過程。這個過程有賴地區內的一些有遠見和智慧的政商學領袖作出先行者的角式,創建改革力量的基礎。這個目標也可以透過教導大學商學院學生認識社會契約的本質和不同持分者的參與角式來達到。只有這樣透過眾多單位的努力,自由市場與大學商管教育才可以見到美好的未來。
為什麼唸人文學科最為「實用」?
作者:何順文2017-02-10
筆者相信人文教育的沉寂一因人文學科傳統教學方式出現了問題,二是一般人對人文學科本質的認識不足。
李秀恒:充分準備盡善盡美 生意文藝公益兼容
作者:何順文2016-11-09
李博士美國大學畢業回港,在本地一家鐘錶公司工作,兩年後他在公司聚會中認識了日本鐘錶大企業「星辰錶」的代表,並獲聘加入該公司駐港機構新設立的營業部。他直言這是人生一大轉捩點,讓他學習到日本公司的工作模式。
吳宏斌:重前瞻居安思危 量力而為求滿足
作者:何順文2016-11-02
吳博士預期象牙業式微,於是與合作夥伴轉型至珠寶金飾。憑着出色的工藝和客戶的信任,成功將珠寶外銷至美國。1989年,港府正式停止象牙進出口,他便全力投入珠寶行業,並於1991年在番禺設廠。何校長指出這歷程反映了領袖視野和把握機會的重要性。
社企、創造共享價值及B型企業的局限
作者:何順文2016-10-26
由於缺乏對「持份者理論」的承諾,企業之公益 CSR 活動經常受限制於股東利益考慮。當企業業務或盈利受壓時,非股東持份者的利益考慮往往被放諸於旁變成次要。
持份者理論:社會契約與平衡利益
作者:何順文2016-10-19
費里曼(R. Edward Freeman)是最早推動持份者理論的管理學者之一。他的模式包括六類持份者:股東、高層、員工、顧客、供應商及社區(包括環保)。他們應對企業重大決策有參與權,並期望不會只被視為工具或手段。企業高層有權責將企業管理得好,並小心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
股東理論: 「賺到盡」的謬誤與後果
作者:何順文2016-10-12
過份或濫用的高管股票期權薪酬計劃令到管理層過份冒險以爭取短期股價上升,也導致過高不合理的薪酬(在美國2012年一個 CEO 的薪酬可以是一個普通員工的350 倍)。在 MSV 的理念下,企業傾向高借貸、高股息及頻密回購股份的政策,但減少產品創新研發的投資和低層員工的薪津。
「為股東賺到盡」是絕對的嗎?
作者:何順文2016-10-05
金融化與世襲化的資本主義需要迫切改革以拯救其正當性與可持續性。對它的未來改革,筆者仍是樂觀正面的,因它有一套「自我調整機制」。但單靠政府的公權力量並不能做到,商界、學界和民間組織如能及早作出醒覺及價值觀改變,相信我們仍可以創造另一個可持續的「綠色資本主義」。
狄志遠:領袖要強具僕人心 了解信念樂觀前行
作者:何順文2016-09-28
狄博士當社工,後來曾從政,是源於服務心態,希望解決社會和家庭問題。他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地方行政開始開放,於是參與區議會選舉,成功當選。1991年立法局開放選舉,他在朋友鼓勵下再次參與並取得成功。
胡兆英:服務講求由心出發 獅子山精神追理想
作者:何順文2016-09-21
胡主席點播了羅文主唱的《獅子山下》,因為歌詞很能表達香港精神,任何理想都要付出努力去追尋。他提到時下的年輕人學歷較上一代高,因此投身社會時希望取得高職,將理想放在很高的位置,自尊心也較強。他指出,年輕人若對上司不滿或有訴求,就必須坦白告訴上司自己的想法,一起解決矛盾,切忌將矛盾極端化。
陳德霖:領袖須備智仁勇,求目標量力而為
作者:何順文2016-09-14
領袖之道,必須講求下情上達,在上者要了解下屬想法,讓下屬對決策有歸屬感。
胡曉明:知人善任收放有道 正面思維換位思考
作者:何順文2016-09-07
身為成功的企業家和公共領袖,胡主席的人生追求並不複雜,只希望香港是我們的家,可以讓大家開心和諧的城市,安居樂業。他分享,每件事都可從不同角度去看,如以正面態度看待事情,做人會比較開心。
葉劉淑儀:當官員與議員有別 面對群眾共享願景
作者:何順文2016-08-31
談到自己的領導風格,葉太認為自己比較偏向哈佛大學 Joseph Nye 教授提出的「軟力量」,不靠權力和競爭,而注重共同合作和共享願景,近似女性領導風格「femaine style leade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