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生

哈佛大學文理學院CAMLab特聘學者、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碩士。曾為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英國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從事「利他思想」、「善經濟」、「善治理」的理論研究、論述與實踐;資深媒體人,電視主播與製作人;多次榮獲台灣電視金鐘獎,常年致力人文傳播、慈善、善文化、宗教哲學等學術研究工作。著有《善治理:圓型組織的思想與實踐探究》、《慈濟學概論》、《一個詩人的誕生》、《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建構式新聞》、《一念間》、《慈濟實踐美學》、《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與Bill Kazer(《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合著Co-Exising with the Earth;策劃編輯《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敘愛》、《環境與宗教的對話》等書。基於何博士所發展的「善經濟」理論和實踐,香港有人成立善經濟協會,推動人類社會經濟中的利他與和合,達成全體社會的共富與共善。

人類為何會利他
作者:何日生2025-01-04
我認為,人類獨有的某種特質與智慧是推動「親近互動機制」發展的關鍵。因此,利他性情很可能是個人內在的本然。
基於萬物一體的善經濟:哲學思想為善經濟奠定理論基礎
作者:何日生2024-12-12
只有在利他利己的精神下,我們才能實踐生命無上的價值,才能體現萬物皆能共容、共用、共榮的價值。
以利他為上、和合為本的善經濟理念
作者:何日生2024-12-09
我們深信東方思想中的利他與和合的價值觀,能夠在經濟生活上更能實現一個富足、平等與圓滿的幸福社會。
東方的整體生命觀
作者:何日生2024-11-28
個人主義的思維體系,讓資本主義極度追逐物質慾望的滿足。消弭個人主義的過度彰顯,才能消弭物質欲望無止境的滿足。
傳統西方社會中的個人
作者:何日生2024-11-26
個人應在何種框架下,才能夠成為真正幸福和完滿的個人?遵循何種模式與思想,才能讓生命找到根本源頭?
個人主義的歷史建構歷程
作者:何日生2024-11-22
海洋貿易促進城市的興起,使得新興城市中的商人和工匠逐漸擺脫過去佃農的角色,獲得人身自由和財富,教會和政府的控制也逐漸出現了制衡與抗爭的力量。
善經濟:資本文明興起的歷程
作者:何日生2024-11-15
中國的善是共用、是均富,是雨露均沾,是利益萬民、利益萬物,是為至善。善是動機,是方法,也是結果。動機的善,方法的善,與結果的善,三者具足才是善的意義。
善經濟理論的發軔
作者:何日生2024-10-18
不確定因素愈來愈多,企業再詳盡的預先計劃、策略,一旦面對極具變動的環境都會失能。唯一能憑恃的是信念與企業體現的核心價值。
善經濟的思想源起:多元文明中的善經濟智慧
作者:何日生2024-09-23
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個強大的經濟體背後必須有強大的文化思想作為支撐。同樣,追求持續發展的經濟實體也必須建立在強大的文化思想基礎上。一旦缺乏這種文化的支撐,經濟發展將遲緩,甚至逐步走向衰落。
我在劍橋大學寫《善經濟》
作者:何日生2024-09-13
善是利他。善經濟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經濟的主體就應該是利他。善是和合,以利他為動機,和合為方法。以共善為目標,是我心中善經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