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03 2025 08:23:2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馮文正

風采中學前校監。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士,1970年起入職為小學老師,任小學校長26年後退休。教育評議會1994年成立後,多年來出任副主席、執委。曾任教育委員會、教育統籌委員會、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委員,津貼小學議會主席。現任多所小學校董、津貼小學議會顧問、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及小學教育領導學會執委。也曾擔任《信報》、《星島日報》專欄作者及教師中心刊物編委,寫作範疇包括教育政策、學校領導、小學與幼兒教育。

為甚麼會輸在起跑線上?
作者:馮文正2015-07-05
每逢提起「起跑線」,我總會想起斯巴達兒童的故事。據說古希臘斯巴達城的嬰兒剛出生時,便要被檢驗體質,如果不合要求,便會抛棄。其中一個方法是把嬰兒抛入流動的河水中,能舞動雙手求生,掙扎浮起的,便能保存性命,不然便會任其遇溺而死。另一說法是:作為母親的,會用烈酒為其嬰兒洗澡,若無法承受,便任其死去。斯巴達兒童們的起跑線,何其悲慘,但我為什麼要把這些事與眼前父母們強調的「起跑線」,放在一起思想呢?
令人失望的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報告書
作者:馮文正2015-06-21
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這名稱太壯觀了,令人誤解報告書的內容名實不符……尤其是聽到最快實施的日期是2017年9月,而最終只有大概六成幼稚園學生免學費,大家的心裏不期然會問「這不是雷聲大,雨點小?」
從台灣教改看不合作運動的影響力
作者:馮文正2015-05-31
不只一次聽見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若這話屬實,台灣人實在足以自豪,我就很少聽見香港人有自信這樣說,這幾天工作較清閒,便找了幾篇報導看看,研究一下近20年台灣的教育狀況。
新官上任,有何期望?
作者:馮文正2015-05-03
講者介紹了三種領導模式:專權獨斷、自由放任、民主決策,他即時補充講者也說其實沒有一個領導人可以絕對地奉行其中一個模式,也不能說任何一個模式只有優點,沒有缺點,也很難說那一個優於另一個,要因時制宜、取長補短……
港孩:輸在起跑線
作者:馮文正2015-04-12
這幾天是假期,與老伴逗孫為樂,相處時間多了,更深入了解老伴這大半生是怎樣與小孩子相處,反思中,驚覺港孩成長的限制……
把「資源共享」概念付諸實踐
作者:馮文正2015-03-22
據悉仍有不少被結束的小學,其校舍仍是空置,政府應優先考慮把該等校舍改建為上述免費幼教會建議的幼稚園資源中心,為充分利用設施,可考慮把校舍的一部分改建為一所幼稚園,中心與幼稚園合為一體,資源運用的協同效應亦會大增。
我也曾當「水貨客」!
作者:馮文正2015-03-02
報載針對「水貨客」的光復活動愈趨激烈。上水、屯門之後,轉戰去沙田,令我這個曾經做過「水貨客」的不無感慨。事實上,很多老一代都當過「水貨客」。做「水貨客」,有罪嗎?
小學教育:由應試文化進入合作學習
作者:馮文正2015-02-01
1978年以前,初中學位不足,1962年起用中學入學考試作為篩選工具,分配小六考生進入官津補各類型學校的中一學額,簡稱「升中試」,對小六學生的老師及家長而言,這只考中英數三科的一次過考試,十分高風險,影響學生入讀不同中學的機會,也與校譽攸關,俗稱「一試定生死」。當年小五、小六生除補課外,有些所謂非主科的教節,也大有機會被挪用作操練考試之用,這種考試文化,除了主宰學習動機及氣氛,我認為也影響了小朋友的做人態度。
30年前我到過的日本
作者:馮文正2015-01-25
雖然已是30多年了,但我難忘在1981至1983年在日本的觀察及反思。在1980年我當上一個大辦學團體的一間「蚊型」小學的校長,從此踏上26年小學校長生涯的征途。辦學團體在當時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每年復活節一定辦一個屬於中、小學全體校長的遊學團,並負擔大約一半的旅費,我這個校長新丁隨老大哥老大姐們在連續三年的復活節去了日本。
孩子應該怎樣教
作者:馮文正2015-01-11
若我在退休前寫本文,有人會說,為什麼你不寫小孩子在小學裏應該怎樣教?我的心意你還未明白?我想說的是:小孩子的教育,在0至6歲時最重要,我不是想為小學、中學老師推卸責任,責任是誰也推卸不了的。我們若推卸,是自作自受。(不久的將來,每一個年輕人要照顧三個老人家,教不好他們,不是自作自受?)但我真的深信:0至6歲最重要。
熱鍋裏的螞蟻——國際化衝擊下的香港人
作者:馮文正2015-01-04
由於本港大學競逐國際排名,也由於近年香港社會加速走進國際化與全球化的大直路,大學用了不少資源,網羅了一大批頂尖的學者來港工作。一些來港學者,由於一向在世界頂尖學府受教或教學,對學生的要求十分高,我們一般人都認為應提高本地生大學名額,他們暗裏不以為然,因為本港進入大學的學生雖然已經是精英的精英,但在他們心目中一般仍是「未夠班」。
教育政策應以研究為本
作者:馮文正2014-12-28
假若政府施政及推行新政前有詳盡研究,施政阻力必會減少,成功的機遇率必會增加,最重要的是獲得民心與研究人才。這種學識及能力甚至可以輸出,成為真正的教育樞紐。《一代宗師》裏有一句對白:「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與一些朋友自局署合併殺掉教育委員會後,常常與政府中人溝通:「諮詢架構失效是教育施政的絆腳石。」年復年,未知這「念念不忘」,何日才有「迴響」?
後佔領反思——港人優先與通識改革
作者:馮文正2014-12-21
有些港人早兩年講地球村、世界公民,抗拒國家的認同。今天若是同一批人喊港人優先,便會更令我困惑了。新高中文憑試課程實施了三年,作出中期檢討是必須的,但是否要借機「殺科」呢?三思。建立艱難,一下推倒,之前的心血及基礎沒有了,非學界之福,也更令人對香港教育是否專業取向失去信心。
重溫1997施政報告為香港找出路
作者:馮文正2014-12-14
我覺得佔領行動一定會對今後施政有所影響,最近不同領域人士都會檢討教育及青年工作,當然向上流或青年參政機會等也一定會觸及,我反而覺得了解青少年的想法是需要優先處理的問題。我們成年人對青少年真正了解的有幾多,若不了解,又從何開始?究竟我們遇到的是什麼問題,怎樣解決?
我變得麻木了
作者:馮文正2014-11-30
美國被認為是民主國家的典範,不是也有警察與群眾的大衝突嗎?台灣有藍綠對決,不論說法,縣市長也有政黨交替的現象,這不是大家追求的目標嗎?為什麼也會有反服貿的學生及群眾運動衝擊法治?想着想着,我有一些新想法:群眾運動必然發生,警民衝突可能是常態,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就正如新聞裏面常見的風暴消息、地震報道、火山爆發、禽流感又再出現等。
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對本港的啟示
作者:馮文正2014-11-23
有朋友向我介紹說,你一定要在伍校長退休前去他服務的學校參觀。伍校長服務的學校是一所為智障學童設立的特殊學校,位於天水圍區。雖然我在小學教育界服務多年,也曾與特殊教育界別的同工有多方面在議會服務及諮詢工作上的合作,對特殊教育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親身參觀學校的次數也不很多,加上與伍校長認識多年,能在他退休前見見面,在職場了解他的工作,也談談退休後的動向,有一定的吸引力,便去了一趟。
韓劇魅力沒法擋的啟示
作者:馮文正2014-11-09
其實很佩服那些出色的韓劇編劇員,不論背景,如講法庭、醫院、宮廷、懸疑、政局、時空交錯等,往往在首二、三集便把你吸引住,總有些令人慨嘆其設計精妙之處。
你的孩子會選擇當老師嗎?
作者:馮文正2014-11-02
2000年9月起施行教育改革,令某些小學的收生狀態也起了一定變化,一條龍中、小學及直資中、小學的引入,加上所謂優質私校的出現,一般小學的收生情況更形惡化。引入一條龍中、小學,直資學校等,表面上的理由是辦學多元化,讓家長有更多選擇,但由於這類有新型校舍的或者是老牌名校,增加了資源,或可以自稱全英語教學,加上收生的彈性(例如直資學校可以全港性收生) ,辦學的策略更靈活,投入的資源更豐富,傳統的一些小學便相形見拙,市場競爭轉趨激烈。
體罰與管治
作者:馮文正2014-10-26
1980年起我出任小學校長,從此我脫苦海了,因為我沒有授權其他老師向學生施以體罰。間中有頑劣不堪的,我也多以罰站、罰抄代替打掌心,教導不是一天半日的事。暴力阻嚇只能收短期效果,同時得不償失。終於,破壞師生感情的苛例在1991年廢除了,教育當局頒令自1991年9月起,老師不能向學生施以體罰。
香港產業單一化的成功之路
作者:馮文正2014-10-16
在台回港後當了小學教師,每年都會教小五及小六兩級,學生作升學選擇時我都會加一把嘴,游說他們考慮把工業教育放前列位置,那幾年有不少學生因為信任我的推介,進了九龍工業中學。

我經常想國家最需要的是有生產力的人才,而衣食住行乃國民所需,我較重視的科系是農業、畜牧、礦產、工程、科技、製造、建築和運輸,我經常勸學生不要只把目標放在純學術的研究,職業導向的教育也同等重要。
教師為什麼要上法律課
作者:馮文正2014-10-08
一位訓導主任說:「我有些擔心校內老師被家長控訴疏忽,我聽聞有一所學校,學生在禮堂排隊放學時打鬥,其中有受傷的學生家長控訴老師疏忽,法官判案時說就算是家長照顧兒女,也不能完全避免子女受傷,故判無罪。但又有另一宗案例,教師罰了多名學生在課室盡頭罰站,其間發生打架,受傷的學生家長在控訴老師疏忽的案件上勝訴,我來是要好好學習兩者間的區別。」
習近平尊孔有玄機?
作者:馮文正2014-10-01
回想清末中國實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史稱洋務運動),目的是用西方科學振興中華,而習主席的講話,也有「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等語。從正面看,若發覺儒家學說,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利,古為今用,又有何不可。
小學老師偉大一些?
作者:馮文正2014-09-25
教育界人士希望教師行列能吸引優秀人才,作為一個小學教師,我也希望小學教師隊伍能有優秀人才,中、小學教師同工同酬,是我們一向的期盼,在此之前,唯有說句:小學老師偉大些。
如何處理學生罷課
作者:馮文正2014-09-18
暑假結束後開學以來,校長、教師們有一個經常討論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學生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