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03 2025 08:23:2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馮文正

風采中學前校監。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士,1970年起入職為小學老師,任小學校長26年後退休。教育評議會1994年成立後,多年來出任副主席、執委。曾任教育委員會、教育統籌委員會、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委員,津貼小學議會主席。現任多所小學校董、津貼小學議會顧問、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及小學教育領導學會執委。也曾擔任《信報》、《星島日報》專欄作者及教師中心刊物編委,寫作範疇包括教育政策、學校領導、小學與幼兒教育。

給林鄭的三個施政錦囊
作者:馮文正2017-10-16
我安靜的聽取林鄭親自宣讀的施政報告,這是我自香港回歸以來第一次這麼專心的聆聽特首宣讀施政報告。
特區管治的困境與出路
作者:馮文正2017-08-30
香港自回歸以來,管治上的爭拗多基於政治取向,政府投入研究本土政策的資源偏低。
香港幼孩的活動空間:輸在起跑線
作者:馮文正2017-08-29
我們不單是缺乏親子樂的活動地點及設施,最根本的問題是缺乏親子同樂的時間。
中了「不斷投訴」魔咒的香港
作者:馮文正2017-06-27
本港在全球最不友善城市,在2015年排名亞洲第一,是否值得深入研究一下?
陳美齡的教育夢
作者:馮文正2017-05-24
她值得為我們的下一代作出這麼大的犧牲?而我們沒有其他人為此挺身而出?
教育新政:每年額外新增50億元經常津貼
作者:馮文正2017-03-21
50億,是一個觸動教育界人心的數字。記得在回歸首年,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首份施政報告中宣佈撥款50億元成立優質教育基金。本人亦在當時被委任為基金督導委員會成員之一。 回想起來,其中點滴仍歷歷在目: 首先,設立五十億元基金,震動世界,宣示董先生重視教育對特區未來的影響,十分重視下一代的培育。其次,針對當時一些理財原則,所謂「量入為出」,領導層明白,萬一政府財政緊拙,對教育撥款有所制肘,也有基金可以靈活撥款,不受財政預算的條文規限,教育項目有些「私己錢」,加強持續發展的效果。最後,當時政府對學校用款的規管比較繃緊,常常是專款專用,錢銀間的抽屜不能打通。若學校有創新性工作,又不能在經常性開支中支付,便可向基金申請撥款,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教育活動,並把經驗予以推廣。   期望可以維持教育公平 記得在首五年委員任期的任內,基金存款由50億降到約37億,即是說在三數年間,基金津貼教育界十多億元,受惠的中、小、幼、特、大學、甚至教育署都有,足証教育撥款或有不足及靈活用款的市場需求。教改推展後,學校的工作量大增,對財政的需求亦大增。在基礎教育界多番要求下,政府亦深感需要增加資源,便設立了學校發展津貼,每間標準班數學校每年有約50萬元的非經常津貼,用作減輕老師工作量及增加學生活動用款,回應當年的訴求。近年,這項撥款由非經常性漸轉為經常性撥款,亦証明學校是需要這項撥款支撐經常性開支。 基於政府每年按財政預算計劃使費,學校的急切需要只能用按年支付方式撥款,大大增加學校財務的不穩定性,譬如︰支付了三年的「有時限學校發展津貼」取消了,運用資金招聘的合約老師便要離職,類似的情況近年愈來愈多。不同的新計劃及新的需要下,政府用不同機制按年撥出津貼,教育界形容為吊鹽水機制,當然是有好過無,但一旦關水喉,又有合約老師要離職,老師工作的生態環境可見一斑。 最近教育界亦有些擔憂,由2017年9月起,政府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計劃,教育支出亦一定會大增,錢從何來? 過去多年來,官員最常用的壓制教育界增加撥款要求的句式是這樣的:「餅只有這樣大,你用多了,其他界別便少了。」我們都知道幼兒教育重要,我亦甚至常常說零至三歲的教育最重要,我們一直不滿足應用”學前教育”這四個字,把幼兒教育界摒諸運用公帑資助的門外。我們都希望幼兒教育真真正正成為我們基礎教育的其中一個亮點。但資源不足的憂慮還是有的。 這幾年因為適齡入學人數減少,縮班殺校後所得的款項,部份留在教育界用款項目下,我們才多了些吊鹽水使費,但近年小學人數呈上升趨勢,倘若因輸入勞動人口,增加就學青少年數目,教育經費緊拙的情況必會加劇,教師職場的不穩定性亦會持續甚至大增。在這個時候,我們再次聽到「50億」這個亮麗動人的詞語。 林鄭月娥女士在其競選政綱中,把教育放在首位,並聲稱若當選,每年增撥50億元教育的經常性開支,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概括兩點︰ 1. 每年50億不是一個小數目,可以補填很多缺口。幼兒教育使費,合約教師轉入常額教師,一些吊鹽水短期計劃可以轉為常設機制,也可資助自資專上學生的學費,幼、小、中、青、成人、父母皆可受惠。 2. 這是經常性開支,不用擔心「俾俾下攞番」,也不用寫大批申請書,卻因為被認為沒有甚麼創新元素,被人丟入廢紙箱。 在此,我衷心講句︰「令人振奮」。我希望將來能夠落實有關措施,我覺得林鄭月娥女士長期在政府服務,尤其在社署及扶貧的工作經驗,令她明白貧富懸殊正深深侵蝕香港的基石。舉一個例,教育界都在一些掙扎裡,這便是「轉直資」的問題。直資學校制度的建立,原則是讓一些可以多付出的家長,把資源投放在子女身上,難道香港人沒有這個自由?「俾多D錢,食好D都唔得?」富貴,多吃無礙,但貧窮不是罪,我的子女也應該可以接受好一點的教育,資助中小學的校長及老師,慈善團體,宗教辦學團體的領袖,看見直資系統有更多家長投入,不是眼紅,家長肯多付是應該的,但我們都希望校內的較弱勢兒童可以接受好一些的服務及栽培。 期望這每年50億的經常教育經費,可以在平衡貧富懸殊,穩定教師及父母人心,維持教育公平,栽培下一代上發出一點光輝及熱力。
教育重要?還是教育對選舉重要?
作者:馮文正2017-02-16
我離開會場時,腦袋裏勾出一串串存放很久的問號,腳步殊不輕鬆,心想:有人談論或許總好過無,教育重要?還是教育對選舉重要?
贏了一次戰役,輸了一場戰爭的教協
作者:馮文正2017-01-11
有民主大師說:「尊重少數人的權利及聲音是民主的基石。」
ABC預言成真
作者:馮文正2016-12-11
從以上三位特首的產生過程,可以說:我們還是認定一位理想的特首是:他能獲得中央信任,懂得資本主義社會的財經運作,亦獲得官僚系統支持,三位一體最為理想。
應由學校選擇怎樣處理評估的模式
作者:馮文正2016-11-23
為什麼不給學校去選擇學校認為應該怎樣處理的評估模式呢?
特首選舉論言行
作者:馮文正2016-10-12
人民的眼晴是雪亮的,一切挑戰也可以是我們的考驗吧。
記九月二、三事:港獨、選舉配票、青年、敬師日
作者:馮文正2016-09-11
究竟校園內可否討論「港獨」?相信是今年9月1日最觸目的議題。有人說這是真議題,有人說這是偽議題,但既然說了出來,這便是議題了。
由公投引起的管治災難
作者:馮文正2016-07-10
最近有校長在校內舉行學生投票,決定某些日子應否在校內升國旗。這個消息傳出來的日子,校長們在群組內議論紛紛。究竟校長有那些應做,有那些不應做?國家領導人有那些應做,有那些不應做?這實在是要再三反思的題材。
貧富懸殊令港人彼此間愈走愈遠
作者:馮文正2016-06-19
記得回歸初期,施政者不斷強調雙城記(新加坡與香港),三城論(新加坡、上海與香港),經常把新加坡、上海與香港作出比較,當時的數據分析顯示,我們的整體競爭力比今天為高,今天,我們怎麼了?
教師、家長都要認識的世界政經形勢
作者:馮文正2016-05-30
美國總統奧巴馬卸任前訪問越南及日本,進行和解之旅。大家都知道,越南及日本都曾是美國的交戰國,在越南,奧巴馬受到高規格對待,美國並即時宣佈解除對越南的武器禁運。在日本,奧巴馬特赴廣島探訪,撫平日人二次大戰的傷口,奧巴馬這些舉措的最大目的,大家都估計是針對中國,達到圍堵的目的。
教育界的「林大輝旋風」
作者:馮文正2016-05-10
TSA 的討論靜下來了,大家都在靜靜地等待今年小三的試行計劃完成後出版的報告,再定行止。太陽之下無新事,這幾個星期我執筆論教育的衝動也下降了,檔期出讓了不止一兩次,也有教育界同工誤以為我抱恙在身而致電問候的,在此一一謝過。   近日翻看小學校長群組內的留言,發覺有兩個話題引起大量的討論,近期罕見,他們稱之為「林大輝旋風」。   林旋風第一擊:火柴盒學校   擔任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的林大輝議員在3月22日會議上主動討論「火柴盒學校」:這個差不多被遺忘了的話題,令小學界精神為之一振。事緣在60、70年代,大量適齡兒童要進入小學就讀,當局除了暫行半日制(這暫行經歷了40多年後才逐漸取消)去處理外,在新建的屋邨(原稱徙置區的)興建俗稱火柴盒式校舍,安置大量小學生,校舍設計千篇一律,每層走廊居中,兩旁是課室,教學授課的聲音困在磚牆內互相干擾,學童不見天日, 也無活動空間,令人垢病。   全校只有一至兩個特別室,多數運用地下作操場,缺乏籃球場,天台有加建作禮堂的,後來在校舍改善工程計劃下才有部份學校加建了特別室及升降機槽,略有改善,但也有至今因環境特殊而無法作任何改善或加建的。近日我有機會去部份火柴盒式小學觀課,缺乏升降機使用,上落樓梯,頗覺疲累,更為每天多次上落及巡堂的同工叫苦。經過一些統計,原來至今仍有多達28間學校運用舊式火柴盒式校舍。這陳年問題再被牽起,小學界人心大快,忍受了多年的問題,真的有希望逐步解決?   林旋風第二擊:林大輝斥教育局不肯檢討小學人事編制和薪酬架構堅離地 (4月14日YouTube 出現的標題)   2015年11月,四個小學教育團體聯合發表一個研究報告,略謂小學教育界可能有接班人斷層現象,事緣校長工作十分困難,而支援不足。加上副校長及資深主任不擬接棒,研究報告建議當局檢討薪酬架構,吸引準教師入職小學界,這報告亦遞上教育局局長,當局也曾接見了四個教育團體代表,其後宣布不擬作出任何檢討,小學同工對此極表失望。處境被忽視除打擊自尊自信外,亦在備受冷待下反思所謂「伙伴關係」的真確性。及後在4月11日一個立法會會議上,出席議員一致通過議案要求教育局檢討及改善小學人事編制及老師薪酬架構,這雖然是一個沒有約束力的議案,但立法會議員尤其是林大輝先生對此事的關注,令小學界同工受到極大鼓舞,心中歡呼「林大輝真伯樂也」。   示範何謂立竿見影   4月27日林大輝先生聯同多名議員,以及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等官員,參觀葵涌區三間火柴盒式低於標準的校舍(全港此類校舍仍有28間),了解學校的營運狀況及校園環境,並即席同意成立三方會談,讓官員、校方代表和議員一起討論如何解決有關問題,包括制定時間表和短、中及長期措施,執筆時得悉以上安排得以落實,三方會議將會在5月16日舉行。   林大輝先生是立法會議員,也是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經常在報章撰文討論教育問題,亦主動提出討論議題,以上兩項即火柴盒校舍及小學老師薪酬架構是最近的傑作,從報章報道圖片所見,4月27日出席實地考察火柴盒校舍的議員起碼有譚耀宗、梁國雄等,在林大輝領導下,建制與非建制議員聯同楊副局長一起言笑晏晏,頗令人覺得三方面都是關心莘莘學子,我期望以學生利益為優先的前提下,低於標準校舍的改善問題有一綫曙光。至於教師薪酬架構及編制的檢討,希望政府當局也可以開綠燈,因為牽涉的包括準教師入職的吸引力,及升職的激勵,,這對教育素質的改善,也是必需重視的環節。   結語:事件顯示民生優先仍是市民的期待,重中之重也,但願議員們在9月選舉後能颳起更多旋風,吹散民間的怨氣。   (封面圖片:亞新社)
愚人節預言
作者:馮文正2016-04-05
明年特首選舉將會是梁錦松、曾俊華、梁振英三個人的競逐……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作者:馮文正2016-03-16
我不熟悉醫療方面的事,大概有關這疫症的處理,局方一定有專責委員會研究,開會時的討論也必細緻詳盡,但解決方法也不易實施吧。為什麼這樣說?同病相憐也。
致教育局:八項建議 提升教師專業能量
作者:馮文正2016-03-02
下年度的財政預算發表了,教育支出雖然佔比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政府公共開支的重要部份,同工們略感失望之餘,討論了一些強化教師效能的方案。
三年級TSA何去何從?
作者:馮文正2016-02-22
這是個吊詭的問題,今年取樣50校的試行研究計劃,若最後結果空前成功,便有誘因提問:為什麼以前不採用?為什麼以後不能再採用?相反,若試行研究計劃失敗告終,更有誘因去再做研究。
致梁錦松先生及曾俊華先生的公開信:請宣布競逐下屆香港特首
作者:馮文正2016-02-02
孫中山先生對年輕學生說:「我們要立志做大事,不是做大官。」我們有這樣的人嗎?
資助一帶一路國家學生,可加強香港國際化
作者:馮文正2016-01-18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注獨贏,必獲噓聲。但我還是要說,我撐用資助方式,加強一帶一路國家與本港學生的學習交流。   (一)一般人對大財團企業的壟斷總有怨言甚或聲討,但對美國獨霸世界經濟領域卻習以為常,雷曼事件緣於美銀行界輸出有毒的金融產品,禍延世界,香港的老人家也遭殃劫。事過境遷,沒有太多人深究美元獨霸世界,無限制地印鈔,流通新興市場,然後一聲加息,萬劍歸宗對全世界的影響。中國若要抗衡這種局面,就要爭取外交及金融領域的話事權,設亞投行及提倡一帶一路經濟區,若用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去看,合乎國情,與美共逐世界話事權,我個人是支持的。   (二)兩年前的暑假,教育評議會組團去寧夏自治區學習交流,在聽取教育部官員匯報的簡報會上,我留意到有介紹內地刻意在少數民族區域如寧夏、雲南建設國際級大學,與外地加強交流。現在看來,這或許是一帶一路的部署,加強中國與南亞、中亞,甚至西亞各國的聯繫,加強中國對亞洲的影響力,文化與學術交流,對此我亦樂見其成。   (三)最近有一段不大為外界留意的報導: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公布全球28個國家裏最國際化大學排名,港大排名第三,城大排106,稍高於中大的108。入選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榜首為卡塔爾大學,其次是盧森堡大學,然後是港大。澳門大學則排第六,本港入選200名內的還有科大、理大及浸大。香港是一個自我標榜為國際化的城市,若國際化對香港人才培育及經濟發展有利,保持國際化優勢是必需的,但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澳門大學在國際化上的優勢呢?最近聽過一位澳門大學教育系的學者在座談會上的談話,他說澳門的學生比香港的還要辛苦,為什麼?香港學生講「兩文三語」,澳門學生講「三文四語」,因為還要加上葡文,但正是這個原因(葡文與歐洲、南美洲、甚至非洲的聯系),加強了澳門大學的國際化。自從回歸以後,在國際化上香港是落後了,港人與歐美間的交往其實無甚進步,若一帶一路的國家佔全世界三分一經濟產量,就算只為香港的經濟利益,加強交流是否也是必走的路?   (四)給奬學金本地學生出國留學及給奬學金別國學生來本國讀大學的政策,各國都有一定的歷史,對人才培養、各國文化融通都有貢獻。不要說清朝的公費留學生,及港英時期公務員子女留學英國的潮水了,我的學兄多年前由教會資助赴美讀大學的過程,我也常掛在口邊與人分享。六十年代能在港升讀大學的寥寥可數,我就讀的中學由美國來港的教會開辦,每年都會資助優秀畢業生赴美到相同教會辦理的大學就讀,學成回港服務,其中有兩位師兄在大學裏與一位美國跨國企業的接班人做同學,畢業後獲重用,來港後到內地設立該跨國企業的分區業務,成就裴然,至今學弟妹們津津樂道,我也曾以此例與教育局領導人分享。   在回歸後主張港府用奬學金方式資助中學生回內地重點大學升學,加強中港融和及合作,可惜資助本地學生在境外學習被認定是用公帑資助內地(多年前這是禁區,長者離港在內地若干時限也不獲老人金是一例),不了了之。(按語:這幾年長者可以在內定較長時間定居,本地學生也開始獲得資助可以赴內地升大學,相比之下,其實已屬進步)在經濟情況許可下,資助本港學生赴外地升學,甚至資助外地學生來港升學,對香港的發展有一定的價值,也應該持續進行。   (五)前數天有美軍巡邏船誤闖伊朗水域,九男一女美兵被扣留,但不足24小時便被釋放,評論員說這事若發生在一年前,後果會不堪設想,事件曝光後知悉,原來是美國國務卿與伊朗外長互通電話後的結果,原因是這幾年因美伊談判,兩人建立了私交及互信。這件事令我更確信加強香港的國際化,多與外國朋友聯系對香港發展的確有好處。   當然我明白大家可能被10億元這個數字嚇呆了,政府因為不想事事向立法會請款,凡有新增項目必定獅子開大口儘量索取一種類似基金形式的款項運用,在行政與立法關係緊張情況下,這是慣用手法,我相信這不會破壞政府一貫審慎理財的方式,10億元不只是與一帶一路學生交往的用款,而是全球學生都可以運用的款項。   當然,我怎樣說都好,只要我提及一帶一路,必有噓聲,但我還是沒有辦法不說一說我個人淺薄的識見及想法。   (封面圖片:[email protected]/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水漲船高:香港小學教師教育發展的三大浪潮
作者:馮文正2016-01-06
又是新一年的開始,今天我與大家回顧小學教育界的三件大事,並思考其影響。
我不敢向「噓國歌」的人說的一席話
作者:馮文正2015-12-16
最近有人對我說,部分年輕人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與成年人開會時喜歡大聲講粗口,又附和「噓國歌」的行為,以表示對現況、建制不滿,我想:「這是敗壞之兆,還是復興之路?」
梁錦松先生的一席話:變與不變
作者:馮文正2015-12-08
日前參加一個小學校長團體的聚會,席上邀請梁錦松先生主講,闡述近期對香港教育的一些思考,他的第一句話:「世界變了」,勾起我一些回憶。
不合作運動對本港小學的影響:警鐘已敲起?
作者:馮文正2015-11-29
無論如何,一葉知秋,成人們對政府或教育政策的不滿,若透過未成年子女說不,或許也是權力的一種濫用吧。至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後遺症。我呼籲:大家坐下談談,好嗎?
從四會調查研究報告看小學的危機及光明面
作者:馮文正2015-11-02
我們除了發覺應正視小學校長的斷層現象外,小學領導層能以團隊方式工作,互相欣賞、支援,並自信地發揮專業能量,領導學校,令人欣慰。
從四會調查研究報告看小學的危機及光明面
作者:馮文正2015-11-02
我們除了發覺應正視小學校長的斷層現象外,小學領導層能以團隊方式工作,互相欣賞、支援,並自信地發揮專業能量,領導學校,令人欣慰。
對抗貪腐之「誰可改變」?
作者:馮文正2015-10-04
教育界的老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流淚撒種,歡呼收割。我要向內地教育工作者致敬,大家加油!
願政治的鎂光燈別總照着校園
作者:馮文正2015-09-06
部分教育工作者又為了滿足傳媒的鎂光燈,有意無意的附和着所謂「諸事理」的大眾口味,令老師又要開會、又要回應,疲於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