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10:59:1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鄧希煒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此前,曾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經濟學副教授。另擔任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研究員、德國Ifo研究院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以及英國全球化及經濟政策中心研究員。曾任世界銀行、聯合國及亞洲開發銀行顧問,並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哈佛大學等擔任訪問學者。《國際經濟學報》、《比較經濟學報》及《中國經濟評論》編委會成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畢業,主修數學,及後在麻省理工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香港經濟三大挑戰與四條出路
作者:鄧希煒2024-12-24
正如筆者於兩年前在本欄中提及,吸引人才的前提,是創造宜居宜業的環境。否則,即使人才來港,他們亦不會久留。
香港貿易數字化的三大KPI
作者:鄧希煒2024-11-01
數字貿易不但是未來貿易的趨向,更是香港發展的大好機會。因此,除去投入貿易單一窗口等硬件建設的準備,香港更應重視貿易模式的轉型,對數字服務業及跨境電子商貿的貿易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香港提速拓離岸人民幣中心化危機
作者:鄧希煒2024-08-23
香港的第三次經濟轉型必須積極求變,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在吸引國際投資者通過香港進入內地資本市場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香港下一站──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
作者:鄧希煒2024-06-21
香港縱然佔有先機,但同時面臨的挑戰絕對不容忽視,主要來自不斷加碼的地緣政治壓力。在中美角力、保護主義抬頭及各亞洲市場競爭激烈等形勢下,香港近年來屢受衝擊。如何平衡各方壓力,維持金融穩定和法治透明。
西方新產業政策對香港的啟迪
作者:鄧希煒2024-04-22
香港要推出產業政策,應以羅德里克20年前對產業政策的定義及理據為依歸,並以中國過往發展產業成功的例子作參考,更須以中美經濟及科技的持續角力為背景。
重整香港總部經濟策略
作者:鄧希煒2024-03-02
發展總部經濟,既可帶來新產業和高增值經濟活動,亦可吸引多元人才及投資。此舉有助於香港推動經濟轉型,並提升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競爭力。
總部經濟重塑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
作者:鄧希煒2024-01-03
作為發展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環節的新經濟模式,總部經濟(Headquarters Economy)有利於帶動區域分工協作,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香港亟須重振總部經濟,以增強抗風險能力。
港需調整經濟賽道 重新定位7大優勢
作者:鄧希煒2023-10-23
國際形勢風高浪急,現在是決定香港未來的關鍵時刻。香港毫無疑問可在全球金融及新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從中獲益。香港必須迎難而上,鞏固競爭優勢並同時開拓新機遇,才能在時代洪流下屹立不倒。
知識產權商業化 有利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鄧希煒2023-06-24
香港在知識產權商業化的進展一直未算理想,但憑着專業服務業多年來累積的經驗和高效率,以及穩健的法制、良好的營商環境、基礎研發的實力等優勢,絕對有潛力發展成區域知識產權交易中心。
貿易數碼化促進中小企及包容性經濟發展
作者:鄧希煒2023-02-16
當大企業通過自身的貿易網絡達成數據流通,中小企卻受到規模、監管、准入條件等種種限制。鑑於中小企在促進平等及提高收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助力中小企進行數碼化理應成為經濟政策中的優先事項。
香港通往亞洲碳交易中心之綠路
作者:鄧希煒2022-07-14
香港綠色之路比其他成熟金融經濟體如歐洲已落後約10年,現在我們需急起直追。回歸祖國25年,香港經濟產業急需要轉型並多樣化,配合新時代的步伐,為下一代創機遇。
打造香港成ESG都會 邁向零碳經濟
作者:鄧希煒2022-05-11
香港若能夠順應ESG和綠色金融之勢,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更多具有高流動性的新工作,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自能穩步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
借鑒三小國改革經驗 完善再工業化產業政策
作者:鄧希煒2022-04-25
從以色列、新加坡和瑞士3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工業成就,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再工業化不是夢,但前提是要總結它們的政策及經驗,為香港度身訂造一套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的再工業化計劃。
食品科技──一塊不可缺少的再工業化拼圖
作者:鄧希煒2022-04-19
在全球消費者眼中,香港的食品製造商通常被視為擁有良好信譽和高安全標準的優質生產商。利用香港在食品行業的現有競爭優勢,加以有效應用工業4.0和其他新工業技術,必定為香港經濟帶來新機遇。
「硬科技」半導體:引領本港未來可持續多元經濟發展
作者:鄧希煒2022-04-11
半導體行業作為明星行業,既有前景,又是大勢所趨。此行業將壯大本地再工業化人才庫,為工業4.0和工商界注入新動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為年輕一代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和新技術知識,促成技術開發與學術研究合作。
俄烏之戰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作者:鄧希煒2022-03-10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擅打公關戰,西方領袖看風使舵,順勢制裁俄羅斯,力度之大,以及烏國軍隊和志願軍頑強抵抗,一切都在普京的意料之外。因應戰局發展,下文將聚焦全球經濟中受俄烏衝突影響的幾個範疇,逐一闡釋。
封城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作者:鄧希煒2022-03-02
推算在不封城、封城一個月和封城兩個月這3種情形下,香港經濟損失將分別為2021年GDP的2.58%、3.78%與7.38%。另外,本港人才也有因抗疫措施及訊息不穩定下流失的可能性。
未來就是現在:「香港製造」生物科技
作者:鄧希煒2022-02-07
新冠疫情下,本港研發及生產的疫苗及其他抗疫產品,證明「香港製造」仍有實力及品牌價值。縱使本港在生物科技上有所優勢,但仍遇到不少障礙,首要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再工業化五大產業 為香港經濟和年輕一代創新天
作者:鄧希煒2022-01-20
推動再工業化除了能提高香港創新及科技水平,也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的就業選擇及向上流機會,況且西方經濟研究早已發現,以創新科技帶動的製造業,比服務業更能提供向上流就業及在職學習機會,並能産生協同效應。
香港再工業化的微觀分析
作者:鄧希煒2022-01-07
研究團隊探討的三大行業,都各自面臨挑戰,但同時亦有不少企業計劃回流香港生產或進行研發。要發展工業,歸根究柢,必先解決土地與人才問題。
為何香港經濟騰飛卻未帶來共同富裕?
作者:鄧希煒2021-09-21
香港三大支柱行業僱員流失的比率,並未由香港作為先進經濟體所應致力發展的高科技知識密集行業補上,反而像眾多西方國家一樣,落入收入較低的服務業之中,尤其是零售和個人服務。
為何現正是香港經濟轉型的良機?
作者:鄧希煒2021-06-10
香港社會在九七回歸後,對政策改變普遍存在恐懼感,任何需要改變經濟政策的方案,都會受制於港英年代起已主宰經濟命脈的不干預方針這個舒適圈,當香港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時,社會各界均認為不干預政策實屬過時。
影響香港半世紀的積極不干預經濟哲學
作者:鄧希煒2021-04-14
要做到經濟有效轉型,政府決策者及市民必先重新審視「積極不干預」理念,是否依然適合現時香港的經濟形勢;在政府與市場之間,是否可以找到更理想的平衡。
RCEP──去全球化下的創舉
作者:鄧希煒2021-01-14
在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以及去全球化趨勢的大環境下,RCEP的簽署殊屬創舉,可算是近年最值得鼓舞的國際事件。不少研究就已預計,RCEP多個成員國更將是疫後全球復蘇及長期增長的重要引擎。
選戰之後 香江再定位
作者:鄧希煒2020-11-03
綜合美國大選形勢及配合國家政策,筆者早前倡議本港以再工業化為第三次經濟轉型主軸,重拾增長勢頭。
透視下任美國總統對華政策「政治正確」新常態
作者:鄧希煒2020-11-02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扭盡六壬「美國優先」,「股市優先」,務求令股市節節上升;外交上則展開貿易戰,實施單邊主義及圍堵中國。如果特朗普順利連任,他的第二任任期對華政策只會比第一任有過之而無不及。
香港第三次經濟轉型,還等什麼?
作者:鄧希煒2020-10-08
筆者認為,繼1960年代本地經濟轉型至製造業為主導,及1990年代再轉型至金融地產物流等服務業後,必須進行第三次經濟轉型,切勿重蹈2003年沙士後的覆轍,靠旅遊及地產帶動復甦,錯失良機。
慎防疫後民粹復興
作者:鄧希煒2020-08-06
全球疫情肆虐,究竟會令民粹主義惡化抑或提供一個轉捩點?
全球化進化論:過去兩世紀全球化的前因後果及反思
作者:鄧希煒2020-06-05
在去全球化、供應鏈碎片化、機械人取代發達國家工人的趨勢下,環球經濟發展將會疲弱,貧富懸殊會持續惡化,希望不至釀成下一場全球災難。
新冠疫情將加劇世界不平等現象
作者:鄧希煒2020-04-27
新冠病毒的蔓延給小型企業造成極大負面影響。正如我們在西班牙流感和9月11日襲擊事件中看到的,從這場瘟疫中倖存下來的企業面臨的競爭會顯著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