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9:33:5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蔡世鴻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校長。1990年投身教育界,2004年始擔任校長。由於早年於香港大學取得資訊科技教育碩士,多年來一直熱心推動資訊科技教育,現為教育局STEAM小組及小學科學科小組委員、香港考評局及香港公共圖書館管理委員會委員。學校位處深水埗,故積極投入社區服務工作,現為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主席。2016年起加入教育評議會,並於2022年擔任教評會主席。教學方面,為教育局校董課程班導師、教育局新入職校長班導師、浸會大學擬任校長班兼任講師、教育局校長認證評審員及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中央校董。

給家長的信──這個暑假應做的四件事
作者:蔡世鴻2020-07-13
如何善用這個特別短的暑假,追回未學的知識,為下一學年作好準備?就讓我跟大家說說這個暑假最應做的四件事吧!
小學常識科改革建議
作者:蔡世鴻2020-06-08
最近小學發生了「錯解鴉片戰爭」一事,令人嘩然,也有人認為小學的國民教育不足、老師不懂科學、課程呆板乏味…… 作為中學通識科的「前線」,小學常識科實應積極改革。
從危機處理看學校停課
作者:蔡世鴻2020-03-31
在日常工作中,學校有沒有與家長和老師建立互信關係?如沒有,這次停課便什麼都做不了,還有,停課環境不斷改變,學校未必能每事應對,偶有不是,便要家長和老師體諒和包容,那是依靠平日建立的良好關係。
談學校的「守法教育」
作者:蔡世鴻2020-01-24
我們身處法治社會,如學校不教導學生守法,待社會來教導我們的年輕人,到時要坐牢或留案底,代價實在太大了。
談小學STEAM新發展──AI Thinking
作者:蔡世鴻2019-11-19
那麼小學要學什麼的AI Thinking?我覺得要和常識科結合。我認為配合常識科的專題研習,可教授兩個AI Thinking 的主要概念,那就是「數據處理」和「機器學習」。
給家長的信──開學四件事
作者:蔡世鴻2019-09-12
每年的開學日,有些學生上學時會一臉倦容,有些會哭着上學,有些會慢條斯理,舉步為艱。家長不用緊張,這是人之常情,想想我們兒時也是這樣。那麼如何是好?
談小學STEAM新發展──從科幻畫學習
作者:蔡世鴻2019-07-22
以科幻畫來作為STEAM的「A」,簡單又對焦;因為它需要學生討論、探究和互評,以學生為學習中心,大大提升課堂的學習元素。
喋喋不休──談教育界的亂象
作者:蔡世鴻2019-05-03
作為教育界的一分子,我當然希望校長和老師間能互相體諒,互相協調,始終教育界是應該包容和關愛。
回鄉偶書──四天春節假期的見聞
作者:蔡世鴻2019-02-20
香港在創科或某些教育項目上,可能比不上內地的學校,但在品德教育上,還是比內地優勝,因為有家庭和社會的配合。中國人口10多億,只有大家都抱着「自己先做好」的心態,人民的素質才會大大提升。
談小學教師學位化
作者:蔡世鴻2018-12-07
政府能否盡快調整小學的薪級架構,小學老師的薪酬級別狹窄,所以晉升的動力不大,教師全面學位化後,政府除重整薪酬架構,亦需順道拉近中、小學教師的薪酬差距,這是多年來積存下來的怪現象。
結對姊妹學校的難題
作者:蔡世鴻2018-09-28
如要推廣香港學校與大灣區學校結對,首要讓他們知道香港學校的辦學背景,由於過往的發展,他們會常常接觸到具宗教背景的香港學校。
釋放壓力 迎接新學年
作者:蔡世鴻2018-08-28
筆者有五個解壓錦囊,只是提醒大家要注意精神健康,如有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看醫生,在新的學年,在此祝大家身心健康,工作順利。
到日韓看STEM?不如去大灣區!
作者:蔡世鴻2018-05-24
近年不少學校帶學生到日本和韓國看STEM,其實何必大費周章,我們鄰近的大灣區學校和機構,更值得我們參觀和學習呢!
談「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
作者:蔡世鴻2018-03-15
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裏,自2018學年起,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試辦計劃將會恆常化,參與學校每年會獲發15萬元津貼。預計每年額外開支約1億7,000萬元。現在談談這交流計劃的看法。
給教育局長的信──新年新希望
作者:蔡世鴻2018-01-10
絮絮不休,正因為教育下一代,是神聖和良心的工作。
參觀2017創科博覽
作者:蔡世鴻2017-11-05
學生各有特質,未必人人都鍾情科學,而學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育人為本、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不同潛能。
請還我一個平靜的教育環境
作者:蔡世鴻2017-09-15
近年香港政治浪潮風起雲湧,教育界無可避免被捲入漩渦。面對社會爭議,教育局、學校、校長、教師應該扮演什麼的角色?
小學STEM教育何去何從
作者:蔡世鴻2017-08-21
香港的創科教育推行了差不多兩年,從好的方面來看,是百花齊放,從不足來說,是各自上路,成不了氣候。
談小學的家課政策
作者:蔡世鴻2017-06-21
常有校長對我說:「現在家長的思想很複雜,又想沒家課,又想成績好,讀書又豈有不勞而獲?」
DSE家長聯盟
作者:蔡世鴻2017-05-24
多年前我到處問人拿其他學校的Mock卷,估不到現在時移世易,情況也是一樣。
談學校自評
作者:蔡世鴻2017-04-13
筆者在數月前獲邀到佛山的小學帶領學校自評,其中有一次發生的事,很值得和大家分享。 性急的校長 為了帶領學校自評,我已先為目標學校分享了幾節課:自評的理念、工作和效益等。大家來聽課的時候都很投入,但可能因為他們沒有學校發展組,所以每次來的學校代表都不同,今次來的是校長和副校,下次來的卻是另一批主任和老師,像瞎子摸象,變成各人都只學得一部份,未能融會貫通。 這天來到學校自評的第一個重點——訂立學校關注事項,我要求學校的行政小組一同參與。首先,我先和大家熱熱身,引領大家隨意為學校的發展發言,但我觀察到大家在發言前都會望一望校長,有壓力?可能是。第一位發言的是副校,說完了,校長滿意地點點頭,示意嘉許。到第二位主任發言,校長起初讓她說,到後來會加片言數語,代為補充「標準答案」,這時我提醒校長:「校長,不用心急,我們讓老師分享他們的想法,學校關注事項不是由校長一人決定的,是要由下而上,大家一同商議出來。」校長稍為收斂一下;到了第四位主任發言時,只見校長不停寫字,抄筆記?不是,原來是寫紙條給老師,要他們跟着說,我忍不住說:「校長,現在不是問書,我們鼓勵大家共同建設學校,為學校發展而討論,老師是我們的同伴,所以要聽他們的想法。校長,你還是出去忙一會兒自己的工作吧,相信你再回來時,我們已有共識了。」果然校長離開後,大家便開始熱烈地討論。   學校自評之道 前英國首相馬卓安曾指出領導者最緊要的事: 「首先要找同伴,接着是凝聚團體向心力,然後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負責甚麼工作,要如何去執行。剩下的,就是朝着既定目標邁進。」 學校自評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可以歸納如下: 找同伴:記着是「同伴」,不是執行者或下屬,所以校長在制訂學校關注事項時,要細心聆聽每個同工的想法,想學校聚焦發展哪些地方?想學校在這三年來改善甚麼?大家要開心見誠地分享,只有推行大家認同的想法,大家認同的目標(common goals),才可以凝聚學校的向心力。 如何執行:雖然學校的管理團隊可能很有行政經驗,但如何執行和分工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們在訂立關注事項時,除了要訂下目標,更要分組討論,訂下細則來。我們的周年計劃書和科組計劃書便是這在要求下產生的,記着,計劃書還要訂下負責人和檢討的方法,絕不能含糊了事。 向目標邁進:既然有了共同目標和周詳計劃(Planning),接下來的便是推行(Implementation)和檢討(Evaluation)了。 香港學校十多年來堅守着這個PIE理論,學校不停自我完善,取得很好的成果。國內的學校如要透過自評來進步,首先要做的是要有包容的文化,校長要多聽老師的意見,大家成為了「同伴」,協力同心,學校才會越來越好。除了聆聽聲音的氣量,他們也要學會仔細規劃和分工,現在佛山的學校大部份都是半年前規劃學校的工作,要他們訂下學校三年發展計劃,實在奢侈,所以我要求他們成立學校發展組,訂下一年的目標,因為如沒有較長遠的發展計劃,學校發展便不夠具體和聚焦。 聆聽的重要 香港政府嗎?我覺得當前的領導者也要這樣做,要用心聆聽不同界別的聲音,與市民和不同團體成了「同伴」,共同建設香港,香港人才得享安居樂業。最近我體會了一個道理:相同的意見需要聆聽,但不同的意見更要多聽!
小學生選特首
作者:蔡世鴻2017-03-16
今年2月,在我手機收到的資訊,大部份都是關於「特首選情」的。到茶樓坐坐,鄰座的人也在談選特首;回到家裏,往新聞台看看,每天也是特首選舉的報導,觸目所及的、耳邊響起的、鑽進腦袋的,都是選特首的事,救命呀!我要靜一靜,我要抖一抖,最好的地方是哪裡?家裏不安全,茶樓太多人,對,學校是最寧靜的地方,學校是不談政治的,小學生是不懂政治的⋯⋯誰料往禮堂上的壁報瞄一瞄,要命的!標題竟然是「齊來選特首」,但仔細想想,對!五年前學校也舉辦過特首選舉,那是一件挺有趣的事呢! 五年前,是梁振英、唐英年和何俊仁競選的那一屆,我校也來湊湊熱鬧,舉行特首選舉,如何選?說來是頗認真的。   登記做選民 我們是採取一人一票制的,無論你是六年級的大姐姐、大哥哥,還是一年級的小弟弟、小妹妹,都可參與選舉,但最重要的,是要登記成為選民。登記選民的程序不算複雜,同學們只要在指定的一個星期,在小息時到禮堂向負責登記的糾察填交自己的姓名、班別和學號,便可參與投票。那時登記成為選民的同學多不多?差不多全部同學都登記了,可見大家都熱心參與這次選舉。   聽政綱 到投票前的幾天,老師不停在早會上提醒同學要留意新聞,要了解各參選者的政綱和過往工作,要做一個負責任的選民,還未止如此,負責的老師更選了三位六年級的同學,要他們在投票前的一天,帶上紙製的面具,在早會上向同學拉票。扮演的同學挺認真,演說也頗精彩,但台下的老師和同學,看見他們戴上面具,老成持重地侃侃而談,大家都合不攏嘴。第二天早會,同學們分別投票,人們都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我們比現實走得更遠,我們是一人一票的。最後,司儀請校長來個總結,我欣賞地說:「很高興同學們在這段時間的熱情參與,我不知大家選了誰,但我個人估計,今屆當選特首的應該是唐英年先生,幾天後,看看我們同學選出來的結果,與現實的是不是相同?」   結果公佈 到特首選舉後的第二天,老師在早會上宣佈結果:「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梁振英先生當選了本屆特首,那麼我們的同學選中誰人呢?同學們都夠眼光,原來在九百多位同學中,有66%的同學投票給梁振英先生,證明大家的意願與選舉委員會差不多!」 為甚麼我至今仍記得這件事,因為那次我估錯了!雖然同學們的選票不是68.9%,但已是十分準確。 去年的政改未能通過,我們今屆特首選舉仍未能一人一票,但只要我們從小教導學生成為一個有責任的選民,留意參選者的政綱,思考心目中的領袖,有朝一日,當大家都熟識選舉,關心政治,愛護國家和香港時,必能選出一位萬眾歸心的特首。   誰說學校不談政治?
心裏火熱 投身教育
作者:蔡世鴻2017-02-14
教學不也是用生命來感動生命?老師們無私地教導學生,不問回報,每天辛勞工作,一年又一年地看着學生畢業,偶爾在街上遇上已畢業的學生,談談往事,說說近況,已是莫大的回報。
學校管理分享——治鼠與治校
作者:蔡世鴻2017-01-10
校長是一校之長,學校內的每一個問題,事無大小,校長都要正視和處理。
參加兒子的畢業禮 發現自己變了怪獸家長
作者:蔡世鴻2016-12-12
我們從事教育的,偶爾會說家長「太怪獸」,令子女過於依賴,但有時我們也要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想,每個父母都有「怪獸家長」的一刻,只要他們能適時放手,讓子女感受失敗,間中怪獸一次又何妨呢?
原來我真的 out 了!
作者:蔡世鴻2016-11-06
那晚我們言談甚歡,但其實我內心卻是耿耿於懷——原來我真的是 out 了!
如何透過學校管理來減少教師的工作壓力
作者:蔡世鴻2016-10-04
工作壓力來源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別:外在環境、工作環境和個人因素,研究證實,這個工作壓力模式與本地教師工作壓力因素吻合。
在小學推行 STEM 教育的六個建議策略
作者:蔡世鴻2016-09-04
最近教育局撥了十萬元給小學推行 STEM 教育,個人不贊成用作購買服務,如買機械人課程,反而建議大家可以多買一些教具,如顯微鏡和標本,甚至是多買一些科學書籍和雜誌,對推行 STEM 會很有幫助。
在小學推行STEM教育
作者:蔡世鴻2016-07-05
我建議學校在「S」、「T」、「E」、「M」中,只選擇一個來重點發展。如你問我會選哪一個,我一定選擇「Science」。
校長老師票選小學生的六大重要品格
作者:蔡世鴻2016-06-23
那麼誰是敬陪末座,較少人投票的?答案是「尊重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