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呆、放空不可取,學校教育如此諄諄告誡,但研究指出,發呆時,大腦其實繼續在運作,不但讓我們更有創造力,還能提升智商。
朋友邀我去偏鄉一所廢棄的小學,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用途。我們去時,看到教室的水泥牆很高,只有上面一小排氣窗,不但阻擋了光線,也阻擋了窗外的青山綠水,使教室陰暗像監牢。正奇怪為何當年會這樣蓋時,一位資深校長說,「不這樣,學生的眼睛怎麼會在黑板上呢?」
我聽了很吃驚,若要靠高牆來使學生專心,那這學校的教育是失敗的,因為眼睛不能看窗外,也不見得要在黑板上,學生可以發呆啊。
其實,腦袋放空,發呆,什麼都不想時很舒服。但是大部分的老師和家長都不喜歡孩子發呆,只有芬蘭人例外。最近有一本美國人寫的《芬蘭教育》說:芬蘭人認為孩子不是每一分鐘都需要專注在課本上,而且人在發呆時,大腦也是在工作,它在替創意鋪路。
發呆為了更好的明天
這個發現很偶然,神經科學家想知道閱讀時的大腦情形,所以需要知道大腦在沒有閲讀時的情形,才好相比。結果發現大腦在沒有工作時,各區塊也在活化,只是活化的地方跟工作時不同。
這個休息狀態的活化稱為「預設模式網絡」(DMN),大腦一旦不須專注時,便會轉到DMN,好像電腦螢幕休眠,來省電一樣。但是大腦不是在休息,它是從外在的注意轉到內在的認知,DMN活化程度愈高的人,創造力測驗的分數愈高。
研究發現DMN連結得愈密,語言、流體智商、自我覺識、記憶、同理心、道德判斷和想像未來的能力愈強。神經發展學家更發現兒童DMN連接愈強,閱讀技巧和記憶力愈好,同理心和從別人觀點看事情的能力愈強,智力測驗分數也愈高。
但是大腦有病變的人,如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強迫症的人,他們DMN結構就不同,活化程度比正常人低,不過思覺失調症(即精神分裂症)、自閉症者的DMN則是太過活化。這可能是大腦在受損後,為了彌補它所失去的功能,而發展出來的策略。
這些實驗改變了我們對發呆的看法。其實孩子偶爾發個呆,不須用粉筆頭去丟他(那是很痛的)。有人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大腦說,發呆是使人類有更好的明天,因為它促使創造力出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