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和韋基舜兄午飯,談及菜遠牛肉的「遠」字,懷疑究竟是「遠」還是「軟」,或有其他的寫法。韋翁拈杯微笑,叫我不用急,很快便知道真相。隔了幾天,他送了一本由鄒魯題名的《廣東俗語考》給我。作者孔仲南,審校者陳若海,還有江太史寫的序。翻書之後,原來應寫作「菜芛牛肉」。
書載:
芛:讀潤上聲,又讀遠,菜芽也。俗呼草木華(花)初生為芛。
細讀《廣東俗語考》,原來許多粵音確有其字,日久為人忽略而另造新字。其次是粵音粵語中,許多是來自中原語音;更有出自古遠典籍的中原古代文化,十分典雅,也饒有趣味,略為介紹於後:
粵音本字
有些粵音有本字。但已被人忽略或另做新字,今略舉數例:
畀:音比。《爾雅》:畀、賜也。「畀日做咗佢」:言分出一日做事,不拘何日皆可。
簎:讀若吉,以矛剌之曰簎。《周禮》:簎魚鱉。注:以叉剌泥中搏取之。
斫:讀若琢。以刀碎魚肉為丸曰斫魚丸。《說文》:斫、擊也,以刀斬物曰斫。
沰:雨點聲「滴沰」,讀若「狄度」。(度、入聲)。
轉讀粵音
字有本音,有時轉讀粵音。如:
撮:讀若「執」。一撮米。《說文》:兩指,撮也;三指,取也。
落:脫牙叫落牙。「落」,讀上入聲。如「落佢棚牙」。
銖:人蠢曰銖鈍。銖音,「殊」。《博雅》:銖,鈍也。廣東人以銖、薯同音,故人蠢鈍被叫「大番薯」。
麻:眼看不清謂之「麻茶」。粵人說「黑媽媽」乃黑麻麻。
狼戾:讀「郎」(上平聲)「黎」(上上聲),橫惡之意。《嚴助傳》:閩越王狼戾不仁。「唔好咁狼戾」。
粵語用詞
粵語用詞叫法有自成一格的,今舉例。
美叫靚。載叫盛,又叫裝。割肉叫切。水乾叫涸。有餘叫賸。小隙叫罅。
腋下叫胳肋(底)。被蓆叫鋪蓋。潛水叫沒(音味)水。廚房叫下間。聲威叫價勢。
鎗殺叫打靶。蛋半熟叫溏心。中夜作食叫消夜。突如其來叫兀突。
粵語疊字讀音可能另有讀法,不明可向老廣東請教。
空寥寥。實的的。長悠悠。瘦蜢蜢。薄俴俴。酸迷迷。硬弸弸。新簇簇。慌瑟瑟。
粵音來自古代中原
較遠古歷史都說廣東為南蠻之地,何來深遠話音文化呢?原來粵語是唐代的官話,唐詩以粵語朗誦,比用普通話讀更聲韻鏗鏘。現在說的普通話,是滿清人入主北京後,混入北京土話而成,官話的歷史實不及粵語長遠。宋朝的官話則是閩南話。
何以廣東粵語保存當日中原的語音呢?原來早在二千多年前,秦統一中國略定百越後,便謫徙五十萬人戍南方五嶺,與越民雜處。二千年前五十萬人不是小數目,帶來中原語音自然長久流行。後來五胡亂華,中原人多番南遷避難,大量移居嶺南。至宋末陸秀夫奉幼主逃至廣東,尚帶有兵員數十萬,亦散居粵地繁衍延族,中原話語便在廣東流行。可見粵音粵語,其來有自。
地域阻隔產生變音
及後由於時日久遠,地域阻隔交通不便,即使近鄰鄉里,說話時也各有輕、重、清、濁之變音,難免造成粵語後來的變音變調。例如「無」,說成「冇」。「勿」說成「米」。「來」說成「離」。「來我家」,說成「離」我家。
其次,廣東人又多忌諱,講吉利意頭。如口中的「舌」、與「蝕」本的蝕同音,不吉利;便說口中的是「利」。豬肝,因「肝」與乾涸的乾同音,便改「乾」為「潤」,故叫「豬潤」。通書之「書」與「輸」光的輸同音,故稱「通書」為「通勝」。空屋叫「吉屋」。這種變稱說法,老一輩人都明白。
作者按:本文原刊於《文匯報》百家廊,今略作修繕以饗讀者。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