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態度看待高鐵票價

高鐵票價遠比預計高,經濟效益會下跌多少?奇怪的是,政府提交的報告未見提及,支持高鐵的分析也未曾考慮。

回想高鐵爭議當年,我有兩大疑惑。

一,高鐵直接效益來自節省時間,時間成本的計算來自多年前一項交通調查。

問題是搭公交跟駕車不同,乘客不會呆等呆坐,可以玩手機覆電郵,可以用電腦寫專欄,總有辦法打發時間。幾百億的時間成本計算到底有多可靠?後來的發展,是節省時間不再是主要賣點,高鐵更會為香港帶來「無限商機」等間接效益,製造的乘數效應遠超高鐵成本。難以量化,點同你拗?

二,時間就是金錢,買車票也要付出金錢。高鐵效益估算假設票價跟其他交通工具相近,預計有大量乘客轉乘高鐵。

萬一票價遠比預計的高,高鐵的效益會下跌多少?奇怪的,政府提交的報告未見提及,支持高鐵的分析中也未曾考慮。當年美國左翼英雄Ralph Nader寫了一本Dangerous at Any Speed,難道今天香港的高鐵是“Beneficial at Any Price”?

票價增加 直接經濟效益下降

當年的疑惑,今天終於有機會被驗證:香港政府終於與中國鐵路總公司就高鐵票價達成基本共識,到福田票價為80元,到廣州南260元,比預計票價高好幾成。

一直堅持關注高鐵的一地兩檢關注組成員梁啟智認為,政府計算的甚麼乘客量、回報率等已完全無效,可以捨棄。

棄之不用,太過極端。政府教我們要包容政府,我就用最包容的角度看待高鐵票價吧。歸根究柢,這是一個需求彈性的問題。政府最新預測,高鐵平均每年可節省3,900萬小時,且當這個數字準確無誤,票價增加五成,節省的時間會因而下降多少?原本官方算出直接經濟效益為900億元,比興建成本的844億元高。要維持高鐵值得興建的結論,直接經濟效益最多只能下跌6%,需求彈性要低至0.1左右才能成事(這是粗略估計,詳細計算就有勞梁啟智等各方專家了)。需求彈性0.1的意思,是高鐵價格每上升某個百分比,你的需求量只下降其十分一。

談高鐵效益 先要證明需求彈性低

同樣道理,要有可觀的「無限商機」,乘客總不能因票價高而大跌,需求不可以太有彈性。

政府專家要證明的,是在多種交通替代品的競爭之下,高鐵的需求彈性依然極低。一個很包容的解釋,是絕大部分的乘客皆為「高端人口」,偏好比較舒適的高鐵,寧願買貴票也不願轉用傳統交通工具。若果認為這個假設難以成立,政府仍可採用一個比較進取的解決方法:只容許搭高鐵或行路上落廣州。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