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下的微小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是混沌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中國在21世紀初倡導及展開的一帶一路,或許也極有可能產生一系列世紀性的蝴蝶效應。
日本《日經評論》網站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正在迅速改變着糧食貿易的規則。隨着中亞建起新的貨運鐵路網,從上海運輸貨物到歐洲只需大約兩周時間,是原本海運耗時的一半。鐵路的開通,讓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等國都嗅到了機會的味道。
人類發展的有趣邏輯
美國和澳洲一直以來在亞洲小麥市場佔據統治地位。不過,一帶一路倡議的區域聯通或讓美澳的統治地位開始動搖。此前,盛產小麥的哈薩克斯主要出口至烏茲別克和其他鄰國。但現在哈國農業部設定了新目標,在未來3年內,把每年向中國出口的小麥總量提升至100萬噸,這相當於2016年的三倍;與此同時,中方也承諾在2024年前向哈國農業投資6億美元,並增加農產品進口。
一條連接塔什干和喀什的鐵路日前正式啟用。這條路線聯結了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和中國,使吉爾吉斯也加入了糧食戰局。該國總統於10月末宣布了一項增加對中國出口農產品的計劃。
人類歷史的發展,往往存在着一種有趣的邏輯或規律:科技→交通→產業→軍事→政治→社會→文化,最終影響到地區或國家的興衰。
比如,兩千年前,漢武帝派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陸上絲綢之路,即今日之「一帶」,一帶使從中國長安以西,經河西走廊,入新疆再到中亞、西亞,成了當時全球貿易、經濟興盛之地。同時,社會、文化、產業、宗教交流不斷,時間長達一千多年。但如此繁榮興盛的古絲綢之路經濟帶卻被一種新型科技的出現改變了。
11世紀也是中國宋朝開始,遠海航運獲得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人類開始從近海走向遠洋,福建泉州就成了當時全球最大的貿易及經濟中心。15世紀,明朝皇帝派鄭和七次下南洋下西洋,最遠抵印度洋西岸之非洲之索馬里及馬達加斯加,正式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相較於陸地的駱駝,海上航行的大船,無論在運載量及速度上均佔極大優勢,人類的歷史重心於是從陸上絲綢之路轉向了海上絲綢之路,這一轉,就是600年。這600年也是海洋強國的崛起歷程,其勢頭持續蓋過了陸權國家,一直到21世紀。
然後,隨着交通運輸科技的突破,時速可達300公裏以上的高鐵出現了。高鐵網絡在運輸時間、運輸數量及運輸成本上,較之海運,均有相當可觀的競爭優勢,這不僅見於中亞地區與中國之間的農業貿易上,也同樣見於近年來紛紛開通的從重慶、從成都、從義烏開往中亞、西亞、東歐、西歐的貨運列車上。這是科技影響交通再影響產業及貿易的生態鏈,它的影響不僅是顛覆性的(對以往),也是實際性的(對未來)。
在運輸、貿易、產業及經濟外,以高鐵科技為核心的一帶一路也將影響到地緣政治、地緣軍事與地緣戰略。
──就地緣政治而言,後冷戰時期,美、日、澳等西方陣營國家通過重返亞太,統戰一眾中國外圍國家一同遏制中國的努力,將被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逐步地抵銷或化解。
──就地緣軍事而言,陸上的一帶與海上的一路,將通過中緬走廊而串聯掛鉤,使中國在印度洋的珍珠鏈布局得到來自陸地的支撐。
──就地緣戰略而言,長期來看,一帶,尤其是配合了一路之後的一帶,將使幾百年來被海權過度壓制的陸權國家再度獲得巨大的生命力。而在一帶一路同時兼具海、陸兩圈的中國,無疑將取得最大的競爭優勢。
這即是21世紀最大的蝴蝶效應。
原刊於東方財經雜誌微信公眾號,作者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