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一直是傳媒的熱門話題。自殺是極端的人類自殘行為,成功者命喪黃泉,可是遺留給家人莫大的悲痛。相信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明白家人失去至親的個中感受。在很多宗教觀中,自殺是罪惡的,但在部分國家及文化中,自殺有時是具有榮譽感的行為。古時日本人剖腹自殺就是例子,這種武士道精神當然不值得推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神風突擊隊(英語:Kamikaze)」(註1) 正正就是採用了這種自殺式的攻擊行為對抗美國海軍。而在英國有幾宗自殺式的恐怖襲擊,相信施襲者亦具備同樣的心理狀況。
政府推動的措施
就預防青少年自殺的議題,立法會葛珮帆議員在2013及2015年均作出提問。2013年的提問是有關政府在推動家庭、教育和醫療政策三方面的措施、方法及計劃(註2) 。2015年的提問是質詢政府過去五年的工作,當中包括政府所掌握相關的數據、在中小學相關課程引入的內容、向公眾宣傳的信息、增撥資源的做法、參考外國經驗的研究、教導家長及教師如何察覺及提供協助的做法(註3)。政府的回覆這裏不驁。官方有官方的做法,民間有民間的做法。
衞生署於2016年1月推行為期三年的「好心情@HK」(註4) 心理健康推廣計劃。「好心情@HK」有三個主要元素:「與人分享」、「正面思維」及「享受生活」。教育局聯同衞生署於2016/17學年舉辦「好心情@學校」(註5)計劃,加強在學校推廣心理健康的工作。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學者最近在報章撰文(註6),指出「在學生自殺案例當中,約15%曾在他們的社交媒體帳號發帖留言提及自殺念頭。這些留言正是他們發出的求助信息和警號。」,並「提倡利用網上數據協助防止自殺工作……,研發一套預警系統,檢測有自殺風險的留言信息」,以便向有自殺風險的用戶及時提供援助。香港城市大學「正向教育研究室」提出種種運用正向心理學於課程及活動安排的建議,給老師作參考。雖然這些建議不是正面說明作為醫治抑鬱症的方法,但這些建議確是預防抑鬱症的良方妙丹。
自殺的原因經常歸咎於精神障礙,其中一種常見的病症是抑鬱症(註7)。抑鬱症是一種病,會影響日常生活和行為表現。情緒低落並不等同抑鬱症,只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 (註8),這種感覺會隨時間淡化,人的情緒亦隨之回復正常。兒童和青少年表達情緒的能力仍在發展中,有時未能具體地說出自我真正的感受。抑鬱症的徵狀包括身體、情緒、思想和行為四個方面。身體最明顯的病徵是食慾的改變和失眠;情緒上感到絕望,甚至對過往有興趣的事物不再產生興趣、情感遲鈍、缺乏積極性;思想上變得消極負面;行為上變得孤僻、不願參與活動、反應緩慢。更嚴重的情況是患者妄想、有幻覺、言行錯亂,甚至有自殺傾向。認知行為治療、團體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和藝術治療都是常見的治療方法。
為預防心理問題的出現, 正向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 的理論應運而生。正向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沙利文博士Dr. Martin Seligman。正向心理學的特色是發掘、培養和發揮個人的長處和潛能,即是指提升個人抗逆力、建立成功感、增加積極情緒、投入生活、與別人建立良好關係、積極面對人生的壓力和挑戰,活出更有意義及豐盛的人生。正向心理學的理念包括六個美德(virtue)和二十四個性格強項(strength) (筆者按:這六個美德和二十四個強項有需要作另文論述)。正向心理學作為預防學童患上抑鬱症的策略取向是家長和學校所認同的。當然在正向心理與香港競爭文化之間,家長和老師在養育及教導學生的過程中要取得平衡殊不容易。
作為家長和老師,及早識別有抑鬱症的學生,並加以善導,確是有效預防學童自殺的好方法。當然家長和老師必須有清醒的頭腦,具備泰然駕馭都市壓力的本領,才能作出合適的誘導,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攜手合作,預防學童自殺,是香港社會的共同目標。為救救學生,大家是否願意多提建設性的意見,一齊為社會注入正能量呢?這才是香港的福祉。如何為社會注入正能量?這既有思想上的潛移默化,亦有付諸實踐的行動。社會的氛圍改變了,得益的是整體。
註1:筆者當年的中國歷史老師教得非常好,所以神風突擊隊這個概念還牢牢記得。網媒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對日本武士的切腹自殺文化有詳細的論述。不過筆者不是歷史學家,未能評定當中的觀點。
註2:有關立法會葛珮帆議員在2013年的提問內容及政府的回覆,有興趣的讀者可瀏覽以下網址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311/06/P201311060245.htm
註3:有關立法會葛珮帆議員在2015年的提問內容及政府的回覆,有興趣的讀者可瀏覽以下網址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10/14/P201510140527.htm
註4:有關此計劃內容,可瀏覽計劃的網頁http://www.joyfulathk.hk
註5:有關此計劃內容,可瀏覽計劃的網頁
http://www.edb.gov.hk/tc/teacher/prevention-of-student-suicides/index.html
註6:見《明報》2017-12-15葉兆輝、成鈺琳、程綺瑾《善用人工智能 為防自殺出一分力》的撰文
註7:有關抑鬱症的定義,讀者可參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冊(DSM-5) 的陳述,教育局及醫管局聯合編寫《認識及幫助有精神病患的學生─教師資源手冊》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資源手冊。
註8:讀者如有興趣,可再作延伸閱讀,黃以謙醫生的著作《泰然駕馭都市壓力》對了解抑鬱症很有幫助。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