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勝出與淘汰
如果一個現代社會擁有嚴格的競賽規則、公平的競爭環境、優勝劣敗的文化,這三個條件,這個社會就能在人才、創新、科技、產品等方面,不斷出現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壯闊場景,這就會是一個充滿生命力與競爭力的進步社會。美國是當前最接近這個境界的國家。
經濟學上的一個重要法則──比較利益──也就可以在生產因素(人力、資本、技術……)自由移動下,實現人才與企業的勝出與淘汰,使得全社會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近20年來的台灣,儘管已享有自由、民主與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但使人失望的是,有兩種人對民意的檢驗及市場的裁判反應遲鈍與冷漠。他們就是選民已經不再有興趣的政治人物,與正在被市場淘汰的企業人士。
(二)八年大限
有一些政治人物,一旦有權有位(不論中央或地方,民代與官派董事)就絕不放棄,並且用盡方法戀棧。輸了選舉的,要爭取下一次;任期已滿不能再選的,就另闢戰場;靠各種關係獲得的職位與高薪,就不斷以各種方式(包括政治獻金)回報。這些人物所爭者不是政策與政績,而是人脈與金脈,民主政治變成了分贓政治。理應選賢與能的選舉,居然也會出現「壞」者為「王」,「好」者為「寇」的現象。
另有一些擁有強烈使命感的政治人物,在一次又一次的選舉中,證明自己愈來愈少有選民支持時,還要堅持興風作浪;使得全體人民因此負擔了太多內鬥與偏見的社會成本。以兩岸三通而言,各種民調指出:企業界有半數以上希望實現三通,但是就有極少數人士強烈反對,至今未通。
辜振甫先生有一句寓意深長的話:「下台的背影要優雅!」徐志摩更寫下了《再別康橋》的瀟灑。
面對「民意如流水」的台灣,政治人物不要再硬拗。人生,除了追求政治權力,還有太多值得做的事,以及太多不值得做的事。
他們應當想想:權力再大的美國總統也只能做兩任,做八年。八年之中,可以呼風喚雨,但不能為所欲為;八年之後,也就不得不變成平民,安於平凡。
也許對任何掌有重大政治權力的人,要有「八年大限」的規定(包括民意代表)。做得好的,八年不算短;做不好的,八年已太長。
近二十年來的台灣社會,受人尊敬的政治人物太少;但還是出現了幾位值得尊敬的大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本領之一,就是能夠掌握市場商機,開拓市場潛力。
(三)失敗是生命的重生
當企業人士全心全力投身於一個事業,面對持續的虧損,當然會想到艾科卡(Lee Iacocca)的「反敗為勝」來激勵自己,會借重《執行力》一書的方法來改善企業,會運用傑克.威爾許《致勝》中的理念來改變一切。
但極大的可能是:所有這一切的補救都已經太晚了。往下沉的船,已危在旦夕。對一個虧損中的企業負責人,最痛苦的決定:就是痛下決心,為了減少更多的虧損,關門清算。
被譽為「世紀CEO」的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就指出:「不能賺錢的CEO,第一個就要被裁掉。」
在企業失利中,再苦活、再白等、再讓虧損擴大,對股東與員工,是犯了第二次的罪過。因此,只剩下三個選擇:
(1)承認錯誤,辭職謝罪。
(2)痛切檢討,等待另一次機會。
(3)想出可以賺錢的新商業模式,東山再起。
今天台灣社會中充斥了破產邊緣的企業(傳統產業、高科技、媒體、出版業……)。他們在愛面子、不服輸、最後一搏、相信運氣等各種因素相互影響下,就是不肯承認失敗,結束營業。更可怕的是,在破產前夕,有人鋌而走險做出各種犯法與不道德的行為(如捲款潛逃、詐欺、假帳、假貨……)。他們以為結束營業,就是結束生命。事實可能剛好相反,結束一個失敗的事業,對個人就是生命的重生;對全社會來說,更可能是福祉的增進。
(四)不能在位置上「永續經營」
社會沒有明快無情的淘汰機制,就無法新陳代謝。單靠「退休」來更新,速度上還是不夠;愈有權力的人(不論是政府或民營企業),做得不好,就要趕快換掉。
國家、社會、企業是需要永續發展,但是有權力的人,絕不可以在位置上「永續經營」。因為權力使人腐化、傲慢、貪婪、自私;幸有「富不過三代」的「自然」法則,否則貧富差距會更嚴重。是否社會上更應當出現「權不過二代」的另一個「人為」法則?
引起社會不安的政治人物,最後的貢獻,就是早日退出政壇!產生虧損的企業人士可以自我安慰:個人的撤退,就是社會的進步。
這真是一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年代。
在現實世界中,快走下坡時,善意的忠告是:見「好」就收;已走下坡時,更重要的忠告是:見「壞」更要收。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