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起已停止了一報刊長達五年的選稿,亦因此有機會可把過往的一些文章再整理,並於《灼見名家》平台上與大家分享。這次發布的文章,是去年底應劉瀾昌老師的邀請,於年初為回歸所撰寫的,現原稿記錄於劉老師的新書中(【1】)。 筆者上月亦再次採用此文,參加上在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的「2017 年廣州學國際論壇」,與眾多來自不同地方的學者交流研究心得,以下是略經修飾後的版本:
筆者於八十年代初投身於銀行的外匯操盤業務,這個行業相對冷門,發展則一日千里。雖然辛苦,機遇也多。回歸前二年,幸運地當上了這個被譽為最神秘部門的主管,站在財資業務的最前方,目睹環球金融市場的數個大浪。
曾撰文,記於《香港精英嘉言—回歸十年共說現在未來》(【2】)結集冊內,題為〈回歸十載.財資業務變化萬千〉,內容四大部份描述「回歸歡欣.金融風暴來臨」、「利率飆升. 一役難忘畢生」、「通縮年代.投資幻變精彩」、「中國興盛.香港持續繁榮」,從標題可感受首個十年的重要變化。
本文除了回顧這些年頭的重要事件,也希望帶出未來的機遇與構想。藉着環球經濟的新形勢、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長遠目標、以及香港可扮演的角色提出一些金融發展觀點。
時間飛逝,轉眼經歷了二十年,期間經濟反覆多變。
回歸當年,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地區經濟像被山賊洗劫,影響深遠;2003年,香港發生沙士疫潮,經濟陷入谷底;十年過後,美國次按危機在2007年被推至高峰,泡沫翌年引爆;當美國停止救市,新興市場資金收縮,新危機或於回歸20年後再現。
經濟周期,真的那麼湊巧。十年循環,難道這又重逢?
亞洲風潮與中國角色
199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的大日子,亦是亞洲金融風暴襲擊之時。在〈回歸十載〉內的描述:「導火線則是國際狙擊手在背後輕波作浪。……外圍金融風暴的震盪,最終蔓延至香港。國際炒家從四方八面夾擊本地各個不同金融領域,對沖基金如按自動櫃員機般,予取予攜,令股市、期指、即期外滙、遠期外滙、……幾陷崩潰邊緣。……1998年10月23日可算是回歸後首年最沉重的一天,恆指直插一萬二千點,單日跌幅超過10%,當天港元利息飆升至三百厘,嚇人的高息,窒息了一切商業活動。」
中央強大支柱擊退國際炒家。狙擊手的彈藥再多,必須面對香港和中央兩關。中央除了在硬實力有着龐大的外匯儲備外,更擁有令基金經理必須畏懼的軟實力。這方面恐怕不是一般公眾能容易體驗,那就是誰來衝擊,中國市場可將其列入永不受歡迎的黑名單。有趣的是,這些軟實力不用公開表述,基金經理卻會自行評估及受制於這個大市場的發展魅力。
國家雄厚消費挽救香港蕭條。2003年的沙士疫情,香港出現戰後鮮見的「死城」般經濟蕭條,不上街、避市集、無前景、往外逃,經濟一蹶不振。就在絕望之際,國家在回歸月份推出「自由行」措施(【3】),內地市民開始往境外消費,令香港經濟回暖。隨着疫情受控,香港擁有大量人民幣,也孕育及扮演了全球首個經營人民幣的境外市場。
北京龐大外匯擔當負責任國。2008年的金融海嘯,起因源自美國經濟大帝的次級按揭貸款。過度信貸,虛擬資產用作抵押貸款;積極推銷,有毒金融產品轉入全球。泡沫最終在9月份由高評級的雷曼兄弟破產而引爆,累及各國。美國自保採用「量化寬鬆」,惟沒有外匯管制的氾濫資金卻離美轉往新興市場。美國為首爭相貶值,僅人民幣力挺獨撐,協助東南亞各地迴避危機。
中國頑強經濟抗衡亞洲危機。2014年退市停止量寬措施,奇怪的是美國這刻才獲得資金。愈強調緊縮或加息,美國吸資效果愈明顯。這邊廂,東南亞則大量外匯流失。2017年美國新總統就任,力推高息顯示經濟復甦。不顧國際困境,大「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恐怕加深亞洲各地的經濟困難。亞洲金融風潮山雨欲來,中國頑強經濟能否再當白武士?
香港與新興市場抗衡經濟壓力,面對問題日見複雜。除了來自美國的影響外,環球經濟都患上了怪病。
環球衰退與經濟迷惑
今天社會呈現一種「經濟新常態」,每次衰退後反彈力度都不足,一次比一次為低(圖一)。
經濟反彈,難越前次高位。美國為例,上世紀末起開始進入經濟新常態,就算2008年海嘯後的所謂復甦,也僅僅是百分之二點多而矣。至於日本,在七十年代前,經濟是雙位數字的增長,其後只剩單位數值。進入本世紀,任何的反彈皆是單位數字的初端。
經濟迷失,降息無助復甦。新常態的另一景象是經濟迷失,日股在1989年沉淪,日經從近40,000點下墜,三度跌破10,000點低位,超過三分之一世紀(37年)都無法重回20,000水平上發展。千禧年代前夕,以「零」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但十多年來經濟依然一潭死水。去年初,破釜沉舟地實施「負」利率政策,市場仍然無動於衷。多年來,採用負利率的國家包括了丹麥、歐洲、瑞士、瑞典和日本(【4】),奇怪的是,沒有一個帶來經濟迅速回升的好消息。
經濟深淵,染遍發達國家。金融海嘯期間,由「發達國」組成了「經濟弱勢社群」的歐豬五國(愛爾蘭、意大利、西班牙、希臘和葡萄牙),部分甚至淪為破產危機的國家。當年的大不列顛今天也曾被描繪為第六個「歐豬」國家,在經濟水深火熱之際,公投脫歐,英鎊來個世紀笨豬跳。美國經濟長年沉淪,總統競選承諾一再求變,結果財赤急升,經濟未見重大驚喜。
人類社會患了什麼病?經濟學者未見破解學說。點評中的上述各國都是現代化強國、自由市場、民主體制,人民擁有高度話語權。然而,經濟每況愈下,深陷泥濘,無法自拔。
中國倡議與海絲自強
可以解釋,西方經濟基數都不低,(資源、資金、人力資本等)驅動元素和紅利已耗盡,高位難再大幅攀升。
選票交換,民粹福利左右。深入再看,今天社會失去了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1776)所指的經濟增長動力:當每個人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國家便會富強。現今西方,賺錢(貪婪)對大多數人來說並非人生目標;活在當下,追尋想理反成社會主流。民主制度下人民可以用選票交換社會福利,導致不工作也可獲取不錯的生活質素,鼓勵金字塔下的大多數基層可以側重追夢。隨着政府換屆,情況變本加厲,一人一票令西瓜靠大邊,哪管國家財政已病入膏肓。
國際合作,尋求解藥良方。解決經濟困境,推動經濟發展,嘗試矛頭轉外,加強國際合作,2013年南韓提出歐洲合作的「歐亞倡議」,2014年歐盟交通部長宣布建設「泛歐鐵路」,印度的「香料之路」、蒙古的「草原之路」,2015年澳洲的「北部大開發」,2016年沙特阿拉伯的「2030願景」等等。這些想法與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都十分近似,針對經濟開出藥方。
向外拓展互相拉動,終是一個突破的思路。一帶一路希望透過國際和平合作,跨越地域疆界、時空年代、經濟差異、多元文化的不同維度發揮各自優勢、改善經濟、互利共贏。
地區交往,消費強化經濟。再看東南亞經濟圈,美元的影響在過往都是絕對重要。今天特朗普推行「美國優先」,令東盟休想再依賴這位昔日強國。區內各國需自力更生,拓展地區經濟。中國在2016年底補充「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想法,從另一角度加強統籌協調。通過學術、研究、旅遊、體育、宗教、藝術、電影、科技等等無盡形式,加速民心的人流交往,實質上等同提升本區的內部需求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一頭馬車。
無論如何,西方世界經濟江河日下,新金融危機就在眼前,尤其對於東南亞來說,中國多年來仍是最負責任的政府,中國倡議一帶一路將有利各國淡化西方和美元的影響。而香港身處中國與東南亞的海路絲綢銜接點之一,可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
【1】 劉瀾昌、何亦文,《粵港澳共融:實現創新區域發展》,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1日
【2】 《香港精英嘉言──回歸十年共說現在未來》,香港:香港工商專業協進會出版,2007年6月,140頁至144頁。
【3】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英文簡稱為CEPA)於2003年6月29日簽定,當中包括在2003年7月28日起推行港澳個人遊(即「自由行」),東莞、佛山、中山及江門率先可申請到港,當年再擴大申請城市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惠州、上海和北京。
【4】 各國負利率實施的年份:丹麥(2012)、歐洲(2014)、瑞士(2014)、瑞典(2015)和日本(2016)。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