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雪林說戰國域外知識

蘇雪林認為上古文化如希臘、印度、希伯來、天方,都不是閉門造車創做出來的,其來有自,應予重視。

蘇雪林(1899-1999)筆名綠漪,是民國初年著名的散文家。當時與冰心齊名,被稱為兩位「冰雪女作家」,一時瑜亮。她在北京高等女子師範畢業,後赴法國留學,回國後任蘇州東吳大學、武漢大學等教授。1949年到香港,翌年赴法國巴黎研究神話。1952年到台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任教,著作甚豐,成為研究西亞神話權威,此中著有四冊《屈賦新探》,近二百萬字。

因研究屈賦而醉心域外文化

1938年蘇雪林在武漢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史,寫有研究戰國時代屈賦的筆記。1942年衛聚賢為吳稚輝八十祝壽,向她邀稿出版古史專號,於是她將《天問》筆記加以整理,以便交差。既然打算刊出,她便到圖書館借了《山海經》、《淮南子》,以及漢代各種緯書來參考。後來發覺屈賦中有許多外來哲學、宗教、神話成分,便再到圖書館借取原版的埃及、巴比侖、亞述、印度的神話來參閱讀,愈讀興趣愈濃。像受到感召一樣樂此不疲,埋首於中外神話和傳說。

1943年她開始研究域外文化,最先是「《天問》裏的舊約《創世紀》」。蘇雪林在撰作的《天問正簡》中自述研究的心得。先說一般人認為中國是文明古國,文化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在漢代以前,從未與外域溝通。但她認為在夏商以前,中土便曾與域外高度文化接觸。第二次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即戰國中葉,屈原所處時代,希臘、波斯、西亞、印度等文化大規模傳入中國。有許多外國學者和宗教家,親履中華,著書講學授徒,鼓吹各種學說,造成戰國時代文化鼎盛局面。

《屈賦新探》之一:屈原與《九歌》。
《屈賦新探》之一:屈原與《九歌》。

蘇雪林認為《天問》是亂簡

蘇雪林既認定傳下的《天問》是亂簡,便決心把它重新排列,要回復原狀。對於認為《天問》亂簡,蘇雪林並不是第一人,但在她悉心揣摩排列之下,竟然出現有系統的章法和切合和應聲韻。她把自己重新排列內容的《天問》稱為「天問正簡」。整理後全篇分五段,每段文句各有定數。

《天問》的原意應是「問天」。而上天尊貴無比,不能問天,故改稱「天問」。《天問》不是記敘文,全篇都是問題。但作者用意非向人詢問,而是設問,由問題而引出事態的答案。蘇雪林發現天問約有178個問題,作者本身已有答案,這屬於寫作上引出答案的一種寫法,亦非中土人士愛用寫法,域外文章風格甚濃。民國三十二年起她將《天問》文句重新編排次序,整理前後三十年方定稿。認定《天問》是「域外文化知識的總匯」。

西亞域外學者紛紛來華

域外西亞和印度學者何以來華呢?蘇雪林認為當時西方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侵略歐非亞三大洲有關。因中西亞以至印度地區戰事連連,生靈塗炭,難覓淨土,學者遂結伴避亂到東方。而齊國當時國力強大,繁榮富庶,不啻東方樂土,盛名之下吸引大量波斯、希臘、印度學者來華。像鄒衍(又名騶衍)高談海外見聞,言及天下大九州、大瀛海,引得時下中土智士嘖嘖稱奇,便是其中之表表者。燕齊方士斯時齊集於鄒魯,實非無因。

蘇雪林突破前人見解,認為前人咸以中國古遠文明文化獨步天下,引以為榮,光宗耀祖。若主張許多中國文化源頭自外而來,會影響民族感情,影響國人自尊自信而成中國文化罪人。但學者應追求真理,蘇雪林認為上古文化如希臘、印度、希伯來、天方(阿拉伯),都不是閉門造車創做出來的,其來有自,應予重視。

許多人認為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始為唐代之景教,蘇雪林文章說開封有兩石碑,稱「一賜樂業」碑,一碑說宋代傳入我國,一碑說周時已入中州。多認第二碑不可信。「一賜樂業」今譯以色列,以色列人宗教更似周時傳入,春秋戰國時已為人所知。今日聖經中阿伯拉罕,古稱「阿無羅漢」。而戰國時代人類女祖公認稱女媧,相對即後來聖經所譯之「夏娃」。

《緯書》及《道藏》受正統學者屏棄

其實研究中國上古文化,只讀儒家經書實在不夠,不應忽略道家經典《道藏》,也應多參考佛門經典。而漢代出現一部與經書相對的《緯書》,更不可忽略。漢代《緯書》多域外傳來的寶貴知識,而正統儒家學者都認為是荒誕典籍,不鼓勵後學閱讀。如《緯書》中〈言地動〉載「地恆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緯書》又說「日有九光」。劉師培說「而隋禁緯書,亦為蔑古」。蘇雪林說若從六經,二十四史中窺探中國文化全貌,實不如逕從《道藏》收穫之豐。《漢書天文志》所言天文有可與西洋天文相印證者。黃道十二宮,全世界文明古國若合符節,曆法亦大同小異。皆因古巴比侖神話散落全球,許多民族的宗教和神話傳說都受古巴比侖蘇美爾民族傳下的神話系統影響。

中國文化存活世界民族文化

其實中國是世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許多證據中國乃四者中之小弟,故承傳上古域外文化亦不足為奇。而中國文化最具價值者是今日世上唯一源遠流長的活文化,遠非其他三者可比。我國又何必一定要以自創為榮呢?中國文化是活文化,且是一張寶網,不僅貫通了數千年的歷史社會,還將世界幾支幾流派的古文化包羅其中,能不說其偉大嗎?比中國更古遠的文化,乃藉中國文化而得到彰顯,不是更值得中國人驕傲嗎?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