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結合互通 冀完善對接平台

——科技一帶一路與灣區建設圓桌論壇之一

大灣區創新不僅僅是科技創新,還有體制的創新、路徑的創新;是次圓桌論壇聚焦灣區發展的建設,5位嘉賓發表對平台和體系完善、資金與產研結合、大灣區一體化的展望。

編按:香港科技園公司與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國科控股)於2017年11月30日合辦科技「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論壇,設有圓桌論壇環節,主持人為港科院院長暨創院院士徐立之。

對話嘉賓有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行長韓寶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深圳市寶安區委書記姚任、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和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徐立。圓桌論壇題為科技「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內容摘錄如下:

徐立之:大家都應該了解一帶一路和大灣區,今天的論壇主題主要是「建設」。現場的5位專家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地方,在這個課題上面,可以和大家分享你們已經做了什麼、還希望做什麼嗎?請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

(左起)徐立之院長、韓寶興行長、樊建平院長、姚任書記、黃克強先生、徐立先生(香港科技園公司提供)
(左起)徐立之院長、韓寶興行長、樊建平院長、姚任書記、黃克強先生、徐立先生(香港科技園公司提供)

科創生態:體制創新、源頭競爭

韓寶興:從銀行,尤其是我們國家開發銀行的角度來講,我們希望有一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服務體系,類似一個開發銀行的開發性金融服務體系。從開發銀行過去的實踐來看,做這個中長期的投資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們未來發展的基礎性的東西,包括基礎性的產業。這和今天我們所說的「科創」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理解香港大市場、小政府的環境,政府的錢不是那麼好用的。作為開發性金融,我們在過去搭建了一些政府性平台,借助政府信用,利用市場化的手段來做。我特別希望看到,能在大灣區搭建信用平台,取得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信用支持。

徐立之:大灣區裏有不同的城市,在一國兩制的體制下,你覺得在資金流動等方面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韓寶興行長說:「一些對外投資的方向性指引對資金投向有清楚界定,可使『走出去』、『一帶一路』業務更健康地發展。」
韓寶興行長說:「一些對外投資的方向性指引對資金投向有清楚界定,可使『走出去』、『一帶一路』業務更健康地發展。」

韓寶興:資金的流動,在政策上來講,國家一直在利用外資,所以錢進來應該說是沒有任何障礙的。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資金的流出入方面就更方便了。所以沒有什麼障礙。如果說資金的流出,從內地到香港或者境外,實際上也很是很方便的。最近我們看到有一些對外投資的方向性指引,有一些是鼓勵的,有一些是限制的,對資金的投向有一個清楚的界定,可以使「走出去」、「一帶一路」業務更加健康地發展。香港更是一個籌資方便、企業上市便利的地方,我認為是非常好的。

徐立之:樊院長,你最希望看到什麼?

樊建平:我想看到河套落馬洲地區──包括河套地區到深圳灣地區──希望河套地區到屯門地區能盡快做科技創新,發展高技術產業。

科學技術發展主要靠人才,相比深圳,香港在獲取國際性人才方面有很大的優勢。深圳也從「孔雀東南飛」1.0版進入到「海歸」2.0版,但是轉到3.0(外國人到深圳去研發)就有很大障礙了,因為深圳沒有香港在生活品質、社會保障、子女教育、養老等方面的優勢。深圳產業有向源頭競爭的要求,如果香港能挑起這個頭來,對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升級也是有很大幫助的。我特別希望河套落馬洲地區能盡快地發展,從科技開發開始,把整個科技產業發展起來。

樊建平院長:「科學技術發展主要靠人才,相比深圳,香港有很大優勢,可以挑起一個頭,把整個產業發展起來。」
樊建平院長:「科學技術發展主要靠人才,相比深圳,香港有很大優勢,可以挑起一個頭,把整個產業發展起來。」

姚任:「科技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這兩個都是國家戰略,要做好一帶一路首先要做好粵港澳大灣區。要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就要做好「9+2」,更要做好香港和深圳的工作。香港和深圳的合作不能切成一個板塊,連接它們的就是寶安。

現在,新經濟的一個熱烈現象就是金融與科技的擁抱。剛剛樊院長提到落馬洲要盡快發展起來,其實香港的各界不應該僅僅把目光落在香港、落馬洲,因為科技和金融的合作僅僅放在落馬洲是放不下的,而我要解決的是在哪裏擁抱,怎麼擁抱。(眾笑)

黃克強:我們科技園的工作就是建立一個生態圈讓在香港做科技創業的人有一個完善的生態圈來做他的研發。生態圈由三部分組成,市場、人才和資金,這三要素是每一個科技企業都需要的。

我希望科學園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才,更希望有一兩家大的企業在這裏落戶,這是我們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希望看到的結果。

香港的欠缺

徐立:回歸20周年以來,香港經歷了一些變化。1997年之前,香港從教育課程轉向研究的課程。各大學花了大量的力氣去吸引海外一流的人才,提高了香港的學術地位。香港在創新領域還是領先於中國大陸的。香港在教育方面打下來了深厚的基礎,吸引了內地一流的本科生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充實了香港創新產業的基礎。

20年過去了,從企業的角度看,現在的發展一定是研究和產業的一個深度結合

目前來說,香港的基礎研究有一定的人才儲備,有很好的專利保護,但是對於實際的產業來說,還是有欠缺的。我們最希望看到粵港澳大灣區裏人的流通。只有把更懂產業、更懂業務的人來回流動的通路打通,才會帶來資金鏈的流通,甚至是業務的流通。我在想是否能在粵港澳地區形成一種新的「護照」概念,使人才流通變得更加容易,更能促進科技的發展。

徐立之:你剛剛已經說到我要問的下一個問題,挑戰。你希望看到人的流通,這是一個挑戰,剛剛韓行長說沒有問題,沒有挑戰,現在再問韓行長一遍沒有沒有挑戰?

挑戰:資本?城際互動?速度?轉化?

姚任書記:「大灣區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還有體制機制和路徑的創新,如能解決這些問題,這個論壇的價值也就出來了。」
姚任書記:「大灣區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還有體制機制和路徑的創新,如能解決這些問題,這個論壇的價值也就出來了。」

韓寶興:剛才沒有回答第二個問題,現在再說一下我們做了什麼。從開發銀行的角度來講,科創是戰略型新興產業,截至去年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貸款餘額達到了8,223億元, 佔10萬億貸款餘額的7%-8%。這8,000多億都用到哪裏了呢?綠色低碳、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包括移動通訊、集成電路、新型的顯示器等,包括高能裝備、軌道、海工、航空、智能製造和新材料等。

過去做的投資和貸款這種聯動實際上門檻不高,最核心的要有資本。資本、槓桿和貸款之間需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創業和高科技轉化的困難之處在於資本從哪裏來。

徐立之:所以挑戰是找到好的題目,好的投資項目?

韓寶興:資本的解決很重要,銀行不只是負債貸款,更要帶動資本,補充資本,一方面我們借錢,我們更鼓勵利用PC(內地「PC基金」一詞與「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權投資」一概念相關)、VC(Venture capital,創業資本)增加資本。此外,搭建政府信用平台,建立中長期的開發性金融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徐立之:樊院長,你的挑戰是什麼呢?

樊建平:有人認為三地三個政府,三個關稅區,使人不能流、物不能流、錢不能流,但我覺得這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政府幹得有些慢。香港在人口、土地等因素方面要優於新加坡和以色列,現在的人民和政府也都比改革開放以前有錢,而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快,要幹得快。

姚任:挑戰很多。粵港澳大灣區開發性無庸置疑,創新性也無庸置疑,但說到城際的互動,還不夠,還得快。灣區的資源、經濟總量規模、各種優勢基本沒問題,但城際之間,政府之間互動不夠,硬的對接、軟的對接不夠,這就是挑戰

此外,大灣區創新,不僅僅是科技創新,還有體制機制的創新、路徑的創新,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這個論壇的價值也就出來了。

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一帶一路的出口在中國,中國也是最大的市場,我們需要結合「研」、「發」,將產業鏈搞起來。」
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一帶一路的出口在中國,中國也是最大的市場,我們需要結合「研」、「發」,將產業鏈搞起來。」

黃克強:人才、資金和市場帶來的挑戰都是老生常談。我認為最基本的問題是產品的轉化

我在兩星期前參加了上海一個關於工業互聯網的論壇,其中一位講者說”I’m not afraid of technology disruption. I’m afraid of business mode disruption”,也就是說他不擔心科技的顛覆性,而擔心業務模式的顛覆性。一些成功的企業不見得在科技方面有顛覆性,但卻在商業模式方面有創新性。

香港的科研是很強的,但香港的科技轉化能力的確是一個困境。兩個星期以前,有一個叫H50的投資隊伍來科學園,他們說香港科學園的公司科技很紮實,但業務模式和上海,北京比是落後的。香港公司在科技方面做得很紮實,但是中下游轉化成果這一業務還需要改進,還有許多需要做的。在香港這個環境裏面,一帶一路的出口在中國,中國也是最大的市場,在這過程中,挑戰與機遇並存,我們需要結合「研」和「發」,將產業鏈搞起來。

徐立之:徐立有沒有補充的?

徐立:我之前也去過硅谷;要問硅谷為什麼能夠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科創中心,其中政府做了什麼,其實政府沒有做什麼,選硅谷這個地方是因為氣候因素好。其實粵港澳灣區天氣也挺不錯的。香港就有700萬人口,粵港澳帶來10倍的人口,這肯定是一個灣區的好處,當時我們在內地大力發展的時候常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哪裏的企業?」

灣區一體化:流通與補助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徐立先生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徐立先生

徐立:相對來說,這些城市的邊界被人為地放大了。比如你是廣州的企業,你來深圳發展我就要想一想。企業的本質是如何更好地做產品,怎樣帶先進的生產力。既然我們有講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這麼一個概念,那麼我希望城市和城市之間的boundary(界線)可以模糊,形成一體化

我剛剛講到「意識流通」,其實也是這樣一個概念,如果一個公司從廣州搬到深圳,會受到很大的阻力,如果真的能形成大灣區這麼一個概念,統籌地一體來看,企業一定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展

徐立之:所以說在大灣區「9+2」,至少城市之間要打通。我自己覺得在大灣區我們各自精彩,在現在的轉型之中,大家都認為科技創新是一個中心。香港在科技研究等一些上游基礎性方面做得很好,而深圳以及其他9個城市則是在製造方面有優勢,要怎麼打通通路,串通上游和下游。

徐立:我再補充一句,我們時間比較短,發展比較慢,早起沒有接觸政府,但我們知道深圳及其他城市有一些金融行業計劃和政府補助計劃,有一種情況可能是香港創新技術,服務於深圳周邊的供應鏈,最後在廣州落地的某一個鏈條,是不是可以形成一個絕對的幫助?各地政府是否可以將資金拿到一個大的平台上,把需求方、供給方和中間的鏈條補上,只要雙方認可,這樣的補助可以加速產業發展。

本系列文章:

林鄭月娥:結合創科 認準方向 冀年底簽一帶一路協議

楊偉雄:孕育頂尖科研 邁向一帶一路

張景安:「帶路」輝煌與全球命運共同體

傅育寧:華潤在產學研的實踐與前瞻

馬蔚華:科技金融之戀和香港創業前景

「9+2」結合互通 冀完善對接平台——科技一帶一路與灣區建設圓桌論壇之一

平台支援 科企落戶 應用場景尋契機——科技一帶一路與灣區建設圓桌論壇之二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