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1:01:5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北京清理低端人口的前因後果

撇除歧視因素,北京對外來基層人口的清理行動,其實是有跡可尋。

上月18日,北京大興區發生一場造成19人死亡的大火。翌日,北京當局立刻開展以「安全隱患」為名的清理行動,對市內出租公寓等外來人口聚居的地方,進行全覆蓋的清查行動,將低端人口趕出北京城外。清理行動採用斷水斷電斷燃氣的粗暴手段,令被驅趕離開住所的男女老幼在嚴冬中徬徨無助,激起輿論強烈反彈。逾3千名知識分子聯署向中央高層發公開信,要求當局處理這宗「違反憲法和嚴重踐踏人權的惡性事件」。

官方否認有低端人口之說,也不同意清理行動是「驅趕低端人口」。但源自形容從事低端產業的人群的低端人口,最早就是出現在官方媒體上,亦在北京市政府文件及民間宣傳標語中(例如「清退低端人人有責」)廣泛使用。

對新時代中國的考驗

撇除歧視因素,北京對外來基層人口的清理行動,其實是有跡可尋。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北京須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2015年,《京津規劃綱要》提到在2020年將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以內。現時北京人口已接近2,200萬,而常住外來人口佔800萬。

回顧中國近年經濟發展過程,就像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大量來自農村的低學識人群湧往城市找尋新生活,而他們從事的基層工作對當地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隨着經濟轉型及配合城市建設,規劃人口及限制外地低技術人群進境變成無可避免,關鍵是在過程中如何對受影響的家庭作出妥善和人道的安排。

習近平主席宣讀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其中一條是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條方略包括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共同富裕」以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這場清理行動引起的後果,短期而言是提醒當局毋忘社會主義照顧弱勢社群的初心,以及中國幾千年來的仁愛精神。長遠而言,中國如何在發展中理順城鄉差距及貧富懸殊的矛盾,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公義」,會成為中國能否真正進入新時代的嚴峻考驗。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