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上月公布了策略發展計劃(2018-2028),冀在未來十年成為一所領先亞洲、立足世界的「硏究型博雅大學」。計劃中三大優先策略為:「為學生提供最佳學習體驗」、「聚焦發展三個重點領域」(創意媒體、健康與藥物研發、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和「建立雄厚實力」(當中包括開展「人才100」計劃和校園設施擴展計劃)。浸大將於3至5年間從全球招聘100名助理教授級或以上的學者協助拓展新領域研究,以加強大學在教學和研究上的實力。
20場諮詢 訂定3大發展策略
校長錢大康表示,3、5年的發展計劃對大學來說並不足夠──就算能見大學的進步和改變,也看不到長遠的前景,而20、30年的計劃則太長,故發展計劃以10至15年為期則最適合。
錢大康指出,發展計劃於一年半前開始討論,談了半年才開始成形、寫成計劃(put on paper)。他表示,計劃從一開始的1.0版本不斷修改,終稿為7.0版本,關鍵地方如「願景」和「使命」裏的某個字也有時會斟酌討論一個月,他形容計劃「完全是集體創作」,是在過去20多場諮詢與教職員、學生、校友、支持浸大的人士(supporter)探討而得的。
在闡釋首項優先策略時,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博士提出,大學教育界有一個大家都不懂回答的問題:「學生畢業後有4、50年工作、7、80年的個人生命,而世界瞬息萬變,科技、藝術等等也不斷發展變化,到底大學教育該如何裝備學生?」
周偉立指出,沒有人有水晶球可預視5、10年後世界變得怎樣,但目前主要趨勢有全球化、自動化、人工智能發展等,故希望大學教育能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對社會的承擔,幫助他們畢業後過一種對世界有貢獻、對自己有意義的生活。
全球視野、跨文化體驗
為此,浸大將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到外地交流實習,並會推行多元共融的招生政策、採納多元創新教學法以加強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國際視野,務求讓每一位學生在校內校外也有最好的學習體驗。他表示,目標是每一位浸大學生也有機會離開香港到外地交流或服務,有時間長一點的經歷,並提及錢校長希望浸大能在5年內做到這一點。
周博士表示,要推行這樣的發展策略,對學生的支援方面要有很多配套,並以「南亞裔學生獎學金」和去年開始推行的「第一代大學生獎勵計劃」作例子,說明校方希望支援學生,讓他們不受家裡財經狀況或自身限制影響而得不到這些海外學習機會。
創新思維、跨學科能力
浸大又計劃透過收生策略讓校園變得多元化、國際化。周相信收生背景多元化一點,有助激發學生新思維和創意、對學生學習體驗有利。他指出,浸大現時非本地、非內地學生約佔1%,希望海外學生人數比例在5年內增至10%。他又指,外地來的交流生現佔學生人數30%,希望5年內增至60%。
浸大亦正大力發展體驗式學習,在10月成立了「創新服務學習中心」。中心會配合不同學系,在課程裏加入一些體驗式學習的元素或者學習經歷,讓同學了解社會問題、發揮創意。
周續指,這種課程的性質設定為跨學科,因為沒有單一學科能全面解決社會問題,而這些課程正好讓同學運用自己本身的專業背景配以跨學科思維解難。
跨學科研究:健康與大數據科技
錢大康提到,發展計劃所聚焦的「健康與藥物研發」一範疇涵括不少科目,有中醫藥、化學、生物學、體育學、浸大持續教育學院的護理課程等,而社會科學學系中有關ageing(老齡化)的研究亦屬此範疇。他續指,社會科學和社工學系做研究也很常用到大數據。
在發布會上,錢校長提到浸大連同11月29日在北角新開張的中醫藥診所,共有16間中醫專科診所,覆蓋網絡是本地大學中最廣的。 他指中醫學系在「健康與藥物研發」發展範疇中進行的「drug discovery(藥物研發)是西方的」,不過研究會以中藥本草為本(herbal based),又指大數據有助浸大中醫學系進行臨床研究。
至於「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Data Analy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X)一研究領域,錢校長指,AI人工智能、大數據為現時大潮流(hot topic),希望浸大從電腦科學、數學學系做起,把這種科技知識的應用帶出來,在其他學系也做相關的應用研究,例如在商學院的應用有blockchain(區塊鏈技術)、網絡安全等,全都在商業範疇起到關鍵作用。他又表示即使是人文學科,也可以做與數據分析相關的研究(digital humanities;數位人文學)。
被問及校方會否為增強教研實力而在教學人員的論文產量方面設下指標,錢大康指論文數量並非是次發展計劃所立下的指標,「因為每個學科的論文研究量都不一樣,Creative Writing (創意寫作)那些(研究項目的形式)是出版書刊或者寫詩的,所以(研究成果)無法用數量來衡量,我們不會計算論文字數是多少、(創作內容)有多少句」。
開拓新領域須增聘人手
錢大康指出,「聚焦三大研究領域」和透過「人才100」計劃增聘人手這兩項發展策略的重點,在於聘請全球最好的教授來幫助浸大開拓在跨學科新領域的教學。他指以前每個部門只專心發展自己範疇的東西,但有教授提出音樂系和電影相關學系的同事(分別屬文學院和電影學院)一起工作、希望設計「電影音樂」課程,而要就這樣的創意行業來設計一個課程,要多聘3、4人負責課程發展,故浸大在人手上若不「加碼」,就衝不進新領域、教研活動進不了跨科別的領域。
他其後又指訂立「創意媒體」(Creative Media/Practice)等3大焦點研究範疇一事最能體現校方如何從20多場諮詢中聽取教職員和學生意見,形容校方是次決策有「既bottom-up,又top-down」的特點,稱校方製訂策略時兼有「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兩個面向。
甄選聚焦研究領域的準則
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黃偉國則補充了校方訂定三大重點範疇的幾個準則。
他在會上補充說明,浸大10年發展計劃的research cluster(焦點研究領域)不是憑空想出來的,並選取「2014年研究評審工作」(RAE Exercise 2014)的4星評級比率來說明浸大的相對優勢,指浸大在數學學系方面比港大中大更優勝,而中醫學系除了在RAE 2014得到理想的4星評級,更廣獲社會認同,「外國許多專家都覺得很好」。他又指浸大有香港唯一的電影學院和唯一的AVA(Academy of Visual Arts;視覺藝術院),這些範疇的教學都是浸大獨特優勢。
黃偉國舉了以上例子說明發展計劃希望將這些範疇的專才(expertise)串聯在一起,令浸大可以在一個領域裏領先,成為香港甚至亞洲最好,再長遠一點可能甚至在世界上佔一地位。他接着解釋,選出來的範疇都是有潛質在5年內變成 flagship programme(領先課程)的,例如浸大的中醫研究就有潛質成為這領域裏全世界最好的研究。
第二,甄選焦點範疇是希望善用校內的現有優勢(existing strength),「有了很好的基礎,就看看有沒有那麼多同事、critical mass來做這件事」。
校園發展和配套
浸大行政副校長暨秘書長李兆銓進一步介紹10年計劃中,「建立雄厚實力」策略所包含的校園配套設施發展藍圖,宣布浸大將在聯福道的前李惠利校舍北面用地興建新的校園設施,提供1,700個宿位和7,000平方米教育空間。他指2017年《施政報告》裏面提及的一筆120億宿舍發展基金,當中浸大款項足以支付宿位建造的成本。他表示,興建計劃從前年開始諮詢,最後決定興建一共四期的宿舍,而且很重視教學空間的設計,現選方案之所以成為 chosen scheme,是源於其獨特理念。
他指校舍擴展部分在空間上採用 螺旋形(spiral) 設計,希望這樣的空間鼓勵師生互動。新校舍另一特色是很多空間是互通的(interlocked),有很多地方讓同學聚在一起討論。他表示希望這個發展計劃得到立法會的支持。他形容計劃萬事俱備,一拿到宿舍發展基金撥款後,就可以上馬,5年內可以建成。
錢大康補充,大學要發展,基建配套方面的發展也要配合,才能有足夠的地方興建辦公室、宿舍和教學空間來多請全球優秀的教授來浸大教學、實現招收更多外國學生的計劃, 並形容這樣的發展策略為「兩條腿走路」。
發布會內容/問答摘錄
(記:記者 錢:錢大康教授;黃:黃偉國教授)
記:如何執行計劃和達到目標?
錢:增加海外學生佔總學生人數比重、增聘人手等等都有明確指標,這次計劃不只是一個理念上的文件,是實際上有時間表、路線圖、預算、指標的(行動)計劃。希望十年內跟着指標做,不是一定「死跟」,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指標會每年審視,做得快一點當然好,如果一開始做得比較慢那就再作調整。
現時計劃頭幾年有很明確的指標,而5年後的指標目前則比較模糊,頭幾年若達不到的目標就繼續做。如果發現算錯了、事情做得不好或者需要修正,每兩三年審視一次,希望向前行。
記:招聘細節與師資分配如何?
錢:國際招聘不是新事物,20年間香港的大學也如是招聘,浸大不是從來不作全球招聘而忽然向世界各地研究學者招手。
每個學系實際增聘多少人的詳細計劃還在研究當中。有些學系有一大半(同事)都快退休了,就會想聘請一些年輕的同事,而整個部門都很年輕的話,有可能希望請一位較senior(資深)的來領軍。
記:聘請100位教授,人力資源將如何分布?
錢:小部分招聘名額會給在三大範疇以外做得很好的。有同事退休或者忽然離開,而我們找到好的應徵者,也會聘請。「人才100」計劃所增聘的人手中,有小部分教席會是現有職員退休或離職後須補回的空缺;退休的話還比較容易計算,離職的就無從預計。不過,不會所有退休的教授都同一年退休,可能是這一年3人、下一年6人。退休要看看退休的是哪位教授,有的會多留兩年,有的會早走,5年間可能合共有20多位,可能100人裏面也包括那20位,會再計算一下。
記:教職員與學生的參與程度如何?
錢:這個計劃有充足的根柢,同事很喜歡做,所以(發展這三大範疇)就是由下而上的,做了20多場諮詢。諮詢過程推出了一個概念,而所有事情都是計劃好的,計劃好了就實行,更加多同事一齊參與時,反而可以一起構思,因此,既是由下而上,也是由上而下,同時發生,同時推行。
記:有了3大焦點領域,校方會否給壓力教職員盡量和三個重點範疇的研究項目合作?其他不包括在內的學科會擔心不受重視、繼而萎縮嗎?
錢:不會的,例如我是Computer Science(電腦科學)的,你叫我去做Creative Arts(創意藝術)我是做不出來的。
我們的教授和學生很有自信,而且有很多途徑和校方討論,所以有20多場的諮詢,11月28日的簡介會便有約200人出席。
記:有沒有配套令校方很有信心能吸引環球頂尖創意人才進行第一焦點範疇的教學?
錢:相比商學院的招聘,浸大在創意產業方面更容易招聘人才。一來這產業全球人才濟濟,二來香港是個東西文化交匯的地方,而且香港現在推行的,比如說西九項目等等,有一種吸引力。香港在亞洲,有一個西方跟東方(文化)的衝擊,創意和藝術方面是很interesting(有趣)的,連剛剛聘請的視覺藝術學院總監莊藝勤( John Aiken )教授,是從英國來的,也這樣跟我說。當然不是想找誰就能請到誰,可能面試見了100位應徵者才找到一位,但在創意文化方面,很多人對來港教學和做研究很大興趣。
記:「人才100」有沒有落實時間表?教員的角色如何?
錢:所有教授都是做教學和研究的,一定會教書,然後也做研究,教學和研究並重,不會分開。再來就是 服務,即做有服務社區意義的項目或進行科技知識的轉移。
要增聘100助理教授級或以上的新同事,不是很確定3至5年就能做到的;3年是個很緊逼的指標,如果說10年就跟3年不一樣,因為請一位學者來教學,可能要面見100位應徵者才能找到10多位合適人選,而10多位裏面可能最終只有幾位新老師能確認到浸大來教學,甚至百裏尋一也不出奇,而新同事確認了合約也可能要一兩年時間才能真正到校開始教學。校方現正與各部門磋商,將招聘職位分類、開始找合適人選,要到明年第一二季度才開始面試。
記:能否再說說 critical mass這一點?
黃:不同的department已經有不同的同事了,可能組織起來已經達到critical mass(足夠人數)了,所以現在第一件事就是,為什麼要建立這個焦點研究範疇?就是看看有多少同事在這方面有興趣,然後我們再評估我們有沒有critical mass,或者我們有足夠的人了,但中間會不會有什麼銜接問題?如果有的話,我們請人的時候就會補上這些不足,讓他們串連在一起做研究,從而對社會和世界有影響。浸大並不希望把資源全盤放在基礎研究上。
記:能否再說說訂定3大焦點範疇的策略?
黃:我們是比較 application-oriented(應用為本)的,這一點是將我們跟其他大學區別開來的。AI人工智能方面,浸大更注重應用而不是理論方面的研究,其他大學多是注重寫software(軟件)來enhance AI(強化人工智能),我們則注重application(AI人工智能的應用)。比如說健康信息科技(Health Informatics)方面,我們可以做。社會科學系裏,有一批人可以什麼的話,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用AI來發展他們的科目。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