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04 2025 04:37:5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粵港澳大灣區──中國近代全球化互動的發源地

粵港澳令人緬懷的光榮革命歷史,應成為發展大灣區的激勵力量。

我自1970年到史丹福大學以來,以三藩市灣區為家。今日華南發展的複雜形勢和機會,可追上三藩市灣區。我們理解粵港澳大灣區,不可脫離現實,也不可忘記歷史,可從數個層面看過去500年粵港澳發展的歷史基礎。

休戚與共同撈同煲

粵港澳是親兄弟、近鄰,唇齒相依。以颱風為例,吹向香港,又過澳門,最後到廣東內地,三地都掛風球。不幸出現疫症,三地互相感染。看自然地理,不可以拆分你我,大家都是喝珠江水長大的。三地家族、同鄉、同宗、同源,在社會網絡、人際接連,加上嶺南文化維繫,我們都是母語廣州話的粵語幫。

經濟民生方面,看基本的生活和生存統計數字,三地不但是最重要的經濟合作夥伴,繁榮穩定休戚與共、同撈同煲的夥伴關係。

近代中國與西方的互動,與粵港澳有極大關係。1513年,葡萄牙人來屯門,希望到廣州開發貿易。1537年,葡人在澳門落腳。當時中國與西方關係,集中與葡萄牙在粵澳交往。廣州與澳門合作無間,利用葡人在澳門的環球網絡,由廣州去澳門,再去馬尼拉,然後船隊去北美洲西岸。墨西哥、秘魯出產銀,來中國換取絲、茶、瓷器,大量白銀由墨西哥經馬尼拉,澳門流入中國,造成明朝中國銀本位貨幣的金融經濟,影響東亞貿易。

西方傳教士帶來的不只是宗教思想、語文等,更傳入新科技,槍炮器械、天文地理知識、航海繪圖學等。澳門是天主教傳傳入中國的渠道,可見中西文化交流合作的成果。今天的農曆,為何冬至永遠是聖誕前的三天呢?就是明朝的西方傳教士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到南京見明朝皇帝所要求的,從這微小的事情,就可見中西文化交流合作的成果。

中西的交流是在珠三角發生,1500至1700年,是第一波全球化,是當時葡萄牙/西班牙的重商主義,在南大西洋海外探索市場發展機會。因葡萄牙是保守的天主教皇室國,以「租客」身份到澳門,與明朝較易合作,中葡間沒打仗,澳門是租借地,中國沒喪失主權。這是海上絲綢之路中西交流的開始。所以粵港澳的重要性不是始於1978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令廣東先走一步,而是500年前;中國與當時第一波全球化的西方接觸,西方利用珠三角作為中國市場入口點。

化消極為積極

香港的開發意義很多,是象徵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香港的出世紙是1842年的《南京條約》,這是代表第二波全球化,亦即英美基督教、北大西洋,新式工業化,趨向全球軍事經濟擴張的帝國主義。英國取代西/葡,成為當時的海上霸權。但在廣州貿易吃虧,沒法平衡與中國買賣,唯一方法就是大規模輸出鴉片,透過兩次鴉片戰爭,採取軍事威脅,取得香港和九龍半島割讓,後來新界99年租約,開發中國市場,這是改寫中國近百年歷史的不平等條約的開始。香港百年開發,引入英式制度。英式開發中國經濟,佔據香港是中國的損失,中國流出白銀買鴉片,與葡澳時代白銀流入的貿易優勢不同。1982-84年的中英談判多矛盾衝突,要兩年多才簽署《中英聯合聲明》,97年回歸把象徵帝國主義侵略的不平等條約畫上句號。相反,葡萄牙沒侵略中國,兩者歷史關係友好, 1900年義和團事件的八國聯軍,葡萄牙沒參與,葡萄牙在中國本土沒有殖民地,里斯本承認澳門是中國領土,沒堅持在澳門的主權,所以中葡較容易解決澳門問題。可見,珠三角的歷史因素是中國與近代西方交往的兩版本。

中國現利用澳門500年與葡萄牙文化的匯合,由2003年發展中葡語系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以澳門為總部。中國與非洲的貿易額,80%就是與安哥拉的石油貿易。最重要的拉美國是巴西。中巴關係是葡語國最重要的,把安哥拉(Angola)、巴西(Brazil)和中國(China)三個國家的首個英文字母串連起來──ABC ,就明白澳門重要性。珠西已有500年外貿歷史。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後碼頭,就是澳門。1841年以後,英人開發香港,珠東才開始起來,這第二波環球化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在40年前,鄧小平改革開放,在深圳珠海加強發展,廣東的改革風氣領全國之先,成功把過去的消極因素變成積極因素。

光榮革命歷史

17世紀以來華人海外移民歷史,澳門是當時華人往南太平洋及拉美的重要輸出點,80%的海外華人是粵人,世界華人的僑鄉總部是珠西五邑。廣東人的世界不只是省港澳三地,要加上海外2,000多萬粵僑。香港最大的匯豐銀行(The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 ,中文名意指「僑匯豐盛」,是以香港去發展中國的海外網絡。港澳本身的人主要是粵人。英國在香港、上海第一批洋行船務買辦,也全是粵人,當年在由英國管理的上海國際租界貿易,理應由上海本地幫包辦,但他們只佔半壁江山,另一半也是粵人。上海四大公司:先施、永安、大新、新生,全部都是粵幫。1927至37年,上海市長全是粵人。抗日戰爭14年,能夠勇敢抗日的第一炮不是在瀋陽九一八,而是1932年1月28日,廣東十九路軍在上海抗日的滬淞戰役,十九路軍得到當時在上海的粵幫工人、商家、學生、報館,全力支持,除了香港、澳門、廣東市民傳送物資外,身處北美、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廣東幫的僑胞大力支持。民國時期第一次阻止日本侵略救國的就是廣東人。

這只是粵港澳歷史光彩一頁,中國20世紀四大革命──孫中山領導的兩次(反清/國民革命),和共產黨領導兩次(1924至49年;1978至2017年)──全都以粵港澳為發源地。

如此值得驕傲的愛國傳統,令人緬懷的光榮革命歷史,應成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激勵力量,希望粵幫要團結努力。2047/49年,是港澳特區50年不變過渡期的終止,屆時港澳的一國兩制模式,可能面臨新的轉化台階。港澳要作戰略發展的自我重新定位。這個有豐富歷史基礎,及日益強化人際、地緣、社會文化配合條件的粵港澳大灣區,催化融和推動,「一小時生活圈」同城化,區域性命運共同體的合作。這是一個值得積極投入的長遠策劃,為港澳、為粵九市共創21世紀的奇蹟。到時可能全球化第三波來臨──泛太平洋亞洲/大中華合作時代。如果粵港澳大灣區能充分錯位突破發揮,成為第三波全球化的核心地區,這會是華南的新黃金時代。

陳明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