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香港的勞動力人口匱乏,但由於國內局勢動盪,一次又一次運動或事件發生後,導致一批又一批人帶着技術和資金來港,香港的工業才逐漸發展起來。例如上海紗廠當年就連同紡紗機器一併搬到香港,令香港逐漸發展起紡織業。
隨着香港經濟逐漸發展,本地廠商由山寨廠起家,生意愈做愈大,更陸續接到外國訂單,由於生產勞力充裕,訂單價格比別人低,所以非常有競爭力,更值當時內地推行改革開放,提供不少機遇給有心人。有不少早些時候逃來香港的勞工投身製造業,他們看準時機,身體力行毅然返回內地設廠大展拳腳。由於他們本身與內地同鄉有深厚關係,雙方可說是一拍即合,在批地設廠及聘請當地工人方面都可謂無大困難,於是內地工廠便愈設愈多,生意愈做愈大,這都是中港兩地的歷史因果造就而成的。
廠商的眼光與膽色
其後,內地設廠的成本日漸高漲,於是驅使不少廠商由深圳一直往北移,近年內地決心整頓破壞環保的惡行,大幅改善國家長久面對的環境汚染問題,加重廠商的成本。加上國民生活的大幅度改善,薪金的負擔亦不斷上漲。這一切的一切導致不少港資企業轉往成本更低的柬埔寨、越南、緬甸和孟加拉等地方。
但遠赴異邦重新創業,艱苦不為人知,要由零開始與當地人打交道,說服他們撥地建廠房,而訓練員工亦要花上巨大的心血,不是一般打拼多年的廠商所樂於面對。所以我們對排除萬難在這些新興地區成功更再重新創業的廠商,不得不佩服其眼光和膽色。
至於其他廠商,國家現在倡議的一帶一路是絕對值得仔細考慮的方案。至於另外一個的「大灣區」倡議有待更詳細的披露,但看來亦是另外值得考慮的良方。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