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女子北魏馮太后

——入幕之賓皆忠誠的漢化推手

柔然進犯北魏,馮皇后召回藏身羌部的哥哥馮熙領兵與柔然軍隊交戰,大獲全勝,洗掉馮家當年恥辱。

傅庚生在《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中引南北朝作品「楊白花歌」,說「情深而韻永」。楊白花歌詞: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

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春去秋來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裏。

作者引文如下:梁書載「楊華少有勇力,容貌雄偉,魏太后逼通之。華懼及禍,乃率其部曲降梁。太后思之,為作楊白花歌,使宮人連臂蹋足歌之,聲甚悽惋。」事說北魏太后戀俊男楊華,楊不從,懼禍而逃亡到南朝梁國。太后以楊花代表楊華,思憶而作楊白花歌,以表懷念悲痛之情切。「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果然抒吐哀切情真之句。其時魏太后不過壯年,後人有說其多情,亦有說其淫放,相傳乃北魏靈太后作。本文所說的馮太后,有近風格,更為曲折精采。

年幼入宮    歷盡世情

馮太后(442~490)名馮淑儀,祖父是北燕皇帝,父親是北魏的降臣,乃出身貴冑,但身世傳奇。北魏大將軍馮邈帶兵征討柔然,戰敗投降,帝誅殺馮家老小。侄兒馮朗被賜死,朗子馮熙逃到羌族保命。女兒馮淑儀幾經波折,八歲以帶罪之身入宮為小婢。因聰慧機敏,成了少年皇子拓跋濬伴讀。

後來年僅十三歲的拓跋濬稱帝,為文成帝。馮十一歲被選為貴人,繼而為皇后。文成帝不拘民族成分,用漢族出身的能臣,對馮的影響不淺。馮氏幾年間從卑賤的宮女,一躍貴為天下國母,可說一步登天,而她早諳世事,洞悉人情,故並無驕矜之色。

柔然進犯北魏,馮皇后召回藏身羌部的哥哥馮熙領兵與柔然軍隊交戰,大獲全勝,洗掉馮家當年恥辱。文成帝年僅廿六歲時英年早逝。火祭之時,馮皇后哀傷下縱身火海殉情,被侍官李弈救出。馮之殉情,可能感到命途多舛,無所依靠,生而無戀。而重生後,彷彿有所頓悟,人生態度大有轉變。

十二歲的獻文帝繼位,馮被尊為皇太后,臨朝聽政。此時的馮太后心智已趨成熟,無論才識、氣度還是政治經驗,已非少女時代可比。她立即設計鏟除了陰謀篡權的重臣乙渾,穩定政局,遂還政於帝。獻文帝妃李夫人生了拓跋宏。按北魏祖制效漢武帝,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為太子,生母皆被賜死,以防母貴子幼,專擅朝政。馮太后見長孫拓跋宏生母已死,便全心照顧教導孫兒。獻文帝親政以後,貶斥了不少馮太后寵信大臣,提拔一些對馮太后不滿的人,結為心腹。

殺戮賞罰,決於俄頃

北魏鮮拓跋氏本為遊牧民族,無甚男女之防,貞節觀念亦淡薄。文成帝死後,廿餘歲年輕的馮太后不耐衾寒淒冷,寂寞度日,便選偉岸俊儀男子為伴。李弈曾在火海救出馮太后,又儀表堂堂,善解人意,因而深得馮太后寵愛,經常入侍宮中。及後李弈與兄長被誣,獻文帝藉機下令殺死李弈兄弟,提拔誣告者李欣為尚書,參預國政,使馮太后難以容忍。

獻文帝本好黃老釋道之學,愛與士大夫和沙門談玄理,表現薄富貴,厭國政。皇興五年(471年)禪位給五歲太子拓跋宏,即史稱之孝文帝。十八歲的獻文帝則做太上皇。後太上皇不禁寂寞,國務要向他奏聞,又與外國使節交往,惹得馮太后不滿,公元476年太上皇應召晉謁馮太后,被伏兵擒拿,強行軟禁。隨後去世,都說是馮太后加害。

馮太后聰明果決,於深宮長大,體會到皇宮內隱藏着的爭鬥與殺機,磨練到再非溫柔婉順,而是果斷決策,擅於權術駕御群臣。獻文帝死後,政局又動盪起來。為了長治久安和鞏固權力,馮太后整頓朝綱,恩威兼施,表現高超的政治智慧。

首先,馮太后殺死誣告死李弈兄弟的李欣,以謀叛罪誅殺孝文帝外祖父南郡王李惠一族。而然,有大臣因獻文帝被害憤然拔刀自刎,馮太后不僅不怪罪他,反而下詔嘉獎他的節義,是非分明。馮太后又除掉令人痛恨的貪官,處置貪贓的外地刺史,樹立了朝廷整頓吏治的良好形象。一些為官清正廉潔者,則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賞賜。

馮太后再次親政後,扶植賢能之士做親信,委為心腹。更毫無顧忌,選拔不少偉岸男子為其新寵,組成效忠她的核心。其中有拓跋氏貴族,漢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內廷宦官。漢族名士不少是她入幕之賓,寵幸之臣。太原王叡,隴西李沖。便是能臣之表表者。馮太后明察多智,殺戮賞罰,決於俄頃,朝廷上威福並作,人人誠心效忠。

悉心栽培幼主  成就孝文帝功業

馮太后曾感到孝文帝過於聰慧,擔心日後對自己不利,想要廢掉他。嘗有宦官對馮太后搬弄是非,說孝文帝的壞話,馮太后盛怒之下,把他痛打了一頓。但孝文帝默然接受,並不申辯。終於馮太后被孝文帝的純良感動,此後以一個慈祥祖母的身分栽培這位至性的皇孫。

馮太后看着孝文帝一天天長大,親自作了《勸戒歌》三百餘章和《皇誥》十八篇,作為他學習和行為準則,治理天下的要理。馮太后在生活上厲行節約。臨朝之初,她就下令禁止各地上貢鷹類鷙鳥。平日穿戴,皆是縵繒(沒有花紋裝飾的絲織品)。至於膳食,僅在一種寬僅幾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來的食譜減少十分之八九,杜絕了奢侈鋪張,使孝文帝也養成了節儉樸素的性格。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四十九歲的馮太后死於太和殿。她臨終遺旨安葬要務行儉約,陵內不設明器,瓷瓦之物皆不置。但孝文帝終於以國君的規格安葬祖母。其後孝文帝遷都洛陽,全面實行漢化,改革大業發揚光大,馮太后亦當瞑目黃泉。

馮太后是漢人,極力推行漢化。她是一系列改革的實際主持者,真正的領導人。馮太后在實踐改革中,盡可能讓孝文帝參與,使他得到鍛煉。後來事實亦證明睿智的孝文帝確是可堪造就之材。

身後評價兩極  事實造福乾坤

馮太后身後評價兩走極端,有認為她荒淫狠辣,有認為她才幹卓越,目光遠大。她的生命軌跡,唐代武則天與之有極相似之處。而從民生角度來看,馮太后之可敬,因為她不是只為權力而利慾薰心的後宮女人,而是擁有宏觀政治理想,興邦興國,勞心勞力的偉大政治家。在南北朝的血腥暴亂時代,她的出現不啻造福社稷,使到許多平民百姓在較安樂的日子過活。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