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屬大勢所趨,因其優點是低成本、高效率和高價值,能幫助企業提升營運績效,但隨着大量初創企業(startups)湧現,各國政府意識到創新實驗也有風險,故推出「金融沙盒」防範,令金融科技前景添上哀愁味道。筆者認為,西方國家或亞洲地區(包括香港在內),沙盒的設計都適宜容納更多創新空間,才能真正促進科技潮流的發展。
港金融科技落後多國
有研究本港金融科技發展的調查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首100大金融科技排行榜(FinTech 100 list),頭十位都是中國、美國、德國及英國的創新企業,香港榜上無名。安永會計師樓亦有數據顯示,若以4分為滿分計算,英國以容易合作、資料齊全、有影響力的項目的優點獲得滿分;本港則以欠缺清晰度和透明度、欠缺創新推動致阻礙產業增長,足見政府支援不足,故只獲1分。
筆者認為,金融科技是不能忽視的時代趨勢,其發展不止影響科技及金融機構運作,而是整個社會及個人層面。本港擁有國際金融中心美譽,金融又是重要產業支柱,若政府繼續欠缺軟硬件資源支援創新企業發展,恐怕10年後的國際金融地位將會不保,經濟增長亦會出現嚴重落後。
事實上,金融科技的美麗面目,中西方國家有不少企業都心裡有數,舉例內地的金融創新發展十分迅速,最為本港投資者熟悉的,一定是以P2P信貸聞名的陸金所、主要經營網絡保險業務的眾安保險,這些都是非常火紅的創新企業,但筆者卻未能在本港找到相似成功例子。
當然市場上亦有聲音質疑,這些金融科技來去都是做信貸,但筆者的看法是,它們能夠成功,全因填補了傳統銀行接觸不到(或根本不在乎),對貸款擁有需求的微型客戶。而且,傳統金融機構與初創企業的關係亦存在不少美麗幻想空間,除了互相競爭和取代,其實也能交換資源進行合作,實踐階段性的雙贏。
監管保守削弱發展空間
然而,所有創新事物都需要自由空間發展,如果監管非常嚴苛,則多厲害的科技也是無用武之地。而筆者認為,本港的「金融沙盒」問題正是闊度不足、傾向保守、只容許嘗試存款及支付相關服務;同時不允許獨立於銀行或認可機構以外的初創企業,開展創新金融服務。
若政府有心推動金融科技,筆者建議新的沙盒,宜展現更多包容,釋放更多空間允許初創企業或非銀行類的金融機構參加,並開放存款支付、投資及保險範疇等,都可在沙盒內進行測試,並設立協助企業與各監管機構協調的角色,以實際有效措施重新建構金融科技的基本生態系統。
原刊於《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