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明叔叔與聖保羅堂

陪伴了不少兒童成長的王曦(加明叔叔),以94歲高齡安然離世,在教育生涯譜上完美的休止符的他,在中環聖保羅堂舉行安息禮。

近日重臨中環聖保羅堂,祭台後面的五扇聖像玻璃窗依舊透射出明艷色彩,但此刻心情卻不一樣,因為這次是參加「加明叔叔」的安息禮。加明叔叔原名王曦,是香港第一代電視兒童節目主持人,因他在1958年已加入麗的映聲,負責表演布偶戲,1963年開始以「加明叔叔」之名在中文台主持兒童節目《快樂生辰》,直至1970年代後期,陪伴了不少兒童成長。

懷念加明叔叔

然而他最大的成就是任職學校音樂老師時,作育英才。出生於廣州的王曦,抗戰勝利後進入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主修戲劇,兼讀音樂。1949年初來港定居,先後在金銀業貿易場學校和聖公會聖彼得小學任教音樂,1962年轉到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一直任職至1986年退休。他於50年代已率先將價廉易學的牧童笛引入學校,令平民學生有機會接觸音樂,可以隨時隨地吹奏中西樂曲。他帶領過不少學生參加校際音樂比賽,贏過無數獎項。

他一生熱愛音樂教育,退休後並未言倦,繼續到不同學校義務任教。年屆90仍長途跋涉由馬鞍山家中到港島薄扶林的心光盲人院,指導失明人士演出。他散播了無數音樂種子,桃李滿門,塑造了許多人包括其兒子「Harry哥哥」的音樂事業。今年8月28日他以94歲高齡安然離世,在教育生涯譜上完美的休止符。

王曦在廣州時在浸信會領洗,來港後在聖公會何世明牧師的引領下,到中環聖保羅堂參加聚會,1954年由何明華會督(Bishop Ronald Owen Hall)按手堅振。喜歡話劇的王曦,曾將聖保羅堂的聖壇變作舞台。1957年受難節,他在祭台前高懸一幅巨大白幕演出宗教劇,這是歷來崇拜晚會中從未發生過的事,但未有破壞聖壇的莊嚴氣氛。當日有一位教友飾演羅馬兵,他就是後來成為聖公會港澳教區首位華人主教的鄺廣傑。在王曦的安息禮上,榮休大主教鄺廣傑為會眾講道,提到他在音樂方面也曾受教於王曦。

彩繪玻璃窗

聖保羅堂所在的鐵崗滙集了聖公會多座建築物,最先出現的是會督府和聖保羅書院。20世紀初,聖公會教徒林護、黃茂林和李維楨鑑於中環缺乏華人禮拜堂,提議興建一座給華人崇拜。聖保羅書院校長史超域牧師(Rev. Arthur Dudley Stewart)得悉後,願意與華人信徒合作在書院旁興建一座共用的建築物,上層作為禮拜堂,1911年10月28日落成啟用,取名「聖保羅堂」。下層用作課室,戰後聖保羅書院遷往西營盤般含道,課室便改作聖保羅堂副堂和幼稚園。

聖保羅堂在中環已屹立了超過百年,至今沒有太大變化,尤其珍貴的是祭壇後面的5扇聖像玻璃窗,以及兩旁的巨形管風琴。每位踏進聖堂的人,都會被此幅玻璃窗吸引,這是1917年史超域牧師在英國訂購,贈送聖保羅堂的禮物,品質和手工均很精緻。玻璃窗上展示《新約聖經》5位人物,中間為耶穌,左右分別是約翰、彼得、保羅和安德烈。

這4位使徒經常在宗教繪畫中出現,彼得為耶穌十二門徒之首,與弟弟安德烈同是漁夫。據《聖經》記載,耶穌要彼得把教會建立在磐石上,又把通往天國的鑰匙交給他。其時羅馬皇帝逼害基督徒,彼得最後被釘在倒轉的十字架上致死,後人以鑰匙、漁網或倒轉十字架作為他的象徵物。保羅是羅馬公民,原是猶太教徒,《聖經》說耶穌升天後向他顯現,令他改信基督,因此他被視為耶穌親選的使徒。保羅曾三次遠行向外邦人傳教,最後殉道於劍下,劍和福音書是他的標誌。

十二門徒之一的約翰年紀最小,深得耶穌喜愛。在宗教藝術家筆下,約翰在最後的晚餐上坐在耶穌旁邊,耶穌被釘十字架時,他與聖母瑪利亞守護左右,一般認為《約翰福音》是他所寫。傳說以弗所大祭司叫約翰喝下有毒蛇的酒,但他安然無恙,故此福音書和酒杯成為了他的象徵物。

安德烈是最早跟隨耶穌的門徒之一,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繼續宣揚福音,結果被羅馬兵逮捕,死在X形的十字架上,此十字架就是他的標記。這5幅玻璃窗除了作為聖堂裝飾外,也可供牧師講道時作為取材的故事。

聖保羅堂的聖像彩繪玻璃窗。
聖保羅堂的聖像彩繪玻璃窗。

聖公會建築群重建

今天所見的聖保羅堂是1934年擴建後的模樣,在近門口處加建了閣樓,門口對開有座兩層高的牧師住宅,1971年改名「雪卿樓」,紀念接生婦黃雪卿(又名黃二姑),她晚年捐了10萬元給聖保羅堂。樓上現用作聖品辦公室,地下是會議廳。

1991年聖保羅堂落成80周年時進行維修,將祭壇移前,並吊上巨大十字架。教堂兩旁添上由英國運來的彩繪玻璃窗,飾以不同宗教象徵。屋頂進行鞏固,並安裝空調。詩班席設於聖壇後方,兩側供牧師和聖壇侍從就坐。聖壇一邊放置講道臺,另一邊是讀經台。講道臺採用傳統設計,牧師登上臺前向會眾講道,以前可見上蓋,具有擴音效果,現在有擴音器幫助,頂蓋已被拆去了。

鐵崗上的聖公會建築群有3座已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包括會督府(1851年)、聖保羅堂(1911年)和教堂禮賓樓(1919年),前聖保羅書院南翼(1937年重建)則屬二級歷史建築。另外還有戰後興建的聖公會福利協會(1953年)、莫慶堯樓(1954年)、約翰馬利樓(1954年)、前港中醫院(1956年)、Alford House和Ridley House等。

聖公會已宣布重建鐵崗的建築群,興建兩幢分別為11層和13層高的綜合大樓,內設醫院。除了4座評級建築外,其餘均會拆卸。然而1935年落成的牧師住宅(雪卿樓),沒有納入歷史建築評級名單中,不知是否也在拆卸之列?

鐵崗的聖公會建築群,大部分將會拆卸。
鐵崗的聖公會建築群,大部分將會拆卸。

 

陳天權